1944年1月,蘇軍對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發起強大攻勢,盧加地段的德軍一敗塗地。希特勒以擅自撤退為由,將屈希勒爾撤職,任命莫德爾為北方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采勸盾與劍”方針,有目的地撤退,為將來反擊爭取時機,從而暫時穩定了列寧格勒方麵的戰局。莫德爾因而再度贏得希特勒的信任,被稱為“防禦勇士”並晉升為元帥。3月30日,希特勒解除曼斯坦因南方集團軍群(後改成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職務,讓莫德爾接任。莫德爾很快以堅定的決心、周密的措施、果斷的行動在喀爾巴阡山和東加裏西亞成功地建立起一條聯貫的防線,阻止了蘇軍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進攻戰役的攻勢。
6月,蘇軍實施代號“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羅斯戰役,突破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防線,德軍的37個師有28個師被消滅或投降。希特勒急忙撤掉布施之職,讓莫德爾接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於是,莫德爾成為德軍第一個同時指揮兩個集團軍群的元帥,足見希特勒對莫德爾的信任。
莫德爾果然不負所望,不等希特勒答應的援軍到達,便從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抽出幾個裝甲師調到中央集團軍群的戰區,在東普魯士接近地、那累夫河和維斯杜拉河一帶建立綿亙的防禦正麵,並殲滅孤軍深入的蘇聯第3坦克軍,再次暫時穩定了防線。莫德爾被希特勒譽為“東線的救星”,在德軍中以“元首的消防隊員”而著稱,獲得櫟樹葉雙劍鑽石勳章。
然而,莫德爾無力改變整個戰爭的結局。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大踏步向法國腹地挺進。希特勒於8月17日調莫德爾接替克盧格任西線德軍總司令兼B集團軍群司令。這時,盟軍正向法萊斯進攻,準備合圍德軍。莫德爾立即采取措施,在盟軍合圍前將部分德軍撤出,免遭滅頂之災。8月下旬,法國愛國者舉行巴黎起義,希特勒嚴令鎮壓。此時,莫德爾已無心顧及對付起義,故而匆忙把德軍主力撤到塞納河以東組織新防線。他認為,隻要過了塞納河,就可避免“法萊斯合圍戰”的厄運。9月3日,莫德爾被免去西線德軍總司令職務,留任B集團軍群司令。
12月,戰爭已逼近德國本土,希特勒為挽回頹勢,決定孤注一擲,在阿登地區發動大規模反擊。莫德爾認為德軍兵力不足,目標超出了作戰能力,因而力勸希特勒放棄此舉但是未被采納。是月16日,莫德爾率部執行“萊茵河衛兵”計劃,在芬納高地和盧森堡北部之間地帶發動阿登功勢。莫德爾雖然反對這個“輕率”的行動,卻一反常態,懷著對希特勒的忠誠而堅決執行作戰命令。初時,德軍取得一些進展,將美國第106步兵師圍殲在施內—艾菲爾山。12月22日,巴頓的美國第3集團軍開始反攻。盟軍奪取了製空權,對德軍運輸線進行地毯式轟炸,癱瘓了德軍供給,使其機動性頓時消失。至1945年1月末,德軍被全部趕到原進攻出發陣地,阿登作戰遂告失敗。
阿登戰役結束後,盟軍推進極其迅速。莫德爾意識到德軍敗局已定,心情極度悲觀痛苦,從前那種勇猛機智頑強的指揮作風已蕩然無存。過去,莫德爾從不消極防禦,曾屢次拒絕執行希特勒下達的死守硬拚的命令。但是,盟軍強渡萊茵河時,莫德爾卻消極防禦。1945年4月,莫德爾所部被盟軍合圍在魯爾工業區。莫德爾既沒有執行希特勒關於炸毀所有工廠的命令,也拒絕接受盟軍要他投降的命令。莫德爾看著眼前的破壁殘垣道:“一名元帥不會成為階下囚。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莫德爾幾次到前沿視察,想讓對方子彈打死自己。4月17日,盟軍占領魯爾工業區,殲滅32萬德軍。4月21日,莫德爾對情報參謀說:“我的死期已到。”隨後率副官走進杜伊斯堡附近的樹林中。莫德爾在要求副官對他開槍遭到拒絕後說:“我從來沒有這樣失望過,因為我忠於德國。沒有任何事情比落入俄國人手中更為可怕。我死之後,望你把我埋葬。”說完即舉起手槍自荊
鄧尼茨
人物簡介
鄧尼茨,全名卡爾·馮·鄧尼茨,(1891年9月16日—1980年10月24日),德意誌第三帝國第二任(也是末任)元首(兼任總理),作戰部部長、武裝部隊統帥、北部戰區與民防司令、海軍總司令、潛水艇部隊司令、海軍元帥、德意誌民族國家社會黨黨員,希特勒死後接任德國國家元首,納粹主要戰犯之一。
生平介紹
鄧尼茨1891年9月16日,生於柏林近郊小鎮格林瑙,幼年喪母;1910年,加入德國海軍,任帝國艦隊“漢莎”號巡洋艦見習水手;1912年秋季,任“布雷斯勞”巡洋艦海軍候補軍官;1916年10月,以少尉軍銜服役於德國海軍U—39號潛艇;
1917年2月,以U-68號潛艇艇長身份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10月,於海戰中被英軍俘虜,監禁於約克夏戰俘集中營;1919年7月,返回德國,再度加入海軍;1935年,任納粹德國潛艇第一區艦隊司令;1936年,任海軍潛艇部隊總司令;1943年1月,任海軍總司令,同年被授予海軍元帥軍銜;1945年5月1日,接任納粹德國國家元首和最高司令;1945年5月2日,在米爾維克——弗倫斯堡組成新政府;1945年5月8日,代表納粹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1945年5月23日,被英國當局逮捕;1946年10月,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被判有期徒刑10年;1956年,刑滿獲釋,從事自傳的編寫工作;1980年12月24日,病逝。
戰爭經曆
1891年,鄧尼茨出生在普魯士的一個貴族家庭。他19歲加入德國海軍,從此開始了長達35年的海上冒險生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鄧尼茨時任輕巡洋艦“布雷斯勞”號上的一名尉官。1916年,鄧尼茨被調往潛艇部隊。雖然是第一次接觸潛艇,但他立即迷上了這種新型海戰武器,並由此踏上了他輝煌的海軍事業起點。兩年後,鄧尼茨升任UB68號潛艇的艇長,在地中海戰區執行任務。鄧尼茨與德軍最富冒險精神的潛艇指揮官施泰因鮑爾共同研究了潛艇攻擊的新戰術,把傳統的潛艇攻擊的時間由白天改到夜晚,在夜色掩護下溜過敵方驅逐艦警戒線,直接向商船發動攻擊。
1918年10月3日,在與英艦的一次戰鬥中,鄧尼茨指揮UB68號潛艇躲過了英軍驅逐艦並擊沉1艘商船,然後悄然撤出。但鄧尼茨指揮UB68在潛航時突然失控,被迫上浮,暴露在英軍驅逐艦的正前方。在英艦炮火的密集轟擊下鄧尼茨隻好下令棄艇。他和艇員們成了俘虜,被送往英國關押。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的潛艇部隊不複存在,獲釋回國的鄧尼茨轉入水麵艦艇服役。
1934年9月,德軍重新組建潛應部隊。鄧尼茨被任命為為海軍“首席潛艇官”接著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元帥對鄧尼茨極為賞識,把有關艇艇的發展計劃、戰略戰術、訓練等所有事宜都交給他全權處理。鄧尼茨大權在握,終於可以一展宏圖了。在短短4年間,他使德軍潛艇部隊發展為一支幾乎要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的演上力量。在戰前的日子裏潛艇部隊是德國海軍中的“寵兒”。鄧尼茨親自選拔和訓練潛艇部隊官兵,不遺餘力地向他們灌輸自己的作戰思想。他視潛艇兵為自己的孩子,每當潛艇出海歸來他都親自到碼頭迎接,官兵們稱他為“教父”,對他無比忠誠。他是大的願望是向英國人雪恥複仇。他把這種意誌也傳輸給了潛艇都隊的官兵們,從而訓練出了一批凶狠狡詐的海上殺手。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9月3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在海上則對德實行封鎖。然而,英國政府宣戰的話音未落,鄧尼茨的U-30號潛艇即大開殺戒,把英國客輪“雅典娜”號送入了海底。德國潛艇隨即傾巢出動,向英國艦船全力攻擊。盡管鄧尼茨的潛艇數雖不多,但仍創造出了耀眼的戰績,其中U-47號潛艇躲過英軍層層警戒,潛入英國斯卡帕灣基地,一舉擊沉英國戰列艦“皇家橡樹”號,轟動一時,鄧尼茨因此晉升為海軍上將,就任潛水艦隊總司令。
從1940年3月,德國潛艇共擊沉艦船200艘。1940年夏季,德軍占領法國。這使得德國潛艇進出大西洋的航程縮短了800海裏。可以直接進出大西洋腹地,不必為溜過英軍封索的海域而浪費時間與燃料。同時,德國的潛艇數量迅速增加。鄧尼茨將潛水艦隊指揮部遷到法國,以法國沿海港口為潛艇基地,放出一批批“狼群”向英國船隊展開全麵攻擊。“狼群”戰術立顯奇效。從6月到11月,德國潛艇共擊沉艦船272艘,共計1395000噸,這是“狼群”狩獵的第一個“黃金時日”。在整個作戰期間,鄧尼茨對每一艘潛艇都實施嚴格控製。隻有在開始攻擊時才讓他的艇長們自由發揮。但何時攻擊和何時做出戰鬥則由他來決定,並要求嚴格執行。鄧尼茨的“狼群”在大西洋肆意施虐,使盟軍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丘吉爾稱:“在戰爭中,我唯一擔憂的就是潛艇的威脅……對我來說,這方麵的戰鬥,要比英倫本島的空中決戰更加令人擔心。”
為了扼製並挫敗“狼群”的攻擊,英、美海軍開始全力實施反潛作戰。隨著強大的護航艦隊的建立,嚴密的空中、海上監視網的形成,特別是用於反潛作戰的新型雷達和新型深水炸彈投入實戰,盟軍在大西洋上布下了圍捕“狼群”的天羅地網。“狼群”的末日到了。德目潛艇的受損數量不斷增多,最終不得不於1943年5月下旬退出大西洋。大西洋之戰以盟軍的勝利而告終。鄧尼茨使出渾身解數,力圖挽回敗局。他下令建造使用通氣管的XXI型潛艇,但新潛艇的建造受盟軍戰略轟炸的影響,直到1945年4月才正式服役出航。此刻,鄧尼茨已不可能有所作為了。然而鄧尼茨的官運卻始終吉星高照,由於希特勒的賞識,他於1943年出任海軍總司令,又晉升海軍元帥。希特勒自殺前,指定他繼任國家元首,做了3個星期的首相。
1945年5月8日,鄧尼茨簽署文件,宣布德國無條件投降。他本人於22日被盟軍俘虜,判處10年徒刑。1956年,鄧尼茨刑滿出獄,賦閑在家,直到1980年病逝。值得一提的是,在鄧尼茨宣布投降時,由他一手調教指揮的德國潛艇部隊卻拒絕放下武器。隨著總部下達的一道代號“彩虹”的暗語命令,尚存的200多艘德國潛艇在世界各地全都鑿艇自沉。這是“狼群”的最後一次瘋狂。
鄧尼茨主張擊敗英國的關鍵在於切斷其海上交通線,以經濟戰來擊敗海上強國英國,而最適合執行這一戰略任務的莫過於潛艇。他主張大量建造中,小型潛艇,對商船進行襲擊戰,破壞英國大西洋海上交通線。在潛艇的使用上,他強調把潛艇派到對方運輸頻繁而潛防禦薄弱的海區活動,以取得最大的戰果。在作戰手段上,他主張采勸狼群戰術”,即多潛艇集群作戰,實施近距離夜間水麵攻擊。德國潛艇運用此種戰術擊沉大量英國船隻,曾給同盟國海上運輸造成嚴重後果。
鄧尼茨重視海空協同,在他的反複要求下德國海軍第一次擁有了航空部隊——第40轟炸機聯隊。這隻裝備有FW—200運輸機改裝的“神鷹”飛機的空軍部隊主要負責與潛艇協同作戰,報告同盟國護航運輸隊的方位與兵力組成。但由於空軍元帥戈林對海空協同的輕視,以及FW-200運輸機本身技術性的缺陷,海空協同效果並不是很好。
1942年底以後,英國,美國加強了護航製度,改進了反潛兵力兵器和反潛措施,使缺乏足夠空軍支援的德國潛艇遭受打擊,德國的潛艇戰最終失敗。但應該肯定的是鄧尼茨敢於頂住壓力,舍棄大型艦艇正麵戰而采取潛艇戰的判斷能力。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其自傳中以及英國海軍軍官羅斯基爾在其所著中均對其軍事才能以及過人的判斷力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邱吉爾在回憶錄中認為鄧尼茨和德國潛艇是德國對英國海軍最大的威脅,而羅斯基爾在戰後得知納粹政府醉心於大型艦艇建造的Z計劃,並沒有全力建造潛艇時感到十分不可思議。這些都是對鄧尼茨和他的潛艇部隊最好的證明。
戈林
人物簡介
戈林,全名赫爾曼·戈林,(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外交官家庭。
生平介紹
納粹德國帝國元帥和空軍總司令,是納粹德國中名氣和權力以及罪行僅次於希特勒的二號人物,國會縱火案和組建秘密警察蓋世太保的元凶,他既是德國法西斯政治、經濟與軍事的首腦,也是製定奴役勞工計劃、鎮壓殘殺猶太人和其他種族的主謀,是二戰中的法西斯主犯。1893年1月12日生於羅森海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空軍上尉,任飛行中隊長,得過最高戰功勳章。戰後在丹麥任民航試飛員。1921年學習國民經濟和曆史學。1921年與A·希特勒相識。1922年加入納粹黨,希特勒委以整編和領導衝鋒隊重任。1923年參加希特勒暴動,失敗後逃往奧地利。1927年回國,參加納粹黨競選活動。1928年為國會議員。1932年任國會議長。1933年任不管部長,航空總監、普魯士總理、內政部長、狩獵部長,利用國會縱火案鎮壓共產黨人和反法西斯主義者。建立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和集中營。1935年兼任航空部長和林業部長。1936年任擴軍備戰的“四年計劃”的全權總代表。1938年獲陸軍元帥稱號,1939年被希特勒立為繼任人,1940年獲德國元帥稱號。戈林是納粹黨的主要領導人,納粹法西斯國家的重要設計者,第三帝國建立空軍、重整軍備和實行戰時經濟的主要主持人。他多次充當希特勒的巡回大使,利用職權搜刮猶太人的財產,並大肆掠奪被占領國家的財富和藝術珍品。戰爭末期試圖取代希特勒與同盟國談判,1945年4月被希特勒撤職。同年5月8日被美軍俘獲。1946年10月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絞刑,刑前於10月15日在紐倫堡服毒身死。
戰爭經曆
1893年1月12日,戈林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外交官家庭。12歲時被送進卡爾斯魯赫的軍校,16歲時又進入柏林附近的格羅斯利希特費爾德高級軍校。他對軍校的學習和生活非常滿意。
1912年戈林從軍校 畢業後進入駐米爾豪斯的步兵團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米爾豪斯被法軍占領,他兩次率突擊隊打入該城。他注意到空軍在當時和未來戰爭中的作用,想方設法進入空軍。1915年,戈林從飛行學校 畢業後,駕機重返前線,立誌要作最出名的戰鬥機飛行員。1917年因作戰勇敢,獲得3枚勳章。次年獲最高戰功勳章,並擔任德國空軍的王牌——裏希特霍芬戰鬥機大隊大隊長。戰爭結束後,戈林先後到丹麥和瑞典闖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