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根問祖(2 / 2)

質樸、廣博、和諧、充滿生機、自由豪邁而又自善不怠的大自然,賦予生活於其中的人,自然應是同樣的質樸、寬容、和諧、生氣勃勃、崇尚自由而又能獨善其身。在農民身上為什麼能看出更多的質樸,因為他們與質樸的大自然同呼吸,受大自然質樸的熏陶最深。

我找到了大自然是我的根,大自然深深地紮根於我的心田之中,我也融入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稟賦成為我為之終身追求的最高境界。

接著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祭祖。老家的人聽說一個還在中學讀書的十六七歲的少年,從省城跑來祭祖,很是稀奇,大家為此張羅了一番。買了香表,備了供品,將我本意一人祭祖演變成了頗具規模的祭祖儀式。

我家的祖墳離村子有十來裏路,鄉親們端著香盤,捧著供品,列隊前往,周圍的山嶺越走越挺拔峻險,林木越來越鬱鬱蒼蒼。到了祖墳,放眼望去,四麵環山,特別是正麵的山峰高聳入雲,山腳下一道湍急的河流,浪拍石崖,墓地四周蒼鬆翠柏,真是一處山川峻峭、林木蒼翠的勝地。鄉親們因祖父奪得解元,大伯父和父親也算出人頭地,便附會地說我家祖墳是一塊“風水寶地”。

走到祖父墓前,在墓碑前的石桌上擺好供品,點起香燭,我極其虔誠地跪在墓前,高捧祭文宣讀。

這篇祭文是我在老宅的小高房中寫就的。根據母親的講述,鄉親們提供的史料,加上自己的感想,鋪寫了一篇半文半白、紀實與抒情相隨的非傳統式的祭文。

在紀實部分,祭文簡要記述祖父於光緒已醜年(1889年)甘肅全省鄉試獲舉人第一名,世稱伏解元。光緒壬辰科(1892年)會試中試第一百九十一名,複試二等,殿試二甲,賜進士出身,朝考二等,欽點主事,簽分刑部,時年25歲。

在抒發感想部分,突出了對祖父勤學、聰慧、文采、政績的崇慕之情:“祖自幼勤學不輟,寒窗苦讀,才思敏捷,文采超群,能摘取全省鄉試之冠,名列榜首解元,可見一斑。”在講到祖父的文采與思想境界時,特別舉出了在壬辰科會試第一場的“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的經策論文中,祖父突出論述了要做到“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在於“聖賢無自私之學問”“舉凡律己接人,悉歸正大”。祭文強調祖父這一段精辟之論,既抓住了孔子思想中正大無私之內核,亦屬祖父自身正大無私思想境界之表述,文如其人。在講到祖父勤政愛民的政績時,頌揚祖父“勤政廉正,吏治嚴明,深得民心,獲百姓簽名之萬民傘。終因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祭文最後陳述了我自己繼承和發揚祖德、祖風的心願:“孫雖年幼,已深知祖風之敦厚,祖德之崇高。孫立意追隨先祖,繼承祖風、祖德。今祭拜於祖墓之前,此意此誌,祈祖明鑒。”

我終於問到了祖。我問到的祖風是,勤學苦讀,力求上進,不僅要取得優異的成績,而且要有力排眾英、出類拔萃的膽識與才能。正是在祖風的熏陶下,我從少年時起就形成了喜讀書的愛好。也正是在祖風的感召下,我立誌要考進全國最好的大學學府,讓解元的光環在現代社會條件下能在我的身上折射出光芒。

我問到的祖德是,“聖賢無自私之學問”“舉凡律己接人,悉歸正大”。正是在祖德的引導下,使我把握住做人的原則,處世的方向,不去爭名,不去奪利,潛心於自己愛好的學問,終身樂做一介貧寒的書生。

我問到的祖績是,勤政愛民,廉潔奉公。正是在祖績的感染下,一生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則至理名言,勉勵自己不論幹哪行,工作在何種崗位,都應勤勤懇懇,鑽研業務,精通本行,忠於職守,係情於民,不去追逐私利,隻圖奉獻社會。

這次少年時期的尋根問祖隻有短短兩月,它留給我的是一生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