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德國篇5(1 / 3)

1942年1月17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新任司令賴歇瑙突然中風死去,希特勒遂起用博克接替賴歇瑙的職務。博克上任後迅速采取措施,阻止蘇軍在蘇德戰場南線發起的冬季攻勢。5月,希特勒命令博克先從南線發起攻勢。5月18日,德國第11集團軍在克裏米亞殲滅蘇軍17萬人,7月4日,該部奪占黑海重要港口塞瓦斯托波爾,殲滅蘇軍9萬。5月29日,第六集團軍和第一裝甲集團軍在伊久姆突出部殲滅蘇軍24萬。6月,德軍調整部署,南方集團軍群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博克擔任B集團軍群司令。6月28日2時15分,博克指揮所部實施夏季攻勢,從庫爾斯克和頓河突進。7月6日,攻占沃羅涅日。這時,博克想先把兵力整頓一下,而不急於向頓河彎曲部進攻。希特勒極為不滿,於7月15日勒令博克退休,從此他再未被起用。博克盡管對遭此貶黜深為憤怒,但仍支持希特勒。德軍內反希特勒組織幾次派人勸他領導反希特勒,都被博克拒絕。博克還提出警告:“誰要反對元首,我就反對誰。”這點他至死也未悔悟。

1945年5月5日,德國軍隊正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基爾公路上行進。突然,一批英國空軍的戰鬥轟炸機群飛來實施低空攻擊。其中一架轟炸機緊盯住一輛敞篷汽車連續掃射,車上的3名婦女和司機當即被打死,唯一的軍官則身受重傷。這位軍官被德軍救出後,即刻送往奧爾登堡的醫院,經搶救無效而於當晚死去。這位唯一的死於盟軍槍彈的納粹德國元帥就是博克。

威廉·凱特爾

人物簡介

威廉·凱特爾(1882年—1946年),納粹德國元帥,最高統帥部參謀長,1882年出生於甘德斯海姆的凱特爾,性格倔強。

生平介紹

1901年,這位農場主的兒子高中畢業後即從軍於沃爾芬比特爾的野戰炮兵第46團。在他任該團的中尉副官時,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那慕爾與馬恩河的各次會戰,因作戰有功而獲得過二級與一級鐵十字勳章,並於1914年冬升任炮兵連長。1915年春,他晉升上尉並調到第10預備軍軍部任職,於1916年參加了凡爾登血戰。同年,凱特爾調任師首席參謀官,並獲霍亨索倫皇家勳章。在戰爭的最後一年,他在佛蘭德擔任海軍陸戰隊的參謀官。1946年作為主要戰犯之一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判處死刑。

戰爭經曆

1901年加入第四十六野戰炮兵團,老凱特爾曾在該團服役。凱特爾1902年被任命為少尉,1908年擔任團部副官,1914年10月大戰爆發後晉升為上尉。在部隊裏,凱特爾是個忠於職守、精力充沛,但並不突出的下級軍官,為人隨和,貪嘴、嗜酒,喜愛狩獵、騎馬和交際。

1909年,凱特爾同利薩·方丹結婚。利薩是個很有個性的女人,不僅漂亮,而且聰明伶俐、野心勃勃。她是希特勒的崇拜者,對凱特爾以後的青雲直上產生了很大影響。同聽從父命從軍一樣,這次婚姻也是決定凱特爾後來命運的重要轉折點。

凱特爾在大戰時期提任炮兵指揮官和各種參謀職務,負過重傷。德國戰敗後,他繼續在德國軍隊中任職,1923年晉升為少校,1929年成為中校,兩年後升為上校。1929年10月,凱特爾擔任德國軍隊組織處處長,參與秘密擴充德國軍隊的活動。1931年他同亞當將軍、布勞希奇將軍等德國軍官訪問蘇聯,蘇聯廣闊的國土、紀律嚴明的軍隊以及計劃管理的經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登上德國權力的頂峰,同日,凱特爾的朋友布洛姆貝格成為國防部長。1933年7月,凱特爾在巴特賴興哈爾第一次見到希特勒,並投到他的麾下,擔任第3步兵師副師長,1934年4月晉升為少將。但是,是年春天,凱特爾因父親去世而繼承家產,萌生了解甲歸田的念頭。然而,凱特爾的老友、陸軍總司令弗裏契等人極力規勸他打消去職念頭,並許諾準備任命他為即將組建的新師的師長,凱特爾接受規勸,不久便擔任不來梅第二十二步兵師師長。1935年8月,布洛姆貝格任命他為國防部軍隊局局長,1936年1月晉升為中將,1937年8月成為炮兵上將。1938年2月,希特勒任命凱特爾為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凱特爾在最高統帥部內設有4個職能部門:武裝部隊作戰參謀部、情報與反諜局、武裝部隊中央局和武裝部隊經濟局。凱特爾擔任此職直至1945年法西斯德國戰敗。從能力上說,凱特爾擔任如此高的職位並不稱職,事實上他自己也這麼認為。但是,他是希特勒尋找的能盲目服從自己的人。對凱特爾來說,對希特勒本人或他的命令提出批評和異議,就是近乎背叛的不忠行為,希特勒的指令就是上帝的訓條,必須絕對而迅速地執行。凱特爾作為希特勒最親近的軍事顧問和希特勒意誌的積極執行者,絕對支持希特勒爭奪世界霸權的罪惡計劃,並直接參與計劃的製定和實施,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1938年2月,凱特爾協助希特斯在貝希特勒加登製服奧地利總理庫特·馮·舒士尼格,導致第三帝國兼並奧地利。1939年3月,在使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埃米爾·哈查屈服,被迫簽署使自己的國家置於納粹“保護”之下的文件的過程中,凱特爾也扮演了類似的角色。1939年9月,凱特爾與希特勒一唱一和,號召消滅波蘭的猶太人、知識分子、神甫和貴族,以便摧毀波蘭人民的意誌。凱特爾後來簽署命令,協助黨衛隊和蓋世太保實施該項政策。1940年6月在同戰敗的法國談判中,凱特爾任德國代表團團長,迫使法國代表接受屈辱的貢比涅停戰協定的條件。一個月之後,凱特爾晉升為元帥。

1941年5月,凱特爾簽署臭名昭著的《關於政治委員的命令》,授權德軍戰地指揮官處決被俘的共產黨軍官,而毋需經過任何軍事法庭審判。有不少將軍指責這是犯罪性命令,但凱特爾對這項命令沒有任何異議,堅持絕對服從。1941年7月27日,凱特爾還簽署命令,賦予黨衛隊頭目希姆萊以絕對權力,在蘇聯實施上述計劃。這導致在蘇聯淪陷區實施大規模恐怖行動,大肆屠殺戰俘和平民。1942年9月,凱特爾建議任命曼斯坦因或保盧斯為德軍總參謀長,但希特勒不予理睬而任命蔡茨勒。12月16日,凱特爾向武裝部隊再次發布指令,聲稱:“為了確保勝利而不受限製地使用任何方法,甚至是對付婦女與兒童的,都是合理的,並且是軍隊的義務。任何寬恕行為都是對德國人民的犯罪。”他還簽署希特勒的《夜與霧命令》,在被占領的國家特別是法國與低地國家,實行恐怖。許多有反納粹嫌疑的人,消失於夜霧中,被蓋世太保暗殺。凱特爾同意處決荷蘭舉行罷工的鐵路工人,屠殺蘇聯的猶太人,殺戮各地有抵抗嫌疑的人士。凱特爾還鼓勵德國平民殺害被俘的盟軍飛行員,說:“我反對法律程序,因為它毫無作用。”凱特爾下令對非軍事行動地區或靠近戰場的地方被俘的盟軍飛機員當做間諜處死。凱特爾讚同將不執行命令的德國將軍不經審判就逮捕或槍決。凱特爾甚至不顧外交部長裏特洛甫的反對(後者認為是明顯地違背國際法的),主張在蘇聯戰俘的臀部刺字,隻是由於某集中營指揮官指出這樣會使蘇聯人采取報複措施,如在德國戰俘前額上刺字,他才取消這一念頭。

凱特爾對希特勒的某些做法和政策亦曾提出異議,兩人因而發生過衝突,但前者最後都屈從於後者,忠實地執行命令。1939年10月,凱特爾讚同布勞希奇和哈爾德反對在冬季發動侵略戰爭的主張,希特勒大為惱火,指責凱特爾參加反對他的陰謀。凱特爾因而提出辭職的請求,但希特勒不接受,勸他留任。他私下向希特勒表示今後絕對服從命令。早在1941年12月,凱特爾在私下就說過,1942年夏季進攻可能失敗,但不敢向希特勒提出。當第六集團軍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時候,希特勒不許它突圍。凱特爾支持希特勒駁回魏克斯、曼斯坦因、裏希特霍芬和所有第六集團軍指揮官的反對意見。凱特爾通過這樣的舉動保護自己的地位,盡管他也知道那樣的決定是危險的。1943年1月31日,保盧斯和他的第六集團軍餘部投降,德國損失了無法彌補的23萬人。此後,凱特爾讚同希特勒發布的所有“不惜任何代價堅守陣地”的指令。希特勒在軍事指揮上的一意孤行給德軍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促成上述失敗的決策不是凱特爾製定的,但是他盲目服從希特勒,簽署了這些決定。凱特爾實際上未能影響希特勒的任何戰略決定。

當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貝格的炸彈在元首的會議室爆炸時,凱特爾正在希特勒的背後。他用身體扶住受傷的希特勒,並把他送到醫療室。凱特爾堅決鎮壓這次未遂政變的參與者(或嫌疑犯),下令逮捕弗羅姆中將和維茨勒本元帥等人。凱特爾後來被希特勒任命為“軍官榮譽法庭”庭長,該法庭決定將這次密謀參加者處以死刑。1944年10月,在迫使隆美爾元帥自殺的過程中,凱特爾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當盟軍攻入德國境內時,凱特爾和希姆萊簽署命令要求處於交通中心的城市要堅守到最後一個。在柏林戰役中,凱特爾想同希特勒一道留在首都,但後者命令他撤離。凱特爾千方百計想解救柏林,聲稱“任何不盡一切力量挽救局勢和元首的人,將為曆史和德國人民所唾棄。”1945年5月8日,凱特爾代表納粹德國在柏林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作為主要的戰犯,凱特爾在紐倫堡受到審訊。此時,凱特爾仍然忠於希特勒,說:“就是在今天,我還是希特勒堅定的追隨者。盡管我反對黨的綱領中的某些條款。”同時極力為自己辯護,認為他不過是執行命令,從未允許參加決策,元首把決策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審判期間,凱特爾寫了回憶錄(未寫完)。

紐倫堡軍事法庭宣布他犯有反對和平與人類的戰爭罪行。法庭指出:“令人觸目驚心的、廣泛的罪行是沒有意識地、殘忍地犯下的。執行上級的命令,即便是對一個士兵來說,也不能成為減輕其罪行的理由。”1946年10月16日,被判處死刑的凱特爾在紐倫堡上了絞刑架。

凱塞林

人物簡介

凱塞林,全名陳爾貝特·凱塞林,(1885年11月20—1960年7月16日),德國空軍元帥(1940年7月19日),軍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凱塞林已晉升上尉。

生平介紹

1933年10月,凱塞林晉升上校,奉命參加組建空軍的工作,並被派到新成立的航空部負責行政方麵的事務工作。1940年7月19日,凱塞林越過上將一級而直升元帥。1947年5月6日,凱塞林被判處死刑。十月改判無期徒刑,被押送到威斯特伐倫的魏勒監獄。1952年10月,他因一次大手術後身體衰弱而被釋放。1960年7月16日死於心髒玻

戰爭經曆

凱塞林於1885年出生於馬克施泰特的一個教員家庭。少年時代他就立誌從軍,中學畢業後,他於1904進入巴伐利亞炮兵第二團,3年後即晉升少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凱塞林已晉升上尉。戰後,他服務於駐紐倫堡的巴伐利亞第三軍司令部,曾經曆過共產黨人攻擊駐“德意誌英雄營房”的軍部的暴動事件。當他先後在安貝格、埃爾蘭根及紐倫堡的部隊中任職之後,晉升少校並調往柏林的陸軍司令部。1930年晉升中校,調任駐德累斯頓炮兵第四團的營長。1933年10月,凱塞林晉升上校,奉命參加組建空軍的工作,並被派到新成立的航空部負責行政方麵的事務工作。在航空部,他與財政部合作為空軍編製了高達幾百萬的預算。1935年,他因工作成績優異而率先晉升少將,一年後即晉升中將。1936年,空軍第一任參謀長韋維爾將軍因飛機失事身亡,凱塞林奉派為其繼承人,負責整個空軍的組織和訓練,高炮部隊、空軍通信部隊、特種兵(傘兵)部隊的戰鬥使用以及後勤保障等事宜。在波蘭戰役中,凱塞林的航空部隊受命支援北集團軍的地麵作戰。在飛行部隊與陸軍炮兵的集中轟擊下,波蘭軍隊於1939年9月27日全線崩潰。凱塞林因功而獲得騎士鐵十字勳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曆任第1航空隊司令、第2航空隊司令、南線德軍總司令、C集團軍群總司令和西線德軍總司令等職。

凱塞林1885年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少年時代他就立誌從軍,中學畢業後,到巴伐利亞的炮兵部隊服役,三年後晉升少尉,從此開始了其漫長的職業軍官生涯。凱塞林是一個進取心和求知欲都很強的人。在炮兵部隊時,他就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並熟練地掌握了炮兵業務。提升軍官以後,他又有機會進入慕尼黑的炮兵與工程學校係統地學習過測量技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凱塞林的軍階為上尉。在這次大戰期間,他在德軍中尚是一個不大為人注意的下層軍官。大戰結束後,他在國防軍中服務,先在駐紐倫堡的巴伐利亞第三軍司令部任參謀,後晉升少校並調往柏林的陸軍司令部任職。1930年晉升中校,調任駐德累斯頓炮兵第四團的營長。

希特勒掌握政權以後,開始進行大肆擴軍,空軍則是其優先發展的一個軍種。1933年10月,已經晉升為上校的凱塞林。奉命參加空軍的重建工作,他被派到新成立的航空部負責行政事務。1935年,他因工作出色而被擢升為少將。一年以後又佩帶上了中將軍銜,並被委任為空軍參謀長。這樣,整個空軍部隊的組織與訓練,以及高炮部隊、空軍通訊部隊。空降部隊的戰鬥使用和後勤保障,都掌握在他的手中。但事過不久,凱塞林與帝國元帥戈林的親信——空軍部副部長米爾希發生了意見分歧,便被解除了空軍參謀長的職務,調任駐德累斯頓的空軍第三軍區司令。1938年初,第三帝國對空軍實施整編,他被任命為第一航空隊的司令官。凱塞林重視並善於訓練部隊,其下屬有較好的軍事素養。1938年3月13日德軍占領奧地利的蘇台德區和此後不久“解決”捷克斯洛伐克問題時,他的軍隊顯示了高度的訓練水平。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閃擊”波蘭(參見波蘭戰役),凱塞林的航空隊受命支援北方集團軍的地麵作戰。他親自駕駛飛機突擊波蘭軍隊,轟炸波蘭首都華沙。9月27日,波軍全線崩潰,當局投降,凱塞林因作戰勇敢,指揮有方而獲得騎士鐵十字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