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一種職守。它使人具有責任感,當你麵臨困難甚至危險時,它以一種內在的動力驅使你勇往直前而不退縮。記得前蘇聯時期,有位戰士負了傷,送到醫院搶救時,發現他腿上有一顆未爆炸的槍榴彈,如施行手術,對醫護人員均有生命危險。於是,幾位醫生和護士自願宣誓,要對傷員進行搶救。為了避免危及他人,他們把傷員抬到地下室進行手術。這個事例的意義不在於救活一個人的生命,我想,無論那個戰士是救活了還是死去,這個故事所反映出來的職業道德精神,總是令人感佩的,在這裏,誠信折射出了人性的偉大光芒。
中華民族本是禮儀之邦,有講誠信的深厚文化傳統,為什麼今天會導致信用缺失呢?筆者以為有兩大曆史原因。一是150多年前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重大曆史轉折,導致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畸變,數千年來賴以支撐信用的儒家文化坍塌,社會動蕩,人們心理失衡,機變成為了基本的行為方式甚至生存方式,誠信也就必然遭到廉價的踐踏。二是30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這個運動為了達到政治目的而不惜一切,事實可以捏造,曆史成為可以任人打扮的女孩子,同事間互相揭露,家庭鬧成幾派,夫妻反目成仇,誠信喪失殆盡。而今天使我們感到信用問題尤為嚴重的現實原因,則是市場經濟的發展。在計劃經濟和缺乏民主的條件下,你必須執行指令並被迫服從,屬於主觀能動性範疇的誠信問題隱性化。而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民主經濟和契約經濟,要求人們遵循誠信的原則自律,這樣,信用缺失的問題顯性化,並與市場經濟的矛盾尖銳化。因此,我們不能怪市場經濟造成了信用危機,恰恰相反,是市場經濟在迫切呼喚著誠信。
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的不經意間,也會發現一些具體的原因。例如,現代社會的情況複雜多變而又節奏快,遠不似農耕社會那樣悠悠哉哉,這就使你難以預約和踐約。又如,由於現代通訊的發達,有手機尋呼機,使人們便於信息溝通而改約。我的同齡人一定還記得三四十年前的情形:給一位遠方的朋友寫封信,約定某日在某地見麵,10多天後,我們雖無任何信息的溝通,但雙方絕對會如約風塵仆仆地去見麵,那相逢一笑,你捶我一下,我捶你一下,是多麼珍貴的友誼和信用啊!
我想,通過上述,我們會感到麵臨的誠信問題的嚴重性和誠信本身的珍貴性。為了人生更美好,為了生活更如願,為了工作更順利,我們必須尋找和重建誠信。至於如何尋找和重建,那不是本文的任務。但可以肯定地說,我們必須從思想上、精神上、倫理上、法治上、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上、自善和他善上去努力,去做。
二二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