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改變你的生活習慣——打造不生氣的平衡生活(3)(2 / 3)

生活方式病的主要病種有心髒病、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老年癡呆症等慢性病,缺乏體育鍛煉是其中的一大“病因”。缺乏體育鍛煉、運動不足可導致心肺耐力、功能下降,肌肉強度減弱和機體平均脂肪增加,這正是不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現。醫學研究結果表明:堅持科學的鍛煉可預防和治療這些慢性病——生活方式病。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有1000萬人死於生活方式病。我國部分大專院校、科研機構中的中、高級知識分子平均死亡年齡為58.5歲(還未到退休年齡)。壽命比全國人均壽命短了10餘年,導致他們“英年早逝”的兩大病症是惡性腫瘤和心血管疾病,這都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要改變,就隻有靠自己采取科學的生活方式,自覺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我們需要告誡自己,從現在開始養成健康科學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這既是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也是譜寫幸福人生的關鍵。

養成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不僅可以保持健康的身體,還可以在精神上獲得巨大的動力,使我們在學習、工作中更容易走向成功。在整個人生過程中,生活方式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和追求,它既是健康的問題,也是個人生活品位的問題。清代作家李漁的《閑情偶記》、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都為我們展示了生活方式魅力的一麵。

在運動中永葆活力

一個人要在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而一個健康身體的獲得要靠長期堅持不懈的鍛煉。要在高節奏的工作之餘堅持鍛煉,就要有明確的健康意識和健身習慣。

運動讓生命充滿活力,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它們所帶來的益處也同樣讓你受益無窮。

下麵是一些基本的運動項目。

步行

——走路是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從事的鍛煉。它的優點是動作柔和,不易受傷,特別適合於老年人和體重過重的人。實踐證明,全力以赴地快步行走甚至比速度最慢的跑步效果更顯著。步行的缺點是費時間,你得用大約兩倍於跑步的時間來取得同樣的效益。

跑步

——跑步被稱為有氧代謝運動之王。它是周身的全麵運動,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大的效果。跑步也不需要什麼技術,不需要用具和場地,隻要有平整的道路,較幹淨的空氣就行了。跑步除了提高有氧代謝功能以外,還可以增強骨骼密度,對於中年人鍛煉慢跑可以從每分鍾跑50米的速度開始,跑與走交替,以走作為休息,每次鍛煉不少於10分鍾,1~2周後可逐漸增加到每分鍾跑100米,適應了再適當加快速度。時間也可從l0分鍾增加到20~30分鍾。慢跑中注意身體反應,脈搏數維持在每分鍾170次範圍內,如40歲的脈搏數維持在每分鍾130次左右為好。慢跑時因吸進足夠氧氣,所以在跑步後會感到頭腦清醒,能增加工作的信心,並可有效防止中老年人骨質疏鬆的發生。

遊泳

遊泳是全身運動,能全麵提高心血管係統的功能和增強體質。由於它是在水裏進行的,水的浮力減輕了關節和韌帶的負擔,所以遊泳對老年人和超重的人是非常適宜的。遊泳的限製性(實際並非遊泳本身的問題)是它對場地的要求,必須天天能夠到室內遊泳池,否則堅持常年鍛煉是有困難的。

騎車

騎車是腿部大肌肉群的運動,在達到一定強度的情況下(每小時至少20公裏)能夠增強有氧代謝功能。而且,由於騎車人的體重大部分被車座支撐著,下肢關節承受的重量較小,不太容易受傷。但騎車的姿勢對腰背不是很有利,上肢肌肉也得不到足夠的運動,所以必須輔以其他活動才能全麵地鍛煉身體。騎車的另一個局限是天氣和道路,擁擠的交通與頻繁的紅燈會使騎車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