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本費用上升。據測算,近幾年來,企業成本以每年400萬~500萬的速度激增,1996年,單是原材料、燃料和用水三項的漲價因素高達350萬元。陶瓷企業是耗能大戶,該廠全年需重油9000噸,1990年,每噸重油價格為250元,1996年初已升至900元,年底突破了1000元。職工工資和離退休人員費用的增長,也直接擠占了企業實際利潤。1990年,該廠的工資總額和退休費支出(未含醫藥費)分別為600萬元和297.68萬元,到1996年已分別增至1470萬元和665萬元,分別增長了1.45倍和1.28倍。
3.資金投入匱乏。該廠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除了未能投產的樣板車間外,隻新建了材料庫和成品庫等幾棟廠房,而主要車間均建於五六十年代,廠房陳舊,設備老化,工藝落後。4條隧道窯有3條帶病運行,急需大修。但每修一條窯至少得150萬~180萬元,而企業每年能提的280萬元折舊費,隻夠用於危房改造和小設備的維修以保持簡單再生產。現4條窯已停產1條維修,靠3條窯超負荷運行來達到4條窯的產量。由於樣板車間項目的失敗和對銀行債務巨大,使企業的維修資金很難落實。資金的匱乏也製約了新產品的開發運用。該廠自身有陶瓷研究所,每年可以開發出20餘個新產品,但由於缺乏資金的扶持,加之設備的生產工藝水平達不到要求,使這些新產品很難實現由樣品至產品,由研究所至市場的飛躍。
4.結構調整不力。這主要是指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兩方麵的問題。從產品結構上看,近20年來,該廠的產品品種花色檔次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特別是釉麵和實物質量較前還有所下降。而與此同時,國內生產出口瓷的廠家多了,貨源足了,質量也上來了。據統計,1990年全國陶瓷產量為50多億件,創彙3億美元;到1995年,產量增至95.57億件,創彙10.29億美元。產量和創彙的增長,主要是鄉鎮企業的增長。作為老的國有大型企業,如果在產品上不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高,通過自身的技術優勢獲得產品優勢,在市場上就無法鬥過輕裝上陣的新對手。從市場結構上看,沒有開拓新局麵。如前所述,建湘瓷廠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騰飛,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國際市場的新開拓。而近十多年來,市場格局無大的變化,出口瓷50%是銷美國市場,美國市場又主要是依靠天山公司這家專銷中國瓷器的老客戶(該公司1995年銷該廠瓷器285萬美元,占全廠銷售總額的43.18%)。這樣,由於美國市場對中國陶瓷的價格定位基本形成,加之各大出口廠均通過天山公司成交,貨源供大於求,同種產品價格上已難有新的潛力可挖。而且由於供貨集中,風險集中,雙邊貿易稍有摩擦便全局被動。這種情況在各大出口瓷廠都曾發生過。
5.退稅政策失當。出口企業享受退稅政策,一般是按企業原材料和燃料的進項增值稅發票抵減。1996年國家下調出口企業退稅率。下調的百分率也應與企業的原燃料進項發票相對應計算,但實際上卻是以企業產品的離岸價計算,像建湘瓷廠這樣的出口外銷率占75%以上的企業,由於下調退稅率的計稅基數擴大,不僅實際未享受到退稅的優惠,而且為此當年減利100萬元。
6.體製機製矛盾。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深層次矛盾,是帶共性的問題。這方麵反映突出的,一是國有企業與其他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條件不平等。三資企業、個體私營企業乃至鄉鎮企業,從內部機製上講,與市場經濟不存在不適應的問題,而國有企業長期來成長於計劃經濟體製下,實行市場經濟後,它就有一個由不適應到逐步適應的過程;同時從外部環境看,國家實行宏觀調控的約束力也主要作用於國有企業,這就使得國有企業與其他企業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參與競爭。所以,包括建湘瓷廠在內的國有企業目前麵臨困境,是具有某種普遍性、必然性的事情。這從下表反映的我省輕工係統陶瓷行業的效益情況可以看得出來。我省陶瓷行業和重點企業近年實現利潤(萬元)情況一覽表
二是國有企業自身無法實行優勝劣汰。按照市場經濟的法則,一個企業如果不僅不能贏利反而多年虧損,它就絕不能存在下去。而目前我們的國有企業則不是這樣,我省陶瓷行業有相當一些國有企業,長年大額虧損,不能為社會提供有效供給,但它照樣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進行著所謂的商品生產(實際上是進行著消耗,成為了“植物企業”)。這一方麵造成資源的浪費,如我省曾有優勢的瓷泥原料,現已供不應求;另一方麵虧損削價銷售,擠占市場。這樣就拖累了好的國有企業,建湘瓷廠也是受害者之一。三是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機製不活不靈,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生存競爭能力。
除了上述6點外,還有一點不容忽視,這就是企業的思想觀念轉變滯後,缺乏適應市場經濟新條件去開拓進取的強烈意識。在長期的計劃經濟年代和實行外貿“統製”政策的條件下,作為國家定點出口企業,建湘瓷廠曾是受惠的。當體製轉軌後,企業還有深深的懷舊情緒,仍然企盼國家繼續采取行政幹預的辦法來限製競爭對手,以求得寬鬆的發展環境。而自己怎樣放下架子,拓寬路子,以平等的市場主體身份去與中小企業、三資企業、個體企業競爭,則考慮得少。這種思想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因為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強者經濟,而要求提供保護者,本身就是弱者的表現。這種潛意識,在無形中影響著企業的經營決策乃至整個運營過程。
三、改革與發展思路的選擇
建湘瓷廠由於矛盾多,困難大,對它的發展前景,人們提出了不同的思路。但筆者不同意那種“放棄建湘”的思路。這種思路認為:陶瓷屬於競爭性行業,建湘瓷廠又虧損嚴重,積重難返,不如通過破產、拍賣、兼並聯合讓其消亡。筆者主張“發展建湘”的思路,這主要在於以下三點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