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2月,凱塞林被調往西線,任第二航空隊的司令官。5月,西線戰爭打響後,他首次使用傘兵部隊和空降兵對荷蘭、比利時的要塞發動攻擊。當西歐各國相繼淪陷,英國遠征軍岌岌可危時,他派出飛機轟炸撤退中的英軍。但因希特勒和陸軍總部命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陸空不能協同行動,而使30萬英軍主力撤過了英吉利海峽。凱塞林的行動贏得了希特勒的青睞。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將米爾希、凱塞林、施佩爾三人晉升為空軍元帥,其中凱塞林是越過上將一級而直接佩帶上元帥軍銜的。
1941年5月末,凱塞林指揮的第二航空隊被調往東方,參加實施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蘇德戰爭爆發後,他負責支援中央集團軍的軍事行動,主要掩護中央集團軍突破明斯克(參見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斯摩棱斯克(參見斯摩棱斯克戰役),進而合圍莫斯科(參見莫斯科戰役)。每次戰役開始,都由凱塞林和他指揮的航空隊對上述城市進行狂轟濫炸。開始幾次戰役進行得還算順利,到莫斯科戰役,情況卻發生了很大變化。莫斯科的秋天多雨、濃霧,對德軍進攻極為不利。飛行員包括近距離支援戰鬥機的飛行員,隻有在看得見目標的時候才能進行攻擊。所以,不僅收效甚微,而且自己的人員、物資損失卻很慘重。凱塞林一方麵怨恨天氣不作美,另一方麵責備自己的部下無能。為了改變被動局麵,他曾幾次駕駛飛機突襲莫斯科,摸索如何在惡劣氣候下增強轟擊效果。他要求對地麵進行攻擊的飛行員盡最大努力在森林、丘陵、村莊上空作低空飛行。盡管如此,莫斯科的轟炸仍沒有得到使希特勒滿意的效果。
1941年11月,英軍在北非大舉增兵並實施反攻,德、意的非洲兵團處在危機之中。希特勒於12月任命凱塞林為南部空軍總司令,管轄駐在意大利南部和希臘南部的兩個航空隊和其他的加強部隊。他以意大利和希臘為基地,支援德軍在北非的行動,保護後勤補給線,由於凱塞林的支援,隆美爾的非洲兵團才免遭厄運而獲得了喘息機會。1942年元月,隆美爾在凱塞林的支援下,向英軍發起反攻,複奪了昔蘭尼加,5月,又重創英國第八集團軍,攻占了托布魯克要塞,追擊向阿拉曼潰敗之敵,8月,英軍名將蒙哥馬利接管了英第八集團軍的指揮權,進而發動了強大的反攻,重創德意非洲兵團。11月,美軍在北非登陸,形勢越加對德軍不利。凱塞林在被迫分散兵力的情況下,仍然奪得了局部控製權,建立了所謂“凱塞林隘道”,並在此擊敗了弗裏登達少將指揮的美國第二軍。在北非戰場戰鬥的最後階段,凱塞林接連獲得了銀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和雙劍銀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當他完成了第200次戰鬥飛行時,希特勒又給他頒發了一枚前線飛行金質別針。
1943年夏,英美軍隊在西西裏島登陸,9月初,意大利與盟國秘密簽訂了停戰協定,意大利的部隊停止了抵抗。凱塞林便同意大利北部集團軍總司令隆美爾,把管轄區內的意大利部隊繳了械。但是,這兩位納粹德國的幹將在意大利防守問題上發生了分歧。隆美爾主張撤至北亞平寧山一線,而凱塞林主張在羅馬與那不勒斯一線設防。希特勒采納了凱塞林的意見,並任命他為西南戰區總司令。在英美聯軍的強大壓力下,德軍統帥部以為凱塞林必敗無疑。然而凱塞林卻把他的部隊撤至薩萊諾——福賈一線堅持抵抗;入冬以後,又撤至加裏利亞諾——卡希諾——亞德裏亞一線繼續作戰,直到聯軍攻取羅馬,凱塞林部才撤至亞平寧山負隅頑抗。1944年7月19日,當他服役屆滿四十周年的時候,希特勒授予他鑽石雙劍銀橡葉騎士十字勳章。
1945年3月,凱塞林接替了三度出山的龍德斯特任西部戰區總司令,負責從北海到瑞士一線的指揮;戰爭接近尾聲時,他又任南線總司令,德軍徹底崩潰,凱塞林率部向美軍第101空降師師長泰勒投降,1947年5月,他被送到駐威尼斯的一個英國軍事法庭接受審判,被判處死刑,10月改為無期徒刑。1952年10月被釋放後,遷居西德,撰寫回憶錄,1960年7月16日死於心髒玻
曼斯坦因
人物簡介
曼斯坦因,全名弗裏茨·埃裏希·馮·曼斯坦因(1887年—1973年),1887年11月24日生於柏林的萊溫斯基家族。生父愛德華·馮·萊溫斯基泡兵上將曾任軍長。弗裏茨因過繼給姨父曼斯坦因中將而改姓曼斯坦因。興登堡元帥是其伯父。
生平介紹
曼施坦因先在斯特拉斯堡接受普通教育,後在數所軍校受訓。於1906年赴第三普魯士近衛步兵團服役,擔任見習軍官,開始其軍事生涯。次年獲少尉軍銜。1913年—1914年,曼施坦因被選送到柏林軍事學院深造。1914年,晉升為中尉。同年,曼施坦因又回到近衛步兵第三團,不久又擔任近衛第二後備團的中尉副官918年戰爭結束後,曼施坦因擔任德國一個致力於重新組建軍隊的委員會中的參謀,1920年擔任過連指揮官。1927年,曼施坦因升為少校軍銜。1929年,他改為在德國國防部參謀本部第一廳工作。
戰爭經曆
1906年赴第3普魯士近衛步兵團服役,次年獲少尉軍銜。1913—1914年在軍事學院深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任第2近衛預備團中尉副官。戰爭時期先後在比利時、東普魯士和波蘭作戰,擔任過副官、參謀、騎兵師作戰科長和步兵師作戰科長,獲得一級鐵十字勳章和霍亨索倫王室勳章。戰後,在受到凡爾賽條約限製的國防軍中擔任過3年連長、1年營長以及多種參謀職務。
1933年,曼斯坦因晉升為上校。次年,出任柏林第3軍區司令部參謀長。1935年,就任德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部長。1936年10月,晉升為少將並被任命為德軍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
受普魯士軍事傳統影響的曼斯坦因曾經對納碎黨幹預軍隊事務表示不滿,後來在1938年2月初受弗裏奇事件牽連而被免去副總參謀長職務,調任萊比錫第十八步兵師師長。1938年9月,在德軍侵占捷克斯洛伐克過程中出任萊布指揮的第十二集團軍的參謀長。1939年4月,晉升為中將,出任倫德斯泰特的參謀長,主持製訂入侵波蘭南部和進攻華沙的計劃。
1939年9月,德國實施“白色計劃”,閃擊波蘭。曼斯坦因在波蘭戰爭中擔任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倫德斯泰特)司令部參謀長。10月,曼斯坦因調任西線新編組的A集團軍群(司令為倫德斯泰禾特)司令部參謀長。
波蘭戰爭結束之後,希特勒就開始策劃西歐諸國。1939年10月19日和29日,陸軍總司令部根據10月9日的希特勒批令而製訂頒發的“黃色計劃”要點包括:B集團軍群從北翼擔任主攻,經過荷蘭進入比利時北部,殲滅預期遭遇的盟軍;A集團軍群從南翼擔任助攻,保障B集團軍群的翼側安全;C集團軍群則防守從盧森堡邊界至瑞士一線的齊格菲防線。
曼斯坦因在深入研究黃色計劃的內容和全麵分析作戰雙方的情況之後,認為黃色計劃有模仿“施利芬計劃”之嫌,難以出奇製勝,故而主張:西線攻勢的目標應該是陸地尋求決戰;攻擊的重點應該放在A集團軍群方麵而不應該放在B集團軍群方麵,A集團軍群應從地形複雜卻能出敵不意的阿登地區實施主攻,揮師直指索姆河下遊,這樣才能全殲比利時的盟軍右翼,並為在法國境內贏得最後勝利奠定基礎;A集團軍群的兵力應由2個集團軍增到3個集團軍,此外還需增加強大的裝甲部隊。此即著名的“曼斯坦因計劃”的要旨。曼斯坦因的主張得到A集團軍群司令倫德斯泰特的讚同。從1939年10月到1940年1月,A集團軍群司令部先後以備忘錄的形式6次向陸軍總司令部提出上述建議,仍未得到同意。
也許是陸軍總司令部對曼斯坦因一再要求改變作戰計劃感到厭煩,1940年1月27日,曼斯坦因奉命離開集團軍群司令部,出任新組建的第三十八軍軍長。然而曼斯坦因感到幸運的是,在希特勒的副官施蒙特的幫助下,於2月17日“得以當麵向希特勒陳述我們的意見”並得到希特勒的完全同意。2月20日,陸軍總司令部頒發包含曼斯坦因建議的作戰計劃。結果,德軍在戰爭發起後的6個星期內橫掃西歐諸國,大敗盟軍。
1940年5月10日,“旁觀者”曼斯坦因從廣播電台得知德軍發動西線攻勢的消息,對未能參戰頗感不滿。直到5月27日,曼斯坦因部才奉命接防,扼守2個橋頭陣地。自6月5日起,曼斯坦因率部發起進攻,快速渡過索姆河和塞納河,直抵盧瓦爾河。如此快速的進攻,連德軍裝甲部隊亦感到驚奇。6月,曼斯坦因晉升為步兵上將。7月,獲得騎士十字勳章。
西線戰爭之後,曼斯坦因奉命駐防法國加來地區,準備實施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內定出任“海獅”登陸部隊指揮官。9月,“海獅”作戰行動取消,第三十八軍即轉入正常訓練。
1941年3月,曼斯坦因調任第五十六裝甲軍軍長。侵蘇戰爭之前,曼斯坦因得知所部編入北方集團軍群第四裝甲集團群。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發動侵蘇戰爭。 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先向東普魯士前進以殲滅波羅的海地區的蘇軍,然後再向列寧格勒前進。戰爭伊始,萊布的北方集團軍群就突破了蘇聯西北麵軍的防線。曼斯坦因部奉命從梅梅爾以北和提爾斯特以東的森林地區向東突破以達到德溫斯克的大路,於6月26日攻占德維納上的公路橋和鐵路橋,致使蘇軍損失70輛坦克和許多火炮,曼斯坦因對此頗為得意。
9月12日,曼斯坦因被調往南方集團軍群,出任第11集團軍司令並兼管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曼斯坦因的任務是向兩個不同的方向進攻:一方麵,沿亞速海 北岸大致向羅斯托夫方麵前進,以繼續追擊東撤的蘇軍;一方麵,同時應優先考慮攻占克裏米亞,以積極影響土耳其並解除羅馬裏尼亞田可能遭受的空中威脅。但是,因為兵力有限和地形複雜,曼斯坦因認為同時完成上述兩項任務是不可能的。那麼,兩項任務是同時執行還是安排先後順序呢?這個本應由最高統帥部決定的問題,現在是由集團軍司令曼斯坦因決定的:首先集中力量攻占克裏米亞。在經過彼列科普地峽和亞速海兩個方向的作戰之後,德國最高統帥部似乎也認識到僅憑1個集團軍無法同時在兩個方向作戰,遂命令曼斯坦因專門擔負征服克裏米亞的任務。10月31日,曼斯坦因攻戰阿爾馬,被分為兩段的蘇軍分別撤往刻赤半島和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曼斯坦因於11月16日占領刻赤半島,12月17日開始進攻塞瓦斯托波爾。由於蘇軍的頑強抵抗,德軍攻而未克,損失慘重。12月26日,蘇軍在該地區發動反攻,在刻赤半島登陸作戰,迫使守島德軍撤離刻赤(德國第42裝甲軍軍長施波奈克因此被撤職)。
1942年元旦,曼斯坦因晉升為上校。1月15日,曼斯坦因被迫集中3個半師的兵力再次攻占刻赤半島的菲奧多亞港。蘇軍隨後發動數次反攻,均被曼斯坦因擊退。4月中旬,曼斯坦因晉見希特勒,就他擬訂的今後進攻計劃進行蹉商。希特勒同意曼斯坦因的計劃:該部先攻占刻赤,再攻克塞瓦斯托波爾,然後橫渡刻赤海峽,進入庫班,截擊從頓河下遊退往高加索的蘇軍。5月8日,曼斯坦因在德國空軍的火力支援下,以6個德國師和3個羅馬尼亞師的兵力突破蘇聯克裏米亞方麵軍的刻赤防線。5月15日,曼斯坦因以傷亡7500人的代價攻入刻赤,俘虜蘇軍17萬人。6月7日,曼斯坦因再次發起對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進攻。7月4日,德軍在損失2萬餘人後俘虜蘇軍9萬人。德軍在克裏米亞半島的重大勝利,使曼斯坦因名噪一時。就在7月,曼斯坦因被希特勒晉升為元帥。
1942年8月,希特勒改變第十一集團軍進入庫班截擊蘇軍的計劃,命令曼斯坦因率缺編的集團軍執行攻占列寧格勒的任務。對此有不同見解的曼斯坦因前往列寧格勒前線擬製攻城計劃。9月4日,曼斯坦因奉希特勒的電話命令率部前往拉多加湖地區製止蘇軍的突破。他先設法頂住蘇軍的攻勢,然後夾擊實施突破的蘇軍。10月22日,此役結束,據稱蘇軍損失7個步兵師、6個步兵旅和4個坦克營,而德軍亦損失慘重,無力發動對列寧格勒的攻勢。稍後,第十一集團軍被希特勒調往據稱蘇軍可能發動大規模攻勢的維特布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