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 為改革立論(1 / 1)

早在1984年,鄧小平同誌就指出:我們的改革,“是一種帶革命意義的改革”。今天,我們結合新的形勢,重溫他的講話,有了更深的體會。革命的基本含義是什麼?是解放生產力。既然改革也是革命,毫無疑問,它的基本含義也就是解放生產力,這就是最高意義上的改革。

根據傳統的觀點,在我們的教科書中形成了這樣的定理:無產階級革命是解放生產力,這個革命勝利後,社會主義國家的任務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似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不僅僅是它的根本經濟政治製度,而且它的所有各項基本製度和體製,都是天然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所以其任務隻在於不斷強化這些製度和體製,並恰當地改善某些不適宜的具體環節,抑製任何可能產生的異己的因素,以達到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改革開放後,上述觀點有了突破,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人們的思想還停留在“自我完善”論上,即改革就是完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某些製度或製度的某些方麵。然而,實踐不斷表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它的製度的確存在妨礙生產力發展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可能不隻是發生在個別環節和局部範圍內,而是影響到全局。例如,以僵硬的指令性計劃為特征的經濟模式,以“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為特征的勞動人事分配製度等,已嚴重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顯然,對於這些問題是無法“完善”的。多年來我們也確曾做過“完善”的嚐試,結果問題越搞越複雜,“三鐵”的剛性愈來愈強,經濟越搞越死。今天,是從根本上改革這種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製的時候了。我們麵臨的任務,不是修修補補的完善,而是要以足夠的膽識來革除與創新,以達到解放生產力的目的。

那麼,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解放生產力的途徑是什麼?由於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不具有對抗性,所以不會采取暴力革命或更替政權的形式,而是以改革來實現生產力的解放。在這裏,改革與革命盡管形式不同,但就解放生產力而言,實質是一樣的。

確立“社會主義條件下也需要解放生產力”的觀點,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首先,它是根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實踐,對曆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與發展,必將對未來的社會主義運動產生積極的指導作用。其次,它將強化我們的改革意識。毛澤東同誌說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當我們把改革置於社會主義條件下解放生產力的曆史唯物主義理性思維上時,對改革就有了更為強烈的要求和更大的主觀能動性。因為不解放生產力,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也就無從談起,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也就不可能實現,因此改革是當代中國發展必須逾越的一關,舍此別無出路。再次,它規定了改革的方向和標準。既然改革是解放生產力,那麼,凡是不利於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事物,都可以破;凡是有利於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事物,都可以立。這就為我們設計、實施、評價改革,提供了簡明清晰的基本依據。在這裏,不存在什麼姓“資”還是姓“社”的疑慮,因為生產力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且改革的前提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解放生產力。在這裏,容不得擺花架子,做虛功,因為生產力這東西是很實在的,它不是精神和意念,而是客觀物質存在,必須真抓實幹,才能見到成效;在這裏,也容不得求穩怕亂、裹足不前的小腳女人,因為改革是革命,它必然要打破現存的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規則和秩序,才能使經濟發展邁上新的台階,這就要求我們敢闖敢冒。今天,改革的主旋律又一次激揚在中華大地,讓我們以新的姿態投身其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