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在各類文件中,在各級領導的講話或報告中,在各類媒體的宣傳報道中,“求真務實”成為一個高頻詞。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大致有兩方麵原因。一是全黨都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蔚為一種風氣;二是有的官員和筆杆子把它當成時髦的用語到處濫用。我認為,求真務實這四個字雖然簡練樸實,卻是一個重大的命題。它切中了當前黨的作風建設的脈搏,回應了人民群眾對黨的期盼。對於貫徹落實十六大關於加強與改進黨的建設的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要把求真務實落到實處,首先,應從思想認識上清醒地看到,求真務實堅守與張揚了實事求是的旗幟,拓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內涵。“實事求是”源自東漢,講的是要弄清事情的真相。後來,毛澤東曾這樣精辟而又發揮性地闡釋過實事求是:“事”是指客觀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內在規律,實事求是就是認識事物把握規律性。而求真務實的求真,就是要求我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務實就是按照規律做好工作。其次,從工作實際上要清醒地看到,求真務實強調了實踐性與能動性,它是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是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的統一,說白了,它就是要求我們了解情況,解決問題,辦好事情。正是求真務實這種鮮明的知行合一的品格,使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特別是黨的各級幹部,在工作中不僅要有唱功,更要講做功。
按理說,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黨的幹部隊伍經過四化建設,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為何在工作中求真務實反倒成了難題呢?我想,這除了執政黨麵臨的情況與問題比革命黨要複雜得多的客觀因素以外,主觀上講不是能力水平問題,而是作風問題,這裏關鍵要解決“勤”與“誠”這兩個字的問題。所謂“勤”,就是要勤政、勤事。現在,我們很多幹部辦公自動化,情況信息化,工作社交化,往往是以會議傳達會議,以文件貫徹文件,懶了,虛了。正如民間說的:報告講半天,出門一溜煙,應酬團團轉,實際不沾邊。我認為,黨的各級幹部特別是地、縣、鄉三級和企業的領導者,還是要提倡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解剖麻雀,還是要一些親曆親為,不能隻是靠紙上、網上、線上(電話)來了解情況,指揮決策。否則,你認為是正確的決策,實際上是錯誤的;你認為是踐行“三個代表”,實際上是背離了“三個代表”。這種情況在實際生活中雖然屢見不鮮,但性質還不是最嚴重的,更嚴重的是“誠”字的問題。
所謂“誠”,就是要本著對黨和國家事業無限忠誠,對人民群眾的利益高度負責的精神來工作。隻要你是“誠政”的,你也必然會是“勤政”的。但反過來,“勤政”的未必“誠政”。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心性機靈,眼勤手勤腿勤,頗得領導賞識。但他眼勤的是察言觀色,手勤的是遞煙倒酒,腿勤的是跑官要官。他對待事物不僅看表象而且看背景。他對上不是對組織負責而是對某個人效忠,他對下不是對群眾負責而是著眼於拉選票。這些人呼風喚雨,能量很大。他們不是不知道什麼是真,而是為了個人利益要作偽。舉凡那些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等,莫不屬此輩所為。要想這些人通過自律來“誠政”,實屬不易。有必要對其猛擊一掌,使之翻然醒悟。同時,還要讓我們的有關幹部人事工作的製度機製和紀律發揮作用,讓這些人無所位而無所為。
說到“誠政”,除了上麵那種情況外,也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我們很多同誌品質是好的,對群眾是有感情的,對社會是有良知的,對一些問題也看得清楚,但對一些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們不能堅持求真務實的直接原因不是個人利益,而是缺乏政治勇氣和堅定的原則性。因為在一些民主空氣稀薄、專製主義盛行的地方和單位,長官意誌和個人喜好往往與求真務實相抵牾,你要堅持自己的真知灼見,就要承擔犯上的風險,甚至引起龍顏大怒。針對這種情況,就要求我們的黨員幹部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把講究個人操守與講究政治品德統一起來,把堅持人民利益與追求真理統一起來。這樣,我們在“誠政”上才會有一種全新的精神境界。在這裏,彭德懷就是我們的光輝榜樣。所謂“政聲人去後,民意閑聊中”,這應是一個黨的幹部追求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