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洋看到了端木奇的消息後,立馬意識到,自己精心布置的計劃已經完美啟動了,或者說,自己的對手已經踏入了陷阱之中。
雖然,到目前為止隻是張氏集團的馬前卒唐一山,但是南宮洋相信,一條自古以來的鬥爭手段是絕對不會錯的。
華夏是一個曆史極其悠久,文化恒久傳承的古國,在長達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出現了很多輝煌或者是沒落的人物。
輝煌,是因為他們懂得鬥爭。
沒落,是因為他們不會鬥爭。
會鬥爭的人物,能夠在對手出招之前,就很敏銳的看到對方的終極目的,然後,或是假意上當,將計就計,引誘對手走進自己的圈套,麻痹對手,或是直接釜底抽薪,更有甚者,直接吹吧風,將禍水潑到對手身上,一勞永逸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其中,最為主要的,最為著名的就是摻沙子、甩石頭、挖牆角!
這幾個名詞,可以說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的結晶!
摻沙子是1980年代以前農村建簡易住房打土坯壘牆的一種工藝程序:在泥土裏要摻上一定的沙子和少量的麥秸和稻草,增加泥土的附著力,減少土坯裂縫現象。或者栽種農作物、花卉時,在較肥沃的腐殖質土中摻沙子,目的是為了增強土壤的透水性,避免積水,防止植物爛根。
這種民間建築工藝和農業耕作土壤改良技巧,曾被借用來喻指治理黨內、軍內“山頭”割據的政治策略、管理技巧。
這是毛主席老人家的慣用辦法,在人事安排上用這三種辦法,來達到自己控製全局的目的.老人家是用的得心應手,把上層的人事安排牢牢控製在自己手中.把自己的人安排進其他的係統,幹擾了這個係統的運行,這是摻沙子.舉例:把楊成武安排進林彪控製的總參謀部.扔石頭就是把對方的次要人物孤立,或者打倒,舉例:打倒王力和關峰.打擊一下四人幫的氣焰.挖牆腳就是把對立係統的人物挖過來為自己所用,舉例;如王洪文,原是張春橋和江青的主力幹將,但主席把王洪文提拔為黨中央副主席,直接打擊了張春橋的計劃. 1969年從來沒有在林彪領導下工作過的李德生調中央工作,被派到林彪把持的軍委辦事組工作。屬於同樣情況、先後派出的人,還有李先念、紀登奎、熊向暉、張才千等。這樣的做法,表明了對林彪有疑慮,不信任軍委辦事組,因為林彪嫡係(四野)的人太多,“土太板結了”,就如同當年說北京市委“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一樣。害怕這樣的情況會導致權力的失控狀態。引進不同派係(異質)的外來人,可以產生組織內互相猜忌、牽製的作用,雖然意見分歧降低了效率,卻加強了控製。這樣的謀略被稱為“摻沙子”。
1971年南巡時,對各地諸侯談及廬山會議、林彪的嚴重情況,有意公開表達自己的不滿,特地講起了他采取的政治謀略,以期打草驚蛇、敲山震虎。8月27日就提到其中就有“摻沙子”一招。用欲言又止、引而不發(“廬山這件事,還沒有完”,稱“第九次路線鬥爭”)的辦法,為清算林彪進行鋪墊,製造輿論和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