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兒是一家富裕人家的孩子。他出生的時候,廚房裏正在殺一頭豬,豬被捆在屠凳上,用撕裂一般的聲音喊叫。這聲音傳到初生嬰兒的耳朵裏,嬰兒就哇哇地哭起來。父親說他不忍心聽那淒慘的聲音,倒是個心地慈善的孩子,就給他取名“慈兒”。還吩咐廚夫把那頭豬放了,永遠不殺它,作為慈兒初次表露他的心地慈善的紀念。
慈兒漸漸長大起來,的確心地慈善。他看到昨天在園裏逍遙的雞,今天仰臥在菜碗裏,無論如何不忍下筷子吃它;吃魚先要問清楚買來時是活的還是死的,如果是死的,他才舉筷子,因為它本來就死了,並不是為他死的。家裏人知道他這脾氣,專弄些精美的滋補的素菜給他吃,不叫他吃死魚,怕死魚有毒;同時讚揚他的慈善心腸,當作一件寶貴的新聞向各處傳播。慈兒這就出了名,認識他的人都稱他“小慈善家”。
一天,天氣很好,他從公園出來,心裏非常愉快。他嘴裏哼著母親教給的歌曲,那歌曲是讚美春天的光明的,最適合當前的情景。
輕雲露笑渦,輕風漾碧波。
“小官人作作好事吧!可憐我殘疾!可憐我隻有一條腿!”
慈兒聽到這不愉快的聲音就停住了歌唱,他瞧見柳樹下有個一條腿的老乞丐,一雙哀求的眼睛直看著他,兩腋下各支著一根爛木頭,向前伸的手不停的顫動著。——多麼傷心的一幅圖畫呀!
世界上會有這樣的人!慈兒覺得可愛的春天忽然變了,輕雲好像愁慘的濃霧,輕風好像嚴酷的狂飆,新發芽的柳條兒也似乎枯黃了。看那老乞丐的幹瘦的臉,好像幾十年不曾吃飽;而且隻有一條左腿,單是躺下去爬起來就很不方便。支撐的木頭為什麼不能換兩根結實幹淨點兒的呢?總之,從蓬亂的黃發直到沾滿了泥的足趾,他沒有一處不可憐,沒有一處不表現出這個世界的羞恥。
一番感動的結果是給錢。慈兒遇見乞丐總給錢的,眼前的一個不同尋常,要多給一點兒才能使心裏稍稍安適一點兒。他就把帶在身邊的兩塊錢都拿了出來,像奉獻禮物一般給了那老乞丐,還說,“身邊隻帶著這點兒錢,請你收下吧!”他對乞丐一向這般恭敬,他相信如果帶著傲慢的神態給錢,比不給錢還要卑鄙,還要可惡。
兩枚光亮的銀元落在烏黑的手心裏,那手忽然抖動得非常厲害,似乎承受不住的樣子,滿臉都是疑惑和感激的表情。老乞丐顫聲說,“謝謝你。小官人,我從來沒遇見過你這樣的好人,我一輩子都感激你!”他那雙眼睛霎地發亮,像花兒開放似地,綻出兩顆淚珠來。
“這沒有什麼。”慈兒又端相了老乞丐一眼,轉身就走。他一邊走路,一邊回味那出自真心的感謝,和那像花兒開放似地綻出來的淚珠。他好像得了珍寶似的,高興極了。再看上下四方,春天仍然是那樣可愛,他又唱起歌來:輕雲露笑渦,輕風漾碧波。
“你慢高興。這算不得什麼真正的慈善行為。慈善行為須往根底裏追究,往根底裏做去!”
慈兒回轉頭看,隻見行人各自走各自的路,沒有人跟他講話。但是他確實聽到了這些話,分明帶著嚴峻的調子。是誰在說話呢?
他站住了,不再考求這話是誰說的,隻仔細辨認“往根底裏追究,往根底裏做去”的意思,跟碰上了算學難題一個樣。忽然好像有一線光通過他的頭腦,他悟到了解答這道難題的門徑。他急忙回轉身,走到剛才那棵柳樹下,還好,獨腿的老乞丐還沒有離開那裏。
他走近去,親切地說:“我想問你一句話,請你回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