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李立為人樸實,從無攀龍附鳳之意。他蟄居在長沙市西園北裏的一個尋常巷陌裏,連小車也開不進去,住宅是一棟陳舊狹小的二層小樓房,牆麵剝落。他無意顯山露水,但怎奈名聲在外,前來討字、索印、求教、切磋的各類人士總是不絕於門,真個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跨洋蹈海文化使
為了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增進與海外的聯絡與友誼,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李立先生不辭勞頓,先後3次到日本、2次到香港、1次到台灣、1次到澳門舉辦個人作品展和進行學術交流。所到之處,均產生轟動效應。1984年3月,他的作品被選入《中日20人書法聯展》,在日本5大城市展出,大阪市知事特授予他1枚“金鑰匙”,使他成為國內首位獲此榮譽者。1985年4月,李立在香港舉辦個展,港、澳、台10餘家報刊、電台、電視台爭相報道,香港美術研究會主席趙壹先先生評他的畫是“縱橫得意,睥睨一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12月李立應台北市畫學研究會之邀,赴台舉行個展。當時台灣海禁剛開,李立成為大陸赴台文化交流第一人。他剛飛抵台灣,迎麵而來的是一幅“歡迎國寶級李立大師光臨”的標語。在台的2個多月裏,李立先後在台北、嘉義、苗栗、新店巡回展出作品,並當眾做了“急就章”表演。台灣的《中國時報》、《聯合報》等20餘家報刊均以大量篇幅報道。
除了親自走出去外,李老還有數千件作品以不同的方式流傳到5大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童心常駐不老翁
李立先生雖是古稀老人,但見他鶴發童顏,身板結實,聲音洪亮,底氣十足。我問他晚年何以越活越年輕,他說到了自己的生活習慣:一是生活儉樸。李老每天早上愛吃雞蛋煎麵餅,中午吃米飯,晚上吃麵條,如工作到深夜,再吃些點心,然後必洗一熱水澡再上床睡覺。二是喜歡與年輕人交往。他家裏總是門庭若市,來往的客人中,年輕人不在少數。三是愛好音樂和娛樂活動。他在工作室創作時,一邊操刀走筆,一邊欣賞音樂。他還經常騎著自行車滿街逛,有時還騎摩托車,也喜好跳舞和“築方城”。我想,李老長壽,還和他懷有仁愛之心有關,這集中表現在他對故鄉小花石的眷念上。他刻有2枚印章,一枚上刻“夢遊小花石”5字,一枚刻1“牛”,書畫作品上總蓋有此兩印,他花了七八年的心血,以自己的稿費在家鄉辦了“花石學校”、“李立學校”2所小學,前不久又為家鄉捐獻賑災款2萬元。他的義舉,深得家鄉人民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