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20日,曼斯坦因奉命組建頓河集團軍群並出任司令,指揮斯大林格勒地區的霍特戰役集群(包括1個空軍野戰師和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霍利德特戰役集群和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11月28日,曼斯坦因就提出在所有部隊集結完畢之前即應發動救援作戰,打通從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到斯大林格勒的陸上走廊,使被圍的第六集團軍在獲得燃料與彈藥補給並恢複機動能力後突圍。根據曼斯坦因的“冬季風暴”計劃,霍特戰役集群的第五十七裝甲軍從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沿伏爾加河與頓河之間的陸橋向東北方向發起突擊,霍利德特戰役集群則應不斷地向蘇軍施加壓力並以第四十八裝甲軍從上契爾斯卡亞地域向第五十七裝甲軍當麵的蘇軍的左翼和後方發起進攻。但是,由於部隊集結的困難,曼斯坦因遲至12月12日才發起進攻。12月28日,第57裝甲軍進抵梅什科瓦河,與被圍的第六集團軍相距不到40公裏,曼斯坦因似乎成功在望。然而,蘇軍的強大反攻擊破了曼斯坦因和希特勒的美夢。12月29日,蘇軍收複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將頓河集團軍群擊退到離斯大林格勒200公裏的集莫夫尼基地域。1943年1月,德國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被迫向蘇軍投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敗,標誌著德軍開始喪失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
1943年2月2日,曼斯坦因晉見希特勒,使其同意放棄東頓涅茨以騰出第4裝甲集團軍準備反攻的計劃,就在2月,曼斯坦因出任南方集團軍群(由A集團軍群和頓河集團軍群各一部編成)司令。2月19日,曼斯坦因開始反攻。2月22日,第48裝甲軍和第57裝甲軍向巴甫洛沃格勒挺進,與第2黨衛裝甲軍會師後直逼哈爾科夫。3月18日,曼斯坦因奪回哈爾科夫和別耳戈羅德,據稱殲滅了蘇聯第3坦克集團軍及其支援部隊,恢複了以前的戰線。曼斯坦因為此獲得櫟樹葉騎士十字勳章。
此時,希特勒又計劃在庫爾斯克地區發起攻勢。曼斯坦因主張在5月開始作戰,但希特勒拖延到7月。希特勒計劃以克盧格的中央集團軍群和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分別向庫爾斯克南北實施突擊,圍殲蘇軍重兵集團。曼斯坦因則主張待蘇軍發起進攻並深入到特定區域之後再集中裝甲部隊圍殲,但未獲采納。結果,這場有史以來最大的坦克會戰,就以德軍的慘敗而告終。從此,等待曼斯坦因及其所部德軍的就都是下坡路了。曼斯坦因被迫先從米烏斯河撤往頓涅茨河,後又撤到第聶伯河。8月,南方集團軍群與21個蘇聯集團軍對峙,必須依靠257輛坦克和220門火炮守住長達1300英裏的戰線。希特勒要求曼斯坦因堅守每一寸土地,但曼斯坦因既不願意也不能如此堅守。就像把施波奈克作為刻赤失敗的替罪羊一樣,曼斯坦因解除肯普夫戰役集群(後編為第8集團軍)司令肯普夫的職務以推卸敗退的責任。
德蘇戰爭期間,曼斯坦因至少有3次規勸希特勒在最高統帥部作某種改革:希特勒名義上仍擔任最高統帥,但事實上則將軍事行動的指導權交給總參謀長執行,並且設東線德軍總司令。因為希特勒知道當時在陸軍中有很多人希望曼斯坦因出任擁有實權的總參謀長或東線德軍總司令,故而曼斯坦因處於窘迫而微妙的境地,希特勒沒有也不可能準其所請。
1943年10月,南方集團軍群無法守住第聶伯河防線,曼斯坦因在後撤途中突然發起反擊,在克裏沃伊羅格重創蘇聯第5近衛集團軍。1943年12月24日,蘇軍發起冬季攻勢。12月31日,德軍失去日托米爾。
1944年1月4日,曼斯坦因飛往拉斯騰堡,在要求允許其南翼部隊後撤而遭到希特勒拒絕之後,便開始批評希特勒對東線戰爭的指導。希特勒雙眼緊盯著他,而曼斯坦因就像訓斥少尉一樣繼續數落。最後,曼斯坦因再次要求任命東線德軍總司令(當然,這無異於要求任命他本人),亦遭到斷然拒絕。1月27日,根據元首副官施蒙特的建議,東線德軍高級指揮官們被集中到波森,聽戈培爾、羅森貝格等人作為期兩天的演講,“以重新振作他們對戰爭和國家社會主義的信念與激情”。隨後,這些人又到拉斯騰堡聽希特勒發表演講。在希特勒演講進程中,曼斯坦因大聲插話,引起希特勒的強烈不滿,被告誡以後再也不要打斷他的演講。
1944年3月19日,曼斯坦因再次前往上薩爾茨堡要求機動作戰的自由,依然遭到希特勒的拒絕。4天之後,曼斯坦因所轄的第1裝甲集團軍在布格河地區被蘇軍包圍。希特勒為此再次發布不得撤退的命令,遭到曼斯坦因的抗議。25日,經過係列電話爭吵之後,希特勒將曼斯坦因召往貝格霍夫商討。在後者的辭職威脅下,希特勒才同意該部突圍。4月6日,第一裝甲集團軍有10個師突圍得救。
1944年3月30日,希特勒將曼斯坦因和克萊斯特召往上薩爾茨堡,授予他們櫟樹葉寶劍騎士十字勳章並解除其指揮職務,而南方集團軍群則被改名為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盡管如此,曼斯坦因仍然效忠希特勒,不願參與政變密謀。
1944年4月3日,曼斯坦因告別集團軍群司令部,踏上歸國之路。對於座機駕駛員在火車站高喊的贈言“元帥,今天我已經把我們的勝利象征、克裏米亞之盾、從飛機上取下來了!”,曼斯坦因是頗為得意的。
戰爭結束之時,曼斯坦因被英軍俘獲。曼斯坦因於1949年12月在漢堡被英國軍事法庭判處18年徒刑,在1953年5月因病提前獲釋。曼斯坦因曾出任西德國防軍顧問,著有回憶錄《失去的勝利》。1973年6月12日,曼斯坦因死於巴伐利亞的艾申豪森。
古德裏安
人物簡介
古德裏安,全名海因茨·威廉·古德裏安(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5日),德國陸軍一級上將(1888年—1954年),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統帥,裝甲戰的倡導者。
生平介紹
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裏安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當然,從政治角度來說,他們絕對是助紂為虐的法西斯幫凶,對別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是希特勒禍害天下的殺手。而從軍事角度來看,他們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對世界軍事曆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確實值得後人研究。與那些製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們和黨衛軍首腦相比,身為正規的德國國防軍優秀將領的他們還算清白,他們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也許正因為這點,加上他們令人驚歎的軍事造詣,使他們贏得了敵國的尊敬和曆史學家,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
戰爭經曆
古德裏安於1888年6月17日生於但澤南部魏克塞爾河附近。因為他父親是個職業軍官,於1891年調駐阿爾薩斯州的柯爾馬。6歲那年。他就在那裏入學讀書了。到1900年,他的父親又調駐柏林州的聖阿伏德。這個地方小,沒有高級中學,所以家裏就必須將他送到一個可以寄宿的學校裏去。因為當時他父親的收入很有限,所以他父親希望他的兩個兒子都以軍人為職業,因此他父親就把選定軍官學校作為他們的升學對象。1901年4月5日,古德裏安就和他的弟弟一起進入了巴頓地方的卡爾希魯赫軍官學校,一直到1903年4月1日,古德裏安才轉到柏林附近的學校——大裏希特場的中央軍官學校去學習軍事。1907年2月,古德裏安畢業了。他被分配到駐在羅林州,比特赫的第十漢羅福裏亞輕步營當見習官,而這個營的營長又恰恰正是他的父親。這個意外的好運使古德裏安在離家6年之後,又可以暫時享受一下家庭生活的快樂了。
1908年,他到梅斯的軍事學院學習,晉升為少尉,後又回到了原部隊。1911年,古德裏安和瑪加麗特哥爾尼相愛,但他父親認為他還太年輕而不應該過早結婚,因此派他到第三無線電營執行任務。1913年,他終於和瑪加麗特哥爾尼結婚,他們生有兩個兒子,二戰期間都跟隨裝甲部隊作戰,老大後來成為了一名將軍。
1913年10月,他與在漢羅福省駐防時相識的瑪加麗特哥爾尼小姐結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騎兵部隊擔任指揮官和參謀。1922年,他調到陸軍運輸處,開始確立機械化觀念。青年時的古德裏安,就具有創造性的想像力,從不滿足於現有的戰術、技術和兵器。他經常在《軍事周刊》雜誌上發表探討當代軍事問題的文章,以至這個周刊的主編阿托克將軍經常訪問這位年輕的軍官。他常常利用戰術演習和兵棋推演的機會,發表自己關於戰車將成為地麵戰場主宰的新觀念。於是,古德裏安逐漸有了名氣。1931年,他出任摩托化部隊總監部的參謀長。
1934年7月,德國組建了裝甲部隊,希特勒派古德裏安為裝甲兵總監。古德裏安係統地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戰術方麵的經驗教訓,特別是英國人利德爾·哈特和富勒的軍事理論,逐漸萌生了以機械化部隊為主體,各軍兵種密切協同的戰術思想,希特勒信奉的機動、攻擊、迅速的“閃擊戰”理論,也為古德裏安欣然接受。裝甲兵總監這個職務,使古德裏安得到了把自己的戰略戰術思想付諸實踐的機會。
1930年,德國的摩托化部隊隻有幾輛陳舊的裝甲偵察車和幾個摩托車連。到1932年,參加演習的摩托化分隊還在使用模型坦克。古德裏安擔任裝甲兵總監後,德國裝甲兵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希特勒非常欣賞古德裏安坦克戰的理論和實踐,他不僅在財力物力上優先滿足裝甲兵發展的需要,而且每當演習和試驗新坦克時,他都親臨現常當他第一次參觀古德裏安組織的坦克群進攻演習時,麵對排山倒海的鋼鐵洪流,他高興得手舞足蹈:“這正是我想要的東西!”1935年3月,希特勒徹底撕毀了凡爾賽條約,德國陸軍當年就把一個裝甲旅擴編為三個裝甲師,每個師有561輛戰車。古德裏安是其中的師長之一。
古德裏安的過人之處是他的戰術遠見。他設計的作戰形式就是坦克集群的高速進攻。1936年至1937年,他寫了一本名叫《注意——裝甲兵》的書,書中闡明了他以後在戰爭中運用的坦克戰術。1938年,希特勒任命古德裏安為機動部隊總監,統管裝甲部隊的一切組織和訓練事項。這一年,德國又試製成功了兩種新型坦克,這兩種坦克在策二次世界大戰中是德國裝甲部隊的基本裝備。同年,希特勒吞並奧地利時,古德裏安率兩個裝甲師打頭陣。盡管路上有些戰車因技術故障而拋錨,但還是在兩天之內前進了數百公裏,創造了部隊機動速度的新記錄。從而顯示了裝甲部隊的優越性。
1939年,古德裏安任第十九軍軍長。這個軍包括一個裝甲師和兩個摩托化步兵師,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出色地執行了希特勒速戰速決的戰術原則,也使自己提倡的“閃擊戰”理論獲得了驚人的成功。古德裏安把他所在的“北方”集團軍群中的兩個裝甲師和兩個輕裝甲師集中起來使用,橫衝直撞,銳不可當,強渡了那累夫河。9月14日,突破了布列斯特——裏托夫斯克的築壘地域,17日與“南方”集團軍群的前衛裝甲部隊在布格河畔的符沃達瓦會師。古德裏安像隆美爾一樣,從來不在後方指揮,他總是乘坐裝甲指揮車與先頭部隊一同前進,靠無線電同他的指揮機關和各師師長保持聯係。有時由於前進速度過快,甚至進入己方的炮擊區而險遭厄運。
波蘭投降後,古德裏安又轉戰西線。他所在的19軍屬倫德施泰特指揮的A集團軍群。1940年5月,該軍作為在色當地區的攻擊主力,從法軍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5月13日就渡過馬斯河。一天之後,古德裏安坦克軍在色當以西和以南擴大了橋頭陣地,並擊退了法軍第三裝甲師的多次反擊。當時在他看來,隻有兩件事可以阻止裝甲部隊的前進,即汽油耗盡和到達英吉利海峽。但是,德國最高統帥部包括希特勒在內都對裝甲部隊高速進攻獲得的巨大戰果感到驚疑,為防止法軍發動翼側反擊,急令各坦克部隊停止前進。對前線情況了如指掌的古德裏安及一些前線指揮官們認為,這無異於放棄奇襲,會喪失一切初步戰果。於是他們據理力爭,終於獲準作進一步的“強力偵察”,“擴大橋頭陣地”。古德裏安對這項命令加以靈活解釋,率領部隊沿索姆河一線神速前進。5月18日到達聖康坦,19日強渡索姆河,20日其前衛抵達阿布維爾和英吉利海峽,接著又由阿布維爾向北推進,22日占領布倫。6月初,古德裏安被任命為第二集團軍司令,率領所部又取得了一連串的重大勝利。古德裏安和他的坦克兵拖著德國陸軍前進,創造了現代史上空前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