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末世馳騁,雖敗猶榮(1 / 3)

“當年要朕下決心舉全國之兵把夷人國門擋在外麵的是他,如今和夷人連戰連敗的又是他;事已至此,處置他也無濟於事,就按老六的意思辦吧。朕原以為隻要繼承好祖製滿蒙聯盟,這大清江山必然是穩固的。如今看來,蒙古鐵騎早已是昨日黃花,不再天下無敵了。反倒是曾國藩、胡林翼和左宗棠這些漢軍漢將更堪守土大任,焉知以後是禍是福……”鹹豐又踱了幾步,無可奈何地長歎了一口氣,“朕已決心如能渡過此次難關,明年起不再從蒙古草原各部征馬,節製開支。”

皇上的熱河巡獵的鑾輿俱已準備妥當,隨駕的嬪妃、王公貴族、軍機大臣們均已得到皇上口諭,準備離京。而城外的八裏橋,僧格林沁和他的將士們正在苦戰。形勢越來越不利,英法聯軍已經抵近石橋陣地,還有半個時辰可以重新部署陣型。副帥勝保部的迅速潰敗無疑已給守軍心理上蒙上了巨大的陰影。僧格林沁正和蒙古將領們在橋邊商談下一步對策,忽見右後方狼煙升起,正是瑞麟統領綠營軍協防的於家衛方向,僧格林沁一驚,趕緊讓親兵上前打探消息。此地不但離京城更近,而且位於防線後方,一旦被突防,八裏橋陣地將麵臨前後夾攻;隻是通惠河寬約50多米,河上渡船早被肅繳清除,如何快速渡河?僧王正自躊躇,眾將又紛紛請命。

“王爺,我蒙古軍隊自太祖以來以勇武著稱,沒有陣前怯戰的先例。如今戰局不利,那彥圖將軍和額爾德尼將軍戰死沙場,但絲毫沒有丟我們蒙古人列祖列宗的臉。我等決意戰死沙場,絕不在退卻中求生。”

“王爺,將士們都不願意苟且退回科爾沁草原去,衝入敵陣尚有一線勝機。如果讓將士們馬上防禦,那將死的更窩囊。如今半數蒙古鐵騎精銳還在,懇請王爺下令全隊衝鋒陷陣,死戰或可絕處逢生。”

此時瑞麟軍的戰場加急快報送到,聯軍已在通惠河上遊架起浮橋,部分騎兵已抵於家衛防線,於家衛防禦薄弱,瑞麟正在調集正白旗騎兵和綠營兵前去救援。僧格林沁知道這個消息意味著什麼,一旦於家衛守不住,大家幾乎都斷了退路。

事已至此,是攻是守是退,唯有當機立斷了。僧格林沁把頭盔摘下,猛地把奴兒哈赤寶刀拔出鞘,削掉半截辮子,眾將不及阻止。斷發如斷頭,僧格林沁舉刀對天發誓:“我僧格林沁戎馬三十年,命是大清國的。等這一天很久了,今天或許命數已至。但本王斷發明誌,一定與將士們同進退,共榮辱;寧可戰死沙場,絕不會從八裏橋中間往後再退一步。今日之成敗須看天意,但願萬能的長生天保佑成吉思汗的子孫們。如能破敵,必將夷人軍旗獻祭給長生天。”轉身對旁邊的畢力格說:“等諸將歸隊,用旗號下令蒙古騎兵全軍集結,準備決戰。”諸將欣然領命而去,此刻無人在意勝負,唯一的信念是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

蒙托邦和他的將領們正在慶幸前麵幾仗的有驚無險,好幾次眼看蒙古騎兵快衝到陣前,還是被聯軍的優勢火力給擋住了。英法聯軍精心籌劃這次遠征花了近1年時間,維多利亞女皇和拿破侖皇帝對這次出征非常重視並親自過問,配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了半年時間才把這支2萬多人的精銳部隊和100多艘軍艦組成的聯合海陸大軍浩浩蕩蕩地搬到了遠東。原以為中國人很快就知難而退了,沒想到這支冷兵器時代的騎兵敢於站出來、一路上不計任何代價的挑戰聯軍。聯軍將領們被蒙古騎兵之前的勇氣所震懾,所以現在就算占據了八裏橋村也絲毫不敢輕敵。聯軍後麵的步炮隊已經跟上,保持密集的陣型接近八裏橋陣地。對這支軍隊來說,唯一麵臨的問題是彈藥補給,如果戰爭再拉鋸幾天,後勤補充就會成問題,需要快速解決戰鬥。

畢力格在八裏橋揮動了黃龍旗,金龍在風中騰飛。蒙古騎兵擺起了衝鋒陣型,這是幾百年來的慣用的陣型,曾令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傑聞風喪膽;僧格林沁的白馬站在石橋中間,視野十分開闊。他心中十分清楚,今天或許是他的最後一戰,所以剛才就暗自拿定了主意:橋在人在,橋亡人亡。如果石橋陣地失守,他就會下令點燃橋下早已埋好的千斤炸藥,炸毀這座京城南下交通必經的古老石橋以阻擋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