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關於建湘瓷廠的調查(1 / 3)

中央一再強調,要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整個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來抓,要把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而從整體上提高國有經濟的素質作為企業改革的著眼點。而目前的現實是,國有企業普遍發生困難,生產滑坡,效益下降,虧損增加,這與中央的要求似乎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成為困擾各級領導特別是我們從事經濟工作的同誌的一大難題。正是帶著如何認識和解決國有企業的困難這一問題,筆者最近到湖南省建湘瓷廠作了專題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及思考意見報告如下。

一、建湘瓷廠在我省乃至全國陶瓷行業具有重要地位

建湘瓷廠建於1954年,1956年竣工投產,原係公私合營企業,1966年轉為全民企業。現有在職職工2300人,離退休人員1650人,固定資產原值6320萬元,淨值3187萬元,年產量2577萬件,產值5300萬元,銷值收入6000萬元,年創彙670萬美元。主要產品有“海鷗”、“明珠”、“湘藝”等係列配套西餐具、茶具和咖啡具。該廠投產之後,於1957年全麵轉產出口瓷,直至1985年,其產值、產量、質量、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利潤,年年居於全省各出口瓷廠的首位。當時,產品主要是單件中檔盤類,重點出口前蘇聯,60年代後產品銷往東南亞等第三世界國家。這種單件中檔出口瓷生產的局麵一直延續至70年代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曆史性轉折,建湘瓷廠的生產經營戰略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1979年,他們提出“上高檔、增配套、創優質”的經營方針,實行了產品生產由單件瓷向成套瓷轉變,產品質量由中檔向高檔轉變,銷售市場由第三世界向歐美發達國家轉變。同年,該廠的“海鷗”牌成套西餐具在全國率先進入了美國市場,這在我國陶瓷界被譽稱為:“海鷗飛過太平洋”。至80年代前半期,建湘瓷廠進入鼎盛期,產品的理化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行銷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0~1983年,連續四年被評為湖南省質量管理先進企業,1983年和1986年兩度被評為輕工部質量管理優秀企業。1982年實現利潤600萬元,居全國同行業之首,被列為國家一類出口企業,產品被作為國家領導人的出訪禮品瓷,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到企業視察。1985年,輕工業部又把全國高檔硬質瓷樣板車間的項目定在該廠。

1988年被國家授予自營進出口權。建廠幾十年來,該廠累計為國家提供利稅1億元,為國家投資的10倍,累計創彙約1億美元。

二、企業目前所麵臨的困境及成因

盡管建湘瓷廠曾經擁有輝煌,但目前卻陷入了十分困難的境地,這突出反映在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經濟效益低下。根據“八五”期以來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該企業的效益呈下降的態勢,而且陷入了較嚴重的虧損狀況。

1991~1996年效益情況一覽表

第二,市場競爭乏力。這從兩個指標可以說明。一是國際市場的賣價,該廠1992年單件平均賣價曾達曆史最好水平——41.5美分,1995年跌至37美分,1996年又跌到34.6美分;二是產品的質量,無論是與自身縱向比較還是與我省同行業先進企業比較,均有一定差距。

1991~1996年建湘、國光瓷廠一級品率比較表

第三,發展後勁不足。該廠現有總資產1.6億元,負債1.2億元,所有者權益4000多萬元(其中含土地折算2500萬元,實收資本僅2000餘萬元),賬麵資產負債率已高達76%,如果剔除土地折算,負債率高達88%以上。這對於勞動密集型、資金利潤率很低的陶瓷企業來說,是難以承受的。企業設備成新率僅25%,生產廠房中,已鑒定的危房達48%。

第四,科技人員流失。近幾年來,該廠先後有20多名有大專以上文化和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流失,此外,有50多名出國培訓的技術骨幹也跳槽走了,這導致一些關鍵技術崗位上無人可用。

以上四方麵的情況,反映了問題的嚴重性。因為勞動者素質、生產物質裝備、銷售市場和最終反映經營成果的效益指標這諸多的不利因素,對企業的威脅是致命的。也正因為如此,筆者在企業調查時,企業領導人、中層管理人員和一般職工群眾,均表露出一定的悲觀情緒。那麼,建湘瓷廠今天的困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據調查分析,筆者提出以下看法。

1.曆史包袱沉重。前已述及,1985年輕工部批準立項在建湘瓷廠新建全國“高檔硬質瓷樣板車間”,當時的總投資為2588萬元,其中外彙400萬美元(後追加至600萬美元)。從西德引進全套具有80年代先進水平的設備。一年後引進設備簽約時,人民幣∶美元∶西德馬克的彙率,由批準立項時的2.87∶1∶2變化為3.71∶1∶1.7,加之國內物價上漲,土建材料費用增加,投資增加到4463萬元。但是由於土建施工方麵的原因,使車間直至1991年10月才完工交付使用;又由於設備選型和技術方麵的原因,使得項目至1993年2月才點火調試,並於9月停火。1994年5月經專家論證,由於經濟、技術方麵的原因,該項目無法運行。該項目前後曆時近10年,至1995年7月1日銀行實行停息掛賬,企業共欠銀行本息8875萬元,為原批準立項投資的3.473倍。在實施該項目的漫長時間裏,企業不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影響了正常的生產,而且,自身用於試生產投入了流動資金600萬元,為建新車間選址兼並了原長沙玻璃儀器廠,增加了800個工人的負擔。該項目的失敗,使企業元氣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