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曾經曆過信仰危機,今天人們又在驚呼誠信危機。確實,由於誠信危機而造成的信用缺失,使我們在市場經濟的道路上步履維艱,人們處處聽見“狼來了”的故事:企業找銀行貸款但從未打算還;工商企業之間開展商貿活動,簽到的合同隻是一紙空文。據統計,我國每年簽訂的各類合同達40億份,但履約率僅50%;基層政府給農民打白條;消費者買的食品衛生標準不合格,買的名牌服裝卻是假冒偽劣;好不容易在人才市場上聘到個碩士博士,卻原來是假文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於是,我想,要搞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又是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那麼,誠信是社會發展的主觀條件的下限,是人的精神境界應有的高度。人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但必須有同樣的誠信。
誠信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珍貴的。
誠信,使家庭生活穩定和睦。它令夫妻之間忠貞不貳,能同甘,更能共苦;它使長幼之間不僅沒有“代溝”,而且感情融洽。所謂家庭是人生的港灣,也就如此而已。中國傳統家庭文化中的“舉案齊眉”、“糟糠之妻不下堂”、“孔融讓梨”等,難道不正是由誠信浸潤出來的令現代人神往的佳話嗎?
誠信,使組織富有效率。行政機關因為誠信,能夠政令通達,上級有權威,下麵也跟你玩真的,無需三令五申,層層督辦,必然降低行政成本;一個企業因為誠信,它就有市場,有客戶,不愁銀行不放貸;一個商店,它因為擁有誠信這種稀缺資源,它的商品就完全可能比別人同價多銷或高價平銷,獲得超額利潤。
誠信,它使這個社會變得安定祥和。因為它使個人內在的操守更嚴,同時又使個人感到外在環境的寬鬆。
誠信,使人變得從容而不浮躁。因為有了誠信,未來將是可以預期的,你從而可以更好地把握現實,你用不著孤注一擲,趕最後一班車。你處事的心情將是寧靜的,你看起來也顯得更有修養。
誠信,使人變得有尊嚴而不卑下。為了誠信,你不僅能承受可以承受之輕,也必須承受不堪承受之重。為了固守的信念,你不會乞求什麼,也不會出賣什麼。
誠信,使人高尚而不委瑣。為了誠信,你可以放棄自己,但你必須滿足別人,古代就有“一諾千金”之說。
誠信,是精神的等式,它導致社會公正。在這個等號兩邊,無論貴賤、無論高下、無論親朋還是陌生人、無論強者還是弱者,都是平等的。舉一個例子。比利時有一對年輕人,預先訂好某日在布魯塞爾一著名場所舉行結婚儀式。在這對年輕人之後,政府也恰好想訂在同一場地同一時候舉行一個有幾個國家的部長參加的重要會議。於是與年輕人商量,由政府出錢給他們安排一個更顯高貴的場所舉行婚禮,還給予經濟補償。但年輕人沒有同意,政府隻得等了2個小時,婚禮結束後再開會。聽到這個故事,我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它在誠信上至少反映出三層含義。一是年輕人對愛情的誠信,將婚禮看得崇高聖潔,不為權勢金錢所動;二是對邀請參加婚禮的親友的誠信,不輕易改變時間和地點;三是政府的誠信,它信守社會公正的原則,尊重了年輕人的選擇。而第三點在現代文明社會,特別是今天對於我們建設政治文明,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