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允被押到朝廷後,明帝向他核實情況,許允回答說:“朝廷規定在選官之時,要推舉所熟知之人。為臣的同鄉故裏,就是臣所熟知的,陛下可以考查他們是否合格稱職,如不稱職,臣甘領其罪。”經過考查之後,那些官員都是稱職的,於是就把許允釋放了。

當許允擔任鎮北將軍以後,他喜滋滋地對他妻子說:“我算是擺脫危險了。”其妻說:“大禍就在眼前,哪有免禍之說?”

原來許允和夏侯玄、李豐關係很好,李豐等人反對大將軍司馬懿,想殺他,這事還沒暴露,許允即以另外的事情被捕入獄,居然正像他妻子所預言的那樣。

當許允被捕之時,他的門生當即跑來告訴他妻子,這位婦人當時正坐在織機之上,隻見她麵不改色地說:“我早就知道會這樣了。”

門生們想把他的兒子隱藏起來,他妻子說:“此事和兒子無關。”於是她帶著兩個兒子移到祖墳那裏居住。

大將軍派鍾會去審察他們,並交代說:“他們一提到他們父親的事,就抓起來。”當兒子告訴母親鍾會來了時,其母說:“你們雖然都很不錯,但才能不高。你們跟鍾會談話時要顯得隨意輕鬆,這樣就不會有麻煩事。一定不要表現出非常傷心的樣子,不能屢次打聽朝廷裏的事情。”

兒子們依此而行。大將軍是最愛猜忌的,但這次見麵沒有引起他的疑心。因此,許允的兩個兒子最後得以避免株連,這都是多虧了母親的計謀。

許允的妻子總能看到將要發生的禍患,可謂是很有先見之明。所以,我們也應該學會去從一些小事中發現一些對自己不利的因素,懂得居安思危。

多思善斷的辛憲英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的侍中辛毗的女兒辛憲英很聰明,很有才能,後來嫁與羊耽為妻。

當初曹丕被立為太子時,他曾問辛毗道:“你認為我是高興還是不高興呢?”辛毗回家後對辛憲英說了這件事,辛憲英歎道:“太子是代君王掌管國家的人,代替君王的人不能不知道擔心。該憂愁的憂愁,該擔心的擔心,這樣反而會有喜事,魏國哪能不昌盛呢?”

到曹芳在位時,辛憲英的弟弟辛敞在曹爽手下任參軍。太傅司馬懿策劃殺曹爽,這時有人來叫辛敞一起前往曹爽處,辛敞因已聽到風聲感到為難。

辛憲英對弟弟說:“先帝臨終時,曹爽和司馬懿一起受命輔佐齊王,但曹爽獨斷專行,毫無節製,不忠於王室。我估計這次隻不過是把曹爽殺了而已。”辛敞問:“那麼如果我不去呢?”

辛憲英說:“為別人持鞭駕車而丟下自己的事情不管,是不好的。現在的情況就和這道理一樣,你怎麼能不去呢?至於說到可能會死於國難,那也是君王極親近的人應盡的責任啊,再說你也是跟眾人一起幹罷了。”

辛敞聽了,就去參與行動。司馬懿果真把曹爽殺掉了,辛敞感慨地說:“如果事前沒去和姐姐商量,我幾乎成了不義之人。”

鍾會當了鎮西將軍後,辛憲英曾問羊耽的侄子羊祜:“鍾會為什麼出發到西邊去?”羊祜說:“他是要去討伐蜀國。”辛憲英說:“鍾會做事總是放縱無拘束,這不是長久處在別人手下的人的行為,我恐怕他有別的意圖。”

到鍾會出發時,他請辛憲英的兒子羊琇當參軍,辛憲英擔心地說:“別的時候我為國事擔憂,現在災難降臨到我自己家了。”羊琇堅持推辭不上任,但文帝曹丕不聽。辛憲英隻好對羊琇說:“那就去吧,但是要提防著他!軍旅之間,唯有仁愛寬恕可以幫助你。”

蜀國被滅以後,鍾會果然謀叛,羊琇由於聽從了母親的告誡,終於保全了名節,回到了魏國。

辛憲英看人看事非常透徹,由此而避免了許多災禍。因此,凡事要多留一個心眼,要有預料事情成敗的眼光。

劉娥勸君納忠言

十六國時期,漢(前趙)烈宗劉聰的妻子劉氏,名娥,字麗華,是前太保劉殷的女兒,很得劉聰的寵愛。她被冊封為皇後以後,劉聰下詔建造鳳儀殿給劉娥居住。廷尉陳元達懇切陳詞,阻止這件事。劉聰大怒,要把陳元達斬首。

這時劉娥在後堂聽到,即私自指示左右侍從去讓行刑的人停手,然後親筆上書劉聰,大意是說:“聽說陛下將為妾營造宮殿,現在昭德宮已夠住了,鳳儀殿不必急修。四海還沒有統一,禍患尚且頻繁,到處需要人力財物,因此更應該謹慎運用。陳元達廷尉的話,是為了國家大計,而且忠臣的建議,哪會考慮自身安危呢?

妾仰望陛下,一麵尋思明君納諫而昌盛的事例,一麵痛恨昏君拒諫而造成的禍患,應該賞陳元達官位,並封他土地,為何不僅不采納忠言,反而還要殺他。陛下的怒氣由妾而起,廷尉的災禍,也是由妾招來,人怨國疲都歸罪於妾,所以自古國家喪亡,沒有不是因為女人而生的。

妾每次閱覽古書上記載的這種事,都會感到忿恨而忘記吃飯。沒想到妾現在反而做出這種事情來。後人看妾,也像妾看到前人一樣,我還有什麼麵目侍候皇上日常生活呢?就讓我在此宮自殺,以補救陛下迷亂於女色的過錯。”

劉聰看了上疏之後,臉色大變,立刻對臣下說:“我得了感冒,所以喜怒無常,陳元達是位忠臣,我對他不禮,感到很慚愧。”於是他指著劉娥的手書對陳元達說:“在外有你這樣的忠臣輔佐,在內有劉娥這樣的賢妻輔助,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後來劉娥去世,諡號為武宣皇後。

隻有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並改正自己的錯誤,才能使事業更加昌盛發達。劉娥真是一代賢妻啊。

有見識的張氏

十六國時期,前秦世祖苻堅的妻子張氏,能明辨是非,有才有識。當苻堅準備出兵進犯東晉的時候,當時眾臣都極力反對,但苻堅卻一意孤行。

張氏聽說後,就對苻堅說:“我聽說古代聖明的君主統治天下,都是因為順應事物的本性而興旺發達的。商湯滅了夏桀,周武王滅了商紂,都是順應了人民的意願。因此,有原由事情就能成,沒有原由就會失敗。”

現在朝廷上的大臣都認為不應該出兵討伐東晉,您還堅持出兵的理由是什麼呢?我見過的占卜的術士有這樣的說法:半夜雞叫,不利出師;狗群號叫,房屋必空;兵器無緣無故發出響聲、馬匹受驚,則軍隊會失敗,有去無回。”

自從秋冬以來,每天夜裏總有狗叫雞鳴,還聽說馬廄裏的馬匹有受驚跑掉的,武庫裏的兵器無緣無故地發出聲響。如果說,天道高遠,不是我所能了解的,但世上的各種事情卻令人惶恐不安。因此,要討伐東晉的事,真看不出它是可行的。希望您能細致地考慮這件事情。”

苻堅說:“行軍打仗的事情,你們婦道人家懂得什麼?”

苻堅不聽勸阻,於是大舉出兵,張氏請求隨軍同行。後來淝水一戰,苻堅被打得大敗,張氏一見,就立即自殺了。

隻有順應民心的事情才會取得成功,拂逆了普遍群眾的意願的做法,肯定會遭到懲罰的。

劉氏代夫守城

苟金龍是北魏梓潼太守,娶妻劉氏。劉氏為廷尉少卿劉叔宗胞姊。宣武帝元恪時,苟金龍鎮守梓潼,兼關城戍主。正在這時梁朝發兵前來圍攻,而苟金龍得了一場重病,躺在床上,根本就不能臨陣指揮。

在內無主將,外有強敵的危難關頭,劉氏挺身而出,激勵軍民修治戰具,夜間全部登城據守,一連堅持百餘日,而兵士死傷已經超過了一半,於是戍副高景趁機策劃叛亂。

麵對著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劉氏果斷地率兵剿殺高景及其同黨數十人。對其他將士,則與他們同甘苦共患難。經此調派,特別是以極快的速度平定了高景叛亂,使整個城池的人對劉氏都產生了敬畏之情。

因井在外城,沒過多久便被梁軍攻占,造成城內斷水,渴死的人每天都在增加,人們隻能把希望寄托在天公降雨上。劉氏觀察天象,計算時日,馬上召集城中男女老幼,喻以忠節之義,共同求雨,沒過多少時日果真下起了救命之雨。

麵對這生命之水,劉氏忙讓人們拿出公私布絹包括衣服,遍掛城內接雨,然後擰幹,儲於所有可以盛水的器皿之內,直到這些器皿裝滿為止。這一舉措,進一步穩固了人心。持續到益州刺史傅豎眼率兵趕來救援,梁軍被逼無奈,隻得撤退,全城得保安全。

對劉氏的壯舉,傅豎眼非常驚詫,對她大加讚賞,具狀奏聞朝廷,宣武帝對劉氏之義舉給予嘉獎。

陷入困境時,慌亂對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唯有處事不驚,沉著果敢,才能渡過難關。

智勇雙全的冼夫人

南北朝時,南朝高涼人冼氏,幾代都是當地土著的首領,管理著十幾萬戶人家。冼氏有個女兒,聰明伶俐,後來嫁給了羅州刺史馮融的兒子馮寶。

由於馮融不是土著,很難管理好一些土著居民。冼夫人就給本家族定下規矩,要求大家跟百姓一樣遵守製度禮節,她還參與處理訴訟案件,就算犯罪的是親戚,她也不加以寬恕。於是,馮融就可以順利行使他的行政權力了。

有一次,高州刺史李遷仕派人來請馮寶前去,馮寶打算前往,冼夫人阻止了他,說:“李遷仕被上麵召去救援遭圍困的台城,他卻聲稱自己有病,實際上他已經鑄造了兵器,聚集了軍隊,然後才來請你的。他肯定是想將你扣為人質,好讓你的軍隊去台城。你還是暫且不要前往的好,這樣可以觀察事態的變化。”

幾天之後,李遷仕果然反叛,派遣主帥杜平虜率兵威逼南康郡。陳霸先就派周文育去打叛軍。

這時,冼夫人對馮寶說:“杜平虜現在和官軍相對抗,看形勢他是回不來了,李遷仕在高州也無能為力,你如果親自到高州去,必然會打起來,最好派個使者去,說話謙卑點,多帶些禮物,對他說:‘本人不敢去見,打算讓夫人去參拜。’對方聽了一定很高興而不防備。我就帶領千餘人徒步挑擔,擔些雜物前去,宣揚是送財物去表示贖罪。等到了高州的圍柵跟前,就一定能攻破它了。”

馮寶答應了,依計前往,李遷仕果然沒有防備,於是冼夫人出奇兵一舉攻破了州府,然後奔向贛石和陳霸先會師。冼夫人回來後對馮寶說:“陳都督是不同尋常的人,很得人心,一定能夠平定叛軍的,應當大力資助他。”

後來,馮寶去世,嶺南一度大亂。是冼夫人出麵召集人出來討伐叛賊,才讓嶺南安定下來,為此嶺南人共同尊奉冼夫人為聖母。

處理事情就是要行事果斷,謀定而後動。冼夫人稱得上智勇雙全,是女中大將。一點不比男兒差。

平陽公主的娘子軍

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是大穆皇後所生,後來嫁給了柴紹。

當初,李淵在太原剛起兵反隋時,公主住在長安,柴紹對她說:“你父親將帶兵清剿京師,我也想去,恐怕不能陪伴你了,怎麼辦才好呢?”公主說:“你盡管去吧,我自己會想辦法的。”

柴紹從隱秘的路徑去了並州。他走後,公主直奔鄂縣(今陝西戶縣),用家裏的錢財招募南山不怕死的人數百個,以響應李淵。此外,公主又派家奴馬三寶去勸降有名義軍首領何潘仁,因而將武功奪取了過來。

由於公主帶兵紀律嚴明,遠近的人馬都慕名前來歸附,以至發展到統兵七萬,威震關中。李淵渡過黃河後,柴紹帶幾百騎兵從南山來,公主領精兵萬人和李世民在渭北會師。柴紹和公主的營帳相對設置,於是,時人都稱公主的隊伍為娘子軍。

誰說女子不如男,隻要具備了智勇,女子也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有主見的董氏

唐代武則天當政時,來俊臣權勢強盛,朝廷的官員們都十分怨怒。上林令侯敏卻對來俊臣極力巴結逢迎,他的妻子董氏勸他說:“來俊臣是一國賊,為勢絕不久長,一旦事情敗露,他的奸黨就會首先遭殃,你可對他敬而遠之。”

侯敏聽了,就逐漸遠離來俊臣。來俊臣察覺後大怒,便把侯敏貶為涪州武隆縣令。侯敏不願就任,想棄官回家,董氏說:“隻管去上任,不要乞求留下。”

於是侯敏便偕妻來到涪州,並前往拜謁州將,但在書寫題名時卻錯寫了一字。州將展開看時,在後麵發現了這個錯字,便大怒說:“這種文字都寫不了,有什麼本事當縣令?”於是便不讓他赴任。

侯敏心情非常憂鬱煩悶,不知如何是好,這時董氏便對他說:“但求居住此地,不要前去赴任。”他們在州裏停留了五十天,這期間,忠州的盜賊攻破了武隆縣城,原來的縣令被殺,家人也被搶掠殆盡,而侯敏卻因不許赴任而得以保全。

後來來俊臣因罪被殺,他的黨羽也全被貶流嶺南,隻有侯敏再次幸免。

做事情要有主見,該做的做,不該做的就不要去做,不然就可能遭遇禍患。

竇氏女滅叛賊

唐朝後期,李希烈攻入汴州時,強娶了參軍竇良的女兒。女兒走時,回頭對父親說:“千萬不要悲傷,我能滅掉這些叛賊的!”

竇女聽說李希烈的戰將陳仙奇忠誠勇猛,所以就勸李希烈信任他;她又聽說陳仙奇的妻子也姓竇,便告訴了李希烈,希望能與他妻子結為世家互通往來,以締結同心。

到李希烈有病時,竇女乘機對陳仙奇的妻子說:“叛賊雖然強大,最終必然會失敗,你們怎麼辦?”陳仙奇的妻子把這話告訴仙奇,他這才開始醒悟,便賄賂醫生用毒藥殺死李希烈。

李希烈已經死了,他的兒子卻封鎖消息不肯發喪。他打算殺掉他父親手下的各將軍,自己當領袖。這時正好有人獻桃,竇女請求把桃分給各位將領,以表示府內安然無事,使眾人心定。

於是竇女用絲綢包上粗絲棉,外麵染上桃色,做成桃子的模樣,並把一封書信藏在其中。陳仙奇的妻子剖開假桃,看到書信才知道李希烈已死的消息。

於是,陳仙奇就率兵進入李希烈家,殺死李希烈的兒子,並削下李希烈全家共七人的首級,獻給了唐德宗李適。德宗下詔書,任命陳仙奇為淮西節度使。

敵人強大時,不要明目張膽地和敵人鬥,那隻是自找滅亡。隻有隱忍不發,尋機而動,才有可能置敵人於死地。

李新聲的見解

唐文宗大和年間,邯鄲人李岩的女兒李新聲被張穀收為家中的歌伎,逐漸受到張穀的寵愛。後來,劉從諫繼承了他父親節度使的官職,張穀去幫助他做事。

李新聲對張穀說:“前些日子皇上授予劉從諫符節和斧鉞,並不是他有攻城略地的功勞,隻不過是因為他的父親曾將齊地歸還本朝,皇上在權衡去留進退之時未能剝奪他繼承人的地位而已。”

自從劉氏控製了整個趙地,每到年歲更替,他都沒有進獻過一履一蹄祝皇上長壽。憲宗章武朝時幾次鎮壓的節度使,都是雄才豪傑,尚且不能永遠保有天子的恩惠,況且劉從諫這樣的人呢?用不合法的手段得來的,終究也會以不合法的方式告終。”

您不幸成為他的下屬,為了天子著想,如果不能早點摧毀他的實力,您就應當脫離軍隊到西邊去。大丈夫不要眷念一碗飯的恩惠,而用自己的軀體去喂虎狼。”

說完,李新聲傷心地哭個不停。但是,張穀沒有下決心脫離劉從諫,最後,劉從諫反叛,他也跟著死了。

從李新聲的議論中可以看出,她料事如神是建立在平時對人洞察入微的基礎上的。

劉太妃的智謀

唐朝末年,劉太妃是晉王李克用的妻子。

李克用出兵追擊黃巢的部隊,得勝後經過梁地,受到投降唐朝的朱溫假意款待。朱溫想設下伏兵襲擊李克用,被李克用識破,李克用回到駐地以後,就商議要出兵攻打朱溫。

劉太妃聽說後,就勸阻他說:“你本來是為朝廷去討伐黃巢的,現在梁地的事情還沒有暴露,你現在要匆忙地去攻打朱溫,天下的人聽了,是分不清是非曲直的。還不如把軍隊收回原地駐守,你自己到朝廷去報告,然後就可以宣布朱溫的罪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