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43歲的王女士說她這兩年總是出現雙手疼痛,早上起來時僵硬,活動一段時間後可以好轉,剛開始並不影響工作及生活,現在出現全身多個關節都疼痛,且兩側關節呈對稱性發生疼痛,活動受限,到醫院進行檢查後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她想知道該病是怎麼發生的,能不能治愈,注意飲食能否預防。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炎性、係統性、以關節病變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以周圍關節發病為常見,常為對稱性,呈慢性過程,發作與緩解交替進行,晨僵時間較長,常有皮下結節和關節侵蝕性改變。早期手、足、腕小關節遊走性疼痛、腫脹、運動障礙,晚期則關節畸形、僵直、功能喪失、關節周圍肌肉萎縮。全世界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約占總人口的1.4%,中國的患病率為0.3%左右,無明顯區域及種族差異,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發病高峰為40~60歲,女性發病為男性的2~4倍。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一般較緩慢,在數周或數月內逐漸出現症狀。少數患者可急性起病。起病時表現為全身不適、乏力、低熱,隨後出現關節的紅腫熱痛。手、腕、膝、足關節最易受累,肘、肩、髖及上部頸椎關節也可發病。受累關節常為對稱性,但也可先後出現不同關節病變。遠側指間關節很少受累。早期係統治療症狀可以緩解。隨著病情的發展,症狀轉為持續性,但可以表現相對緩和症狀加交替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哪些原因引起的該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其發病與環境、細胞、病毒、遺傳、性激素及神經精神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

1.細菌因素。細菌可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起病有關,但缺乏直接證據。

2.病毒因素。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病毒,特別是EB病毒的關係是國內外學者注意的問題之一。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現持續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體,但到目前為止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中一直未發現EB病毒核抗原或殼體抗原抗體。

3.遺傳因素。本病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高。

4.性激素。研究表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率男女之比為1∶(2~4)。妊娠期病情減輕,服避孕藥的女性發病減少,說明性激素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中起一定作用。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但多數患者發病前常無明顯誘因可查。

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臨床表現

一、關節表現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多而且比較獨特,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

1.晨僵。晨僵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首要表現,患者晨起或長時間坐位後開始活動時關節僵硬,不靈活,猶如凝膠樣的感覺。關節活動後晨僵會暫時緩解。晨僵現象伴隨患者的整個病程,直至關節功能完全消失。晨僵持續時間隨病情變化而變化。病情緩解時晨僵持續時間縮短,病情加重時晨僵持續時間延長。晨僵現象已成為評價病情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的一個簡潔、明確的客觀指標。

2.關節疼痛。關節疼痛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另一個重要表現。疼痛為持續性,一般程度較重,影響睡眠和日常活動。疼痛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關節功能障礙,同時有關節發熱感。

3.腫脹。疼痛往往和腫脹一起發生,腫脹多因關節腔內積液或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引起,病程長者可因慢性滑膜炎增生肥厚而致關節腫脹。凡受累關節均可腫脹,多呈對稱性。

4.畸形。畸形是中晚期患者的主要表現,關節逐漸出現屈曲彎縮,可伴有內翻或外翻畸形。由於肌肉萎縮,膝關節顯得更為突出。

5.功能障礙。功能障礙常繼發於以上表現和臨床症狀之後,關節腫痛和結構破壞均可引起關節活動障礙,特別是小關節的伸屈功能。

根據本病影響生活的程度可以將功能障礙分為四級:

Ⅰ級,能照常從事日常生活和各項工作;

Ⅱ級,可進行一般的日常生活和某種職業工作,但參加其他項目活動受限;

Ⅲ級,可進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但參加某種職業工作或其他項目活動受限;

Ⅳ級,日常生活自理和參加工作的能力均受限。

二、關節外表現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外表現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嚴重或病變活動的征象,有時非常突出或單獨出現或於關節炎之前出現。

1.皮下結節。亦稱類風濕結節,15%~20%患者出現皮下結節,這些患者的類風濕因子(RF)常為陽性。淺表結節的好發部位主要在肘部、關節鷹嘴突部,偶爾可在脊柱、頭皮、足跟部發生。結節可隻有一個也可數個,小如黃豆,大如核桃,無觸壓痛或輕觸痛。類風濕結節一般可長時間存在。在少數患者可軟化、縮小甚至消失。腱鞘也可出現結節。出現於內髒的心、肺、腦膜等處的類風濕結節,常引起相應係統性症狀。

2.肺部表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肺部表現有胸膜炎、彌漫性間質性肺炎和肺間質纖維化。類風濕性關節炎胸膜炎可導致小到中量的胸水,胸水為滲出性,可查到RF,總補體C或補體活性降低。胸膜下亦可發生類風濕結節,但無症狀。類風濕性關節炎偶發間質肺炎或肺間質纖維化時,最常見的症狀是靜態或活動後引起的呼吸困難,表現呼吸急促和雙肺濕囉音。

3.心髒表現。類風濕性關節炎心髒受累雖然發生率較高,但生前臨床常出現症狀者甚少,屍檢發現40%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陳舊性纖維素性粘連性心包炎,部分患者可有心包炎、心包積液,極少患者有心瓣膜病。

4.眼部表現。約30%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幹燥性角膜炎,眼部的其他損害有虹膜炎、鞏膜炎、虹膜睫狀體炎等。

5.神經係統表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神經係統表現多由血管炎引起,出現單個或多個肢體局部性感覺喪失、垂腕症、垂足症或腕管綜合征(正中神經受累出現魚際肌萎縮)。

6.其他。貧血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見症狀,貧血程度和病變活動成正比,而且隨著病情的逐漸控製,貧血也可好轉。貧血伴有肝、脾、淋巴結腫大、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者稱之為Felty綜合征。

類風濕性關節炎如何治療

一、中藥治療

中醫將本病歸屬為“尫痹”、“痹證”的範疇,是痹證中的一個特殊類型,具有病情重、難治愈、易致殘的特點,所以又異於普通痹證。病機較為複雜,係風寒濕毒侵襲筋骨,寒毒為勝,營衛滯澀。臨診時應抓住病變特點進行辨治,除用祛風、勝濕、散寒常規的用藥外,還應酌用活血藥,以使血液運行通暢,風、寒、濕諸邪不易停留,邪無所滯,病無所生。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明顯的優勢,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藥物辨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