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 談青年知識分子的“性格分裂症”(2 / 2)

我企圖以上麵兩個小小的例子,來證明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的“性格分裂症”,有人肯定要指責我以偏概全。當然,我還能舉許多例子,但限於文字與篇幅,要寫也至多還寫三四個,百千個,這在泱泱大國,億眾之中,免不了還是個“偏”與“全”的比例關係,故無意多寫。我隻想請吾儕私下想想,自己是否曾有過類似的體驗、觀察或聽聞,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存有自卑又自傲的矛盾心理。

這種既自卑又自傲的“性格分裂症”,在心理學研究上,我們可以把它歸結為個性心理特征方麵,它必然要製約到心理過程,也就是影響到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使我們脫離實事求是這一走向真理的軌道,認識片麵,情緒偏激,意誌薄弱,行動極端。例如,在中西文化比較研究中,有不少青年知識分子認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統統是糟粕,反對“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科學方法,主張來它一個“烈焰昆岡,玉石俱焚”。又如,在政治體製改革中,不少青年知識分子,主張把西方的三權分立、多黨執政移植過來,這就忽視了中國的曆史與現實情況。有位美國學者寫了一本論中國的民主的書,他倒是認為中國的民主,主要問題不在於有沒有西方那樣的法規和機構,而在於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采取適當的形式,在適當的範圍裏,讓人民當家做主,並認為中國有關這方麵的經驗教訓應由中國人自己來吸取,而用不著西方學者多管閑事。聽聽這位先生說的,有些人不知會作何感想。再如,在人道主義問題上,許多青年知識分子總喜歡以西方資產階級談論的人性為人性,而把馬克思主義者從曆史與社會主義現實出發,對人性所作的理解及其實踐說成是“異化”,全然忘記了“人是環境的產物”的名言,等等。殊不知,這種輕率地肯定和否定一切的做法,早就被先哲們批評過,德謨克裏特說:“稱讚那不應稱讚的和斥責那不應斥責的,都很容易,但兩者都表示是一種壞的性格。”

我想,中國青年知識分子以及所有中國青年,是中華民族的棟梁,我們將承擔起本民族和自己的祖國在日富競爭性的世界上進一步發展的重任,無論我們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這一曆史責任是無可推卸的。因此,為麵對現實與走向未來計,我們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而把加強修養,克服“性格分裂症”作為當務之一急,該不是離題的話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