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

23歲的小夥子小林在2年前的一個早晨,發現自己腰及髖後部疼痛,1個月後又伴有腰背部僵硬感。以後經常出現上述情況,時輕時重,而且起床活動後症狀會慢慢減輕或消失,後來逐漸出現彎腰和下蹲受到限製,並有低熱,到醫院拍骨盆正位片,抽血化驗後,發現HLA-B27陽性,被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經多家醫院診治,病情雖時有緩解,但感覺總是和以前不一樣,而且很多人都說這病不好治療,小林與家人都非常焦急,這個病到底是如何發生的?應該怎樣治療呢?

什麼是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病因未明,主要累及脊柱、中軸骨骼和四肢大關節,以椎間盤纖維環及其附近結締組織纖維化和骨化及關節強直為病變特點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類似於中醫學的“骨痹”、“腎痹”、“腰痹”、“竹節風”、“龜背風”等。《素問·痹論》曰:“骨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腎。”“腎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形象地描述了強直性脊柱炎晚期和脊柱強直畸形的狀態。

西醫學認為其病因未明,尚缺乏特效治療,且現用藥的副反應也難以解決。該病早期的臨床表現非常複雜,起病呈隱匿性進展,首發症狀多變,缺乏特異性,極易被誤診而延誤治療,中晚期常並發脊柱僵硬、駝背、側彎及髖、膝關節屈曲型強直,重者可遺留終身殘疾,致患者陷入“坐不能,臥不平,站不直,行不成”,終生“麵向黃土背朝天”,何時何地均“低人一等”的苦難境地,使其身心受到嚴重的創傷,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的痛苦。

中醫對強直性脊柱炎如何認識中醫多認為本病內因為腎督虧虛、肝腎不足,複感外邪,內外合邪,陽氣不化,邪氣內盛,影響筋骨的榮養淖澤而致脊柱傴僂。《靈樞·五癃津液別》曰:“虛,故腰背痛而脛酸。”《靈樞·五邪》雲:“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素問·長刺節論》雲:“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太陽在泉,寒複內餘,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靈樞·邪氣髒腑病形》:“腎脈……緩甚為折脊。”肝腎虛所致營衛氣血澀滯不行,則筋骨無以充養。至虛之處,即容邪之所,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因此,從發病部位及主症辨證看,本病多以素體陽氣虛、肝腎陰精不足為內因,風寒濕熱之邪為外因。肝腎不足,邪戀經脈,痰瘀形成。經脈閉阻,氣血不行,督脈虛弱,而致脊椎骨變鬆、變形,不能直立、彎腰、垂項、突背,身體羸瘦,而形成“尻以代踵,脊以代頭”的殘廢狀態。同時,腎主藏精,主骨生髓,為先天之本,與遺傳因素亦有相通之處。

因此本病與腎脈、督脈密切相關,又與肝脈、任脈、衝脈相互聯係;腸道、盆腔、泌尿係感染等都與衝、任、肝、腎有關,因此強直性脊柱炎主要是腎督正氣不足,風、寒、濕三邪深侵腎督,督脈受邪,則陽氣不得開闔,失於布化,腎受邪,則骨失淖澤,並且不能養肝,肝失養則血海不足,衝任失調,筋骨失養,腎督兩虛,脊背腰胯之陽失於布化,陰失營榮,寒則凝澀而致腰胯疼痛,精血不榮,漸致筋脈僵急,督陽失布,氣血不化而致脊柱僵曲。現代醫學對強直性脊柱炎如何認識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病因未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學說。HLA(人白細胞抗原)是一組與人類遺傳有關的基因複合體。其有A、B、C、D等多種亞型。1973年發現HLA-B27與強直性脊柱炎強相關。世界上無論何地、何種族,強直性脊柱炎均與HLA-B27呈強相關關係。即90%以上的強直性脊柱炎的HLA-B27為陽性,病例調查也發現HLA-B27陽性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其一級親屬的患病率高達25%,而且強直性脊柱炎的患病率隨HLA-B27而分離。故認為此病的發生,具有遺傳的易感性基因,即HLA-B27。有學者經實驗證實:B27屬於“關節源性基因”。將B27基因轉移到實驗動物後,動物就出現關節炎表現。如接受B27的動物暴露於耶爾辛菌(與反應性關節炎有關的一種細菌)中,動物近100%患關節炎。但也有不支持的事實:①HLA-B27陽性的人群,僅2%患強直性脊柱炎。②B27純合子的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表現,除虹膜炎和外周關節炎發生率較高外,病情並不比雜合子嚴重。③10%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其B27為陰性。

2.感染學說。①腸道克雷白菌感染:腸道克雷白陰性菌感染是強直性脊柱炎發病的觸發因素。因為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糞便中查出克雷白的概率明顯高於常人和其他關節炎患者。強直性脊柱炎活動期糞便中克雷白菌檢出率明顯增高。②泌尿生殖係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許多患者病前有感染史。有些患者治愈感染灶後,關節症狀明顯減輕,尤其是泌尿生殖係感染,可通過淋巴直接擴散至骶髂關節及椎體各關節。

3.內分泌學說。強直性脊柱炎的患病率男、女之比為14∶1,故分析可能與性激素有關。本病發病的高峰年齡為15~29歲,10歲前、40歲後發病者不多,50歲後發病者幾無。

4.其他因素。如外傷、寒冷、潮濕等因素。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機製尚不明了。目前有自身免疫學說、分子模擬學說、受體學說等,都有一些依據但都未被公認。強直性脊柱炎的病理變化有哪些強直性脊柱炎的病變部位主要是運動係統和內髒等組織器官。

一、運動係統

以脊柱、骨盆及四肢各關節與相關軟組織為主要病變部位。運動係的主要病理表現:附麗點病變、滑膜病變。

1.附麗點病變。是指關節囊、韌帶、肌腱等在骨附著處的無菌性、非特異性急慢性炎症。由於附麗性病變在骨附著處的發作、愈合反複進行,導致該處軟組織出現瘢痕、粘連、纖維化、攣縮、機化、硬化、骨化和附麗點的骨質炎症、骨髓炎,其水腫、細胞浸潤,甚至造血細胞消失進而肉芽形成,機化、骨化,新骨出現,形成骨刺。附麗點病變最常見於軟骨關節、雙合關節附近骨骼的軟組織附著處,如椎間盤附近的椎體上下緣。尤其是活動較小的關節最易發生,如上下關節突關節、骶髂關節、肋椎及肋橫關節、骶髂關節、恥骨聯合等關節。各附麗點病變除可致各附麗點及相關軟組織的疼痛和壓痛外,還可導致相關處的關節強直。

2.滑膜病變。是指強直性脊柱炎病變之關節滑膜的無菌性、非特異性急慢性炎症。表現為滑膜水腫、腫脹、滲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滑膜增生,關節積液,關節受損。致關節腔漿液性、膜性粘連,進而關節腔纖維性粘連,再進為骨性粘連。引起病變關節的疼痛和關節運動障礙及強直畸形。滑膜病變在上下關節突關節、骶髂關節、髖關節、顳下頜關節、膝關節等表現明顯。強直性脊柱炎由於上述兩種病理變化的反複發作,而出現臨床的各種複雜表現。如椎間盤的纖維環在椎體上下緣的附著處的附麗點病變的反複發作,而形成相鄰兩椎體間的骨橋性連接,臨床表現為脊柱正位片的“竹節樣變”、“雙軌征”及側位片可見上下關節突關節間隙消失、骨性融合等現象。骶髂關節可出現骨性融合。

髖關節可出現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關節的纖維性或骨性融合等現象。上述病變,至強直性脊柱炎中晚期,臨床常表現為脊柱僵硬、駝背、側彎及髖、膝關節屈曲型強直5種畸形。

二、內髒等組織器官

1.眼。表現為虹膜睫狀體炎。

2.心髒、血管。表現為主動脈根部、主動脈瓣、心傳導束纖維化、心肌纖維化,引起心傳導障礙、主動脈功能不全、主動脈根炎、心律失常等,導致血管變脆,血管硬化,彈性收縮力下降。

3.腎。表現為非特異性腎動脈壁玻璃樣硬化與腎小球的免疫球蛋白、補體和纖維素沉積。可出現腎澱粉樣變,致腎功能損害、腎衰,是強直性脊柱炎致死原因之一。

4.肺。表現為間質性肺炎,肺泡膜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進而為肺和胸膜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空洞形成。繼發感染也可致死。

5.前列腺。有報道稱,83%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前列腺液中嗜酸性白細胞增多。臨床發現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常合並慢性前列腺炎。

6.神經係統。臨床發現急性期腦脊液蛋白增高,屍解發現硬腦膜、蛛網膜增厚、根周蛛網膜憩室形成。

7.骨骼肌。出現痙攣、攣縮、變硬、彈性下降、萎縮等變化。

強直性脊柱炎有哪些早期臨床表現

強直性脊柱炎一般起病比較隱匿,早期可無任何臨床症狀,有些病人在早期可表現出輕度的全身症狀,如乏力、消瘦、長期或間斷低熱、厭食、輕度貧血等。由於病情較輕,患者大多不能及時到專科就診,以致不能早期發現,致使病情延誤,失去最佳治療時機。部分患者初期臨床表現頗似急性風濕熱,或出現大關節腫痛,或伴有長期低熱、體重減輕,以高熱和外周關節急性炎症為首發症狀的也不少見,此類患者多見於青少年,也容易被長期誤診。

個別患者初期類似結核病,表現為低熱、盜汗、虛弱、乏力、體重減輕、貧血,有時伴有單側髖關節炎症,易被誤診為結核病。出現這種情況時,如果抗結核治療無效,而患者對消炎痛等非甾體抗炎藥反應良好,應考慮到強直性脊柱炎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在偶然的一次外傷、受涼或受潮、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之後,隨即發病,在此提醒大家注意,不能掉以輕心,如果當時不能確診,也應密切觀察,定期隨訪,以期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本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傾向。

所以,我們建議應該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血親或子女高度警惕,密切注意各種發病跡象,以便早期診斷,及早治療,改善預後。特別是年輕男性以膝關節腫痛為首發症狀,而無典型中軸關節病變卻有家族史者,應高度疑及強直性脊柱炎的可能,力爭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在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中,HLA-B27陽性者高達90%以上,陰性者隻占不到10%。HLA-B27陽性者,發病年齡較早,以青年男性多見,有的甚至在兒童時期發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傾向,臨床症狀典型,脊柱受累明顯,髖關節受累嚴重,容易致殘,預後較差;而HLA-B27陰性者,發病年齡相對較晚,家族聚集傾向較少見,中軸關節病變也較輕,累及眼部發生急性虹膜炎者不常見,預後也較好。

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症狀有哪些

一、腰背痛

腰背痛是強直性脊柱炎最常見的症狀,是病情活動的指標之一。疼痛的位置包括腰部、下背部及腰骶部。因為強直性脊柱炎主要侵犯中軸關節且病變發展趨勢大部分是由下而上,所以骶髂關節和腰椎受累幾乎見於所有該病患者,其發生率在90%以上。

骶髂關節炎症早期一般比較隱匿,所以早期腰痛隻表現為腰骶部不適或隱痛,有些患者隻在勞累後發作,呈間歇性或兩側交替性酸痛,或表現為臀深部不適感。另有一些患者,可能有外傷或其他誘因,表現為腰骶部疼痛突然發作,疼痛劇烈不能活動,或伴發熱,似機械性腰痛或急性炎症改變,臥床休息數日後,疼痛可緩解或消失。這種情況可反複出現,有逐漸加重的趨勢。初期疼痛的部位常位於腰骶部,可為單側,以後逐漸進展為雙側,疼痛嚴重時可放射至髂脊、恥骨聯合、雙鼠蹊部、坐骨結節和大腿後方,咳嗽、噴嚏、彎腰等動作的牽拉可使疼痛突然加重。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隱痛或間歇痛會變成持續性腰骶部酸痛、刺痛和臀深部鈍痛或腰、骶、臀等部位難以言狀的酸脹不適感,夜間較重,影響睡眠,甚至在睡眠中痛醒,常常不得已下床活動以減輕疼痛。晨起或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會出現腰部僵硬感,疼痛也會加重,稍事活動後又會減輕。有些患者腰部怕風怕涼,常喜多加衣被,遇風寒潮濕疼痛加重,遇溫遇熱則疼痛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