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實行四大突圍,實現科學發展,為富民強省作貢獻(2 / 3)

第三,要有選擇性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小巨人”。集團科研院所改製而來的企業具有較強的開發創新優勢,部分精細化工產品售價甚至高達每噸數十萬元,具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和後續開發能力。因此要有選擇地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對集團現有的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但尚處於起步階段的產業產品,如電力電子真空管、金屬化陶瓷元件及係列高性能工程陶瓷、丙烯、丙炔菊酯及其他擬除蟲菊酯等高檔農藥等,要科學篩選,確定扶持對象,掌控自主知識產權,擴大產業規模,逐步實現“小科技,大產業”。

四、資本突圍

(一)集團資本結構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適應鹽業特殊體製的要求,集團保持了國有獨資,下屬單位產權結構也基本上為國有獨資。單一的產權結構一方麵導致體製機製僵化,另一方麵導致籌資渠道狹窄,發展空間小,嚴重地影響了經營的效率效益和長遠發展。

(二)資本突圍的基本思路

尋求資本突圍,是實現集團從產業經營單一模式向產業經營和資本經營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兼營模式轉變的重要路徑選擇。對此,要堅持以我為主,以加強國有資本控製力為目標,推進資本營運,可從四個方麵入手。

一是推進產權多元化。要按照有進有退的方針,打破國有一統天下的格局,加快產權製度改革。除集團母公司按照國家政策保持國有獨資或國有絕對控股以外,湘衡鹽礦、湘澧鹽礦要實行公司製改造,引進戰略投資者,優化股權結構。晶鑫科技、輕鹽科技、輕鹽房產由集團公司控股,引進戰略投資者,鼓勵優勢企業之間相互參股與控股,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其他除破產清算企業以外,要區別不同情況實施管理層持股、員工持股、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手段,通過增資擴股,形成多元化的產權結構,由此建立健全現代企業製度,形成與市場運行相適應的體製機製。

二是推進低成本擴張。利用集團的資源優勢、產品優勢、資金優勢,采取並購、聯營、參股等形式,選擇同業或者下遊產業的企業實施低成本擴張,比如兼並鹽化企業、食品加工企業,等等,力爭3年內並購優勢企業1~3家,資產規模擴大5億~10億元,銷售收入增加8億元,實現外延擴張。

三是推進投資理財。要利用集團良好的資金優勢、信用等無形資產優勢,充分利用國有資產授權經營手段,積極開展投資理財。今年要實現營業額及贏利占集團份額10%的目標,成為集團資本經營的一個突破口。

四是搭建上市融資平台。一方麵通過整合集團內部資源,以集團整體上市或者發展鹽化工項目為載體,創造條件自主上市,力爭融資5億~10億元;另一方麵尋找優質的殼資源,爭取借殼上市,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融資後盾,把壟斷專營的公司改造為競爭開放的公眾公司。本文獲湖南省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優秀調研報告一等獎,收入《問計基層群眾共謀科學發展》一書第186頁

第二十二章 紮實推進企業文化建設,不斷提升集團核心競爭力

今天集團公司在這裏舉辦領導幹部企業文化建設培訓班,這個班的學習內容和考察活動,是經過黨組研究同意的。今天上午舉行大會,下麵,我先就集團公司企業文化建設講點意見,供同誌們參考。講三個問題。

一、要切實提高對企業文化建設基本內涵及重大意義的認識

所謂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社會曆史條件下,企業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經營哲學、道德原則、管理模式和行為規範的綜合反映。由於我們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因而就必然產生多種意識,這些意識有的是積極的,也有的是消極的,也有的是不自覺的。企業文化建設,就是要發掘、發揚這其中的有利因素,使其理性化、係統化、能動化,用以推動企業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企業文化是管理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自20世紀中葉,管理科學在美國得到了登峰造極的發展,以至於使美國的企業成為效率的象征。後來,日本卻神速地趕了上來。這個事實迫使美國不得不認真研究日本的秘密。原來,日本的企業一反以往管理科學以生產資料為管理中心的模式,創造出了以人作為管理中心的“東方管理模式”。美國學者對此加以概括和總結,創立了被稱為“管理理論史上一次革命”的企業文化學,其標誌是1982年7月,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泰倫斯·狄爾和麥肯錫谘詢公司顧問愛倫·肯尼迪合著的《企業文化》一書正式出版。所以一般來說,企業文化管理發源於日本,形成於美國。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和管理模式,從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至今走過了20年曆程。目前,企業文化建設已成為我國企業界普遍認同的理念,並在實踐中呈現出如火如荼之勢。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一種形勢和局麵,這與企業文化建設本身具有的重大意義是分不開的。

(一)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是應對全球化趨勢的必然選擇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是當前時代的發展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各民族文化通過交流、融合、互滲、互補,不斷突破本民族文化的界限,在全球範圍內流動,文化、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趨同化、國際化加快。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推動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今天,很難找到沒有文化印記的產品,很難找到不借助文化影響的銷售,很難找到不體現文化意義的消費,經濟與文化已經形成了一個“合則兩存,分則兩亡”的有機整體。所謂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一體化,已成為我們今天社會生活的一大趨勢和一大特征。在這樣的曆史潮流麵前,任何一個企業,任何一個企業家,企業文化建設都是必然的選擇。否則,在現代市場競爭中,將無以立足,更談不上發展。

(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與企業管理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以人為主體,以企業精神為核心,以群體行為和意識為基礎,以企業管理的整體優化為目標,具有企業個性特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一個優秀的企業背後一定有優秀的企業文化,精品名牌背後是優秀的企業文化的積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進一步認識到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各地區、各行業、不同所有製、不同規模的企業都在著手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製定企業文化戰略,實施企業文化工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推行力度和廣度。這種情況反映了企業從主要注重短期利益向重視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相結合的方向發展,體現了企業力求做強、做大、做久的發展願望,同時也表明了企業對管理的認識已由技術層麵向製度、精神層麵轉變,開始關注文化管理。一是認識到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是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需要。世界500強企業之所以具有全球性的競爭能力,靠的是成熟嚴密的企業製度的支持,而企業文化建設又是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競爭範圍不斷擴展,必須推進企業應變能力逐步提高,這對企業製度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文化為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和管理方式提供了豐富的內涵、科學的管理理念、開放的管理模式、柔性的管理手段,為企業製度創新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可以說,這些企業是在深厚的文化沃土裏,長出了粗壯的製度之樹,結出了豐碩的管理之果。正如溫家寶總理日前在會見北京《財富》論壇500強企業的一些領導人時說的:財富不隻是經濟,文化也是財富。二是認識到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是強化內部管理、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大的係統工程,把企業文化建設與管理創新、製度創新相結合,製度剛性與管理人性化相結合,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和文化育人活動,可以將企業精神、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員工的自覺行動,滲透到管理過程的細節之中,不僅能有效地規範管理,增強執行力,推動企業的改革和發展,還能造就一批優秀的經營管理者,培育一支優秀的“四有”員工隊伍。通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能有效提高職工素質,優化企業形象和規範員工行為,使企業文化理念完全融入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進一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有力地促進企業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

這裏給大家舉正反兩個方麵的例子,一個是20世紀80年代曾興盛一時、從承包石家莊造紙廠、到組建領導中國企業改革潮流的“中國馬勝利造紙集團”的名人——馬勝利。他率先在國有企業推行層層承包,責任到人,獎懲到人,年年贏利,節節勝利,先後在全國承包了100個企業,分廠遍布全國各地,但在風風火火5年之後,就在中國企業改革史上銷聲匿跡了。有學者分析認為,馬勝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他的“承包”是對原計劃經濟“大鍋飯”平均主義的改革,是一種企業製度文化的變革。但“承包”製是從農村“聯產承包製”中移植來的,這就意味著,“承包製”這種製度文化在馬勝利承包的石家莊造紙廠也是剛剛起步,盡管效果明顯,但也遠遠沒有達到成熟的程度,他就這樣底蘊不足地像遊牧民族一樣四處征戰,其失敗就不足為奇了。我們再來看看同時代的“海爾”集團。短短的十幾年,它由一個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國家一級企業,國家特大型企業集團,並向國際大型跨國企業集團邁進,走出了一條超常規的發展擴張之路。

年銷售額上億元,商標品牌價值上百億元。就物質基礎而言,當時馬勝利承包的石家莊造紙廠有固定資產700萬元,工人上千人,張瑞敏接手青島電冰箱廠(海爾前身)時,這個600名職工的集體小廠累計虧損147萬元,生產的冰箱19%不合格。張瑞敏的成功依靠的是什麼,是海爾文化,這是張瑞敏登上哈佛大學講壇的綠色通行證。三是認識到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解決企業深層次矛盾的需要。目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了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現期,特別是我們正進入三年國企改革的攻堅階段,矛盾較尖銳,穩定問題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承載量很大。企業文化建設與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既注重精神層麵的工作,又強調外觀形象的塑造,能夠使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適應新的形勢,能夠更緊密地與企業實際、企業發展結合,有效改變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生產經營工作“兩張皮”現象。企業在進行現代企業體製和機製的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人的問題,而人的主要問題又是人的思想和觀念,做好人的思想和觀念更新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在企業進行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中,企業通過對員工進行新的思想觀念的培育、建立新的管理機製,加強企業的憂患意識,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健全和建立各種經營管理製度和管理規範,在很大程度上能使企業上下同舟共濟,渡過各種難關,走向新的發展。

(三)國有企業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有大中型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市場經濟的基石,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在國有企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導向,把國有企業中聚集的社會成員培育成既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又具有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現代公民,使之成為發展先進生產力、鞏固社會主義製度的堅實群眾基礎,是由企業承擔的重要社會責任。而這很大一部分要通過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來實現。隻有在國有企業中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遠大的理想激勵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培養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員工隊伍,才能為我國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國有企業中的文化狀況,對我國社會主流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有著重要影響,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能否取得預期的成果。因此,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培育先進文化,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國有企業這個陣地,把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作為先進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抓。我們把企業文化搞好了,就是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大貢獻。這也是我們國企各級領導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一項重要任務。

當前,國有企業正處於向現代企業轉型的過程之中。這種轉型是全方位的,既體現在經營管理體製和機製上,也體現在企業文化上。而且,企業文化方麵的轉型和創新,對於整個企業的轉型具有支撐和促進作用。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十六屆三中全會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做出了戰略部署,這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偉大的實踐需要偉大的精神與先進的文化作支撐和指引。麵對繁重而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一方麵應通過一係列實實在在的改革、經營、管理舉措,以實幹來落實宏偉目標;另一方麵應在企業內部培育能夠極大地激發、調動職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能夠有效凝聚職工智慧與力量的思想輿論和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