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飲食預防
“醫食同源”,所以自古就有利用食物防治疾病的方法,簡稱為“食療”。食療具有方便、可長期服用而無副作用(當然需要對症選食)的特點,特別適用於慢性病變。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而言,食療作為藥物治療的輔助療法,占有重要地位。比如說:①苦瓜、苦菜、馬齒莧、絲瓜等食物,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緩解局部發熱、發痛等。②薏苡仁、豆腐、芹菜、山藥、扁豆等食物,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可用於緩解腫脹症狀。③蛇類、蟲類等活血通絡祛風止痛的食品,既可做菜,也可泡酒後飲用,可以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症狀,還可起到防止病變向其他關節走竄的作用,因此是作用較強的食物。④公雞仔具有補虛益腎、暖胃祛寒的作用,可緩解局部疼痛、關節肌肉無力。⑤多種青菜、水果可以滿足人體對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纖維素的需求,同時具有改善新陳代謝的功能,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從而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症狀。⑦香菇、黑木耳等食品,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可以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等症狀。總之,很多食物都可以起到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的作用,但我們選用食物時一定要對症,否則會影響效果。
這裏的對症主要是根據中醫學將類風濕性關節炎歸為痹證,並分為風痹、寒痹、濕痹、熱痹四型。根據不同的類型選用不同食品。一般而言,風痹宜用薑、蔥等;寒痹宜用胡椒、幹薑等;濕痹宜用薏苡仁、山藥等;熱痹宜用冬瓜、絲瓜、綠豆芽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飲食有哪些宜忌飲食、營養調養對人們的生活十分重要,適當、合理的飲食不僅可以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而且可以輔助藥物,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慢性疾病,患者常因關節疼痛、活動減少、常年服藥等因素影響食欲與消化功能。而食物又是日常生活所需營養及能量的主要來源。
如果患者飲食的營養及能量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那麼,不僅所服藥物起不到治療作用,而且病情還會進一步惡化。所以飲食調養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非常重要。首先,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經過合理的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盡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飲食中的營養及能量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其次,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宜服用於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強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患者及陰虛火旺型患者最好忌用。
糖類及脂肪也要少用,這是因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選用糖皮質激素,導致糖代謝障礙,血糖增高,而脂類食物多黏膩,可使血脂膽固醇升高,造成心髒、大腦的血管硬化,並且對脾胃功能也有一定損害。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食鹽用量也應比正常人少,因為鹽攝入過多會造成鈉鹽瀦留。另外,茶葉、咖啡、柑橘、奶製品也可能會使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症狀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類型的患者,其飲食宜忌也各不相同,分述如下:
1.風熱型和濕熱型。風熱型主要症狀為關節遊走性疼痛,發熱,咽痛,便秘,小便溲赤,苔厚,舌紅,脈數或弦數,血沉也明顯增快;而濕熱型患者可有低熱、胸悶、納差、關節腫痛有積液、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數、血沉增快等表現。出現這些症狀的患者應該多選用寒涼的飲食,如薏苡仁粥、綠豆粥、生梨、豆卷、菊花菜、蘆根等,可以協助清除內熱;而不應食用溫熱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薑、桂皮、酒等,因為吃這些會傷陰助火,加重症狀。
2.寒濕型。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或有積液,納差,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畏寒,舌淡苔白膩,脈濡,血沉也增快。此型患者應選用一些溫熱性的食物,如豬、牛、羊骨頭煮湯,及薑、桂皮、木瓜、藥酒等。
3.肝腎兩虛型。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畸形,肌肉萎縮,筋腱拘攣,畏寒,消瘦,麵色無華,舌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而血沉多不增速,或接近正常。此型患者可以多食一些補益的食品,如甲魚肉、雞肉、鴨肉、鵝肉、豬肉、牛肉、羊骨髓、核桃、桂圓、芝麻等。另外,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飲酒問題,也應根據病情辨證對待。因為酒性辛熱,助陽生火,能祛散寒邪,所以一般患者若伴有寒濕的表現時,可飲用一些藥酒類的酒劑。而伴有濕熱之象的患者,則不適於飲酒,因為酒熱傷肝,酒濕傷脾,如再浸入附子、肉桂、細辛一類的熱藥,會加重內熱和腫痛。此類患者如欲服藥酒,可選擇清涼性的藥物浸入酒中,使藥酒性質偏涼。對於一些不會飲酒的患者,可以稀釋或加入調料調味後飲用。
怎樣選擇治療方案
類風濕的治療仍是風濕病學的一大難題,但隨著對疾病的認識,治療的策略也在不斷地更新和進展。20世紀70年代傳統的治療方案是“金字塔”治療模式,即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依次選用一線、二線、三線藥。最後是試驗性治療。進入90年代人們認識到在二線藥未用之前,骨已發生侵蝕,病程已超過2年,此方案不利於早期控製病情,因而湧現出了“倒金字塔”方案,即優先使用強作用的抗風濕藥,次序為上述的倒轉。還有下台階方案,即開始治療用多種藥物聯合“包抄”,非甾體抗炎藥、抗瘧藥、金製劑、甲氨蝶呤、激素5種藥同時使用見效後,再將組合藥物逐漸分別停用,最後以一種副作用小的藥物長期維持使用。還有波浪式治療,是在一種基本藥物治療基礎上,隨病情加重進行加強治療,見效好轉後再返回原基礎治療。無論哪一種方案,早期使用慢作用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已經漸成為全世界風濕病學專家的共識。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異質性疾病,故治療必須高度個體化,絕不能千篇一律,應根據疾病的進展程度和藥物長期使用帶來的效益與副作用,權衡利弊,選用方案。良性局限型隻需要非甾體抗炎藥和(或)羥氯喹,或雷公藤一種藥物治療。活動期可加用甲氨蝶呤或青黴胺。進展侵蝕型則需要甲氨蝶呤和其他慢作用藥聯合化療。在聯合治療初期為盡早控製疼痛症狀,應加用小劑量激素或非甾體抗炎藥。病情緩解後應根據患者的耐藥性,保留1~2種慢作用藥小劑量長期維持,以防複發加重。
對聯合用藥的利弊說法不一,但大多數學者主張頑固進展型類風濕性關節炎采用聯合用藥,一般選用2種慢作用藥聯合,重症者可選用3種慢作用藥聯合。選用的原則最好是作用在不同環節上阻礙炎症過程,且具有不同作用機製的藥物,並避免合用相同毒副作用的藥物,同時劑量減少到能達到療效的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