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宗妻諫夫全子

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伯宗上朝後,很高興地回到家。他的妻子問他:“因為什麼事情這麼高興?”他說:“我在朝廷上談話,大夫們都說我的才智與過去的陽處父大夫相像。”妻子答道:“陽處父華而不實,很會說話而沒有智謀,所以災難將會降臨在你身上,虧你還這麼高興。”

伯宗不解,說道:“那就請各位大夫來喝酒,我和他們談話,你聽聽他們說什麼吧。”妻子說:“好吧。”

大夫們離開後,她又說:“大夫們都不如你,然而人們是不能長久容忍別人比他們強的,所以災難必然要落到你頭上。你應該趕快找個願意保護兒子州犁的人!”

伯宗恍然大悟,於是找到了畢陽。後來,大夫們果然陷害伯宗,畢陽就送州犁到楚國去了。

不要被一些事情的表麵現象衝昏頭腦,永遠保持清醒,你將會發現更多的問題。

趙威後的卓見

戰國時期,齊王派使者去問候趙威後。見麵後,使者還沒有拿出書信,趙威後就問道:“齊國的收成還好吧?老百姓都還平安無事吧?齊王身體健康嗎?”

使者一聽,麵色不悅地說:“我奉了齊王之命來看望威後,現在您不先問候齊王,而先問起收成和老百姓,怎麼先問賤而後問尊貴呢?”威後說:“不是這樣!假如國家沒有收成,怎麼能養活百姓?假如沒有了老百姓,哪裏還有君王呢?所以,哪有舍了根本,而先問枝節的呢?”

進而她又問使者說:“齊國有個叫鍾離子的隱士,他還好嗎?他這個人,有糧食吃的他會供養,沒糧食吃的他也會供養,有衣服穿的他給穿的,沒衣服穿的他也會給穿的。他是個能幫助君王養活老百姓的人,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被起用呢?”

業陽子現在怎麼樣了?他這個人,是同情鰥夫寡婦、體恤孤獨無依、救濟困難窮苦、補助貧乏不足的人。他是個幫助君王繁育他的百姓的人,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被起用呢?”

齊國的孝女北宮嬰子怎麼樣了?這姑娘摘下了佩帶的美玉,到老也不出嫁,以便奉養父母。這是用自己孝敬老人的感情,為百姓做表率的人,為什麼到現在還沒讓她朝見君王呢?”

兩位賢德的人沒被起用,一位孝女沒機會朝見君王,這樣,齊王還怎麼統治國家、做萬民的父母啊?”

齊國的於陵子終,他還在世嗎?他這個人做人,是上不以臣禮事奉君王,下不治理自己的家庭,中不求跟諸侯交往。這是個引導百姓無所事事的人,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殺死他呢?”

諺語說:“聰明的婦女勝過男人,即使不能超過也不會不及男子。”從趙威後的談吐可見其博大的見識。

趙括母論任將

戰國時期,秦趙兩國在長平相持,趙王中了秦使用的反間計,想將趙奢的兒子趙括任為將,用以代替廉頗。

趙括平日常高談闊論兵法,其父趙奢多不以為然。到趙括任大將軍,將要出征時,他的母親對趙王說道:“趙括不能擔任將軍之職。”趙王問道:“為什麼?”

趙括的母親回答道:“我和趙括之父剛結婚之時,他正擔任將軍之職。我看到他親自為部下端飯進食的就有十多個人,和他交朋友的就有將近百人。大王和宗室們賞賜給他的東西,他全部都分給了軍吏。從接受任命的那天開始,他便不過問家事。而現在趙括一旦做了大將軍,坐朝東麵,一定會趾高氣揚,軍官們沒有敢仰視他的,更不用說交朋友了,大王所賜金帛,他都帶回家中,並說:‘看到有好的田宅可以購買的,就用這些金帛買下。’父子二人的誌氣是大異其趣的,所以希望大王不要派趙括率兵出征。”

趙王說:“你就不必過問了,這事我已經決定了。”

趙括之母看到已無法改變,又說:“大王終究要派他為將,以後如有不稱職之時,請不要讓我也跟著他獲罪。”趙王答應了這一請求。

趙括當了將軍之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當初定下的軍紀,最終導致了兵敗身死。趙王因事先答應過趙括的母親的請求,所以就不能誅殺她。

趙括的母親不隻是了解人,她對軍隊將領的見解也是很高明的。

鄭袖的奸計

戰國時期,楚懷王寵愛鄭袖。有一年,魏王送給楚懷王一名美女,楚王非常喜悅。

鄭袖看在眼裏,生怕這位美女奪了楚懷王的寵,暗暗計劃把她廢掉。

她表麵不動聲色,知道楚王喜歡新進美女,於是也裝作非常喜歡這位美人,無論衣服玩物,宮室臥具,都選最好的給她,表現出愛新人超過愛楚王的態度。

楚懷王原本以為鄭袖要像以前那樣無理取鬧,美人也以為會被鄭袖的冷言冷語攻擊,二人見鄭袖這種溫和態度,心中也有點歉疚起來。楚懷王說:“婦女侍候丈夫,是靠美色;有時妒忌,是因為愛情;現在鄭袖知道寡人喜歡楚美人,於是愛她還勝過愛我。猶如孝子之所以事親,忠臣之所以事君啊!”

鄭袖知道楚王以為自己不妒忌,就告訴美人說:“大王喜愛你的美麗,雖然如此,卻討厭你的鼻子,你再去見大王時,應該略微掩蓋些。”

自此以後,美人見了懷王就掩鼻子,使懷王大惑不解,閑談之中問鄭袖。

鄭袖說:“我知道原因,但我不敢說出來。”

楚王說:“就是不好的事,也必定說出才是。”

鄭袖壓低聲音說:“她跟我說過,每次離大王較近些都聞到一股狐臊味。”

楚王說:“可惡啊,把她的鼻子割掉,不要再讓她來見我。”

鄭袖可謂陰險,她巧妙地借楚王自己的手除掉了美人,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所以我們要小心那些在自己麵前搬弄是非的人啊。

獨具慧眼的老婦

秦朝末年,韓信未當大將軍時,生活貧困,也沒有什麼事做,曾經跟隨別人在外寄食,人們大都討厭他。

韓信曾寄居在南昌亭長家好幾個月,亭長的妻子厭煩他,於是有一天大清早,她就把飯做好,在睡覺的草墊子上偷偷吃完了。到該吃飯時,韓信去到亭長家,他妻子不給他準備吃的。韓信知道她討厭自己,就離開了亭長家,再也沒回來。

後來有一次,韓信在城下河邊釣魚,許多老婦人也在水邊漂洗衣物。有一個老婦人看到韓信饑餓,就拿飯給他吃,結果一連幾天都是這個老婦人供他吃飯。

韓信高興地對她說:“我有朝一日一定要重重地報答你老人家。”老婦人生氣地說:“大丈夫在世,應該自食其力,我是可憐公子才給你吃的,並不希望你報答於我。”

韓信聽了很慚愧。後來,韓信果然在漢王劉邦手下做了大將軍,就攜帶千金去報答那位洗衣服的老婦人。

那位老婦人能在偶然相遇時,賞識韓信,並在困苦中給他幫助,的確有著超凡的眼光和厚德。

樂羊子妻大義勸夫

東漢人樂羊子曾經在走路時撿到一個金餅,回家後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妻子說:“有誌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吃施舍的食物,何況是去拾取別人丟失的金子呢?”樂羊子聽了非常慚愧,馬上把拾來的錢丟到野地去了。

樂羊子外出求學,剛去一年就回來了,妻子問他是什麼原因,樂羊子說:“在外麵待得時間長了想家啊!”妻子聽了,就拿了一把剪刀,走到織布機前對樂羊子說:“這布從一根絲開始織到一寸,再由一寸寸積累成一丈,再由一丈丈積累成一匹。今天如果中途剪斷這布,那就前功盡棄了。現在你求學半途而廢,和毀掉布匹有什麼不同?”

樂羊子被妻子這番話所感動,於是又回去完成了學業,七年間從未返家。

樂羊子在外求學期間,妻子在家辛勤耕作,照料婆婆。有一次,鄰家的雞誤入樂羊子家的園中,婆婆竟把雞殺了,而且煮了。吃飯時,樂羊子的妻子看著那盤雞不但不吃,還不住地流淚,婆婆感到很奇怪,問她哭什麼。

她回答說:“我為生活貧窮而傷心。我不能給您弄來好吃的,您才要吃別人的雞啊!”婆婆聽了很慚愧,就把雞肉丟棄不吃了。

對樂羊子來說,勸告他扔掉不義之財,這樣的妻子是益友;激勵他完成學業,這樣的妻子是嚴師;能給婆婆講明道理,能幫助丈夫成為有德行的人,這樣的妻子又是個賢良孝順的媳婦。

能言善辯的馬倫

東漢人馬融的女兒名叫馬倫,嫁與袁隗為妻。由於她家是名門望族,十分富有,因此出嫁時置辦了十分豐厚的嫁妝。

剛舉行完婚禮時,袁隗向馬倫說:“為人妻子,隻需要簸箕掃帚就可以了,不需要這麼多珍貴豐厚的嫁妝。”

馬倫回答說:“因為父母疼愛我,我不敢違背他們的意誌。你如果仰慕鮑宣和梁鴻那樣道德高、學問深的人,那也讓我學他們的妻子桓少君和孟光的樣子來服侍你吧。”

袁隗又說:“如果弟弟比哥哥先辦婚事,人們會認為這是笑談,留著姐姐不出嫁,你先出閣,這樣說得過去嗎?”

馬倫答道:“我的姐姐品行高尚,有著出眾的相貌,但至今還沒有遇到與她相般配的好郎君。她不像那種卑下淺薄的女子,隨便找個人嫁了就算了。”

袁隗又問她:“南郡君(指馬倫的父親)學問淵博,思想深奧,在文學方麵是擅長辭章的大師。然而卻常能聽到他受賄的傳說,這是什麼原因?”

馬倫回答說:“孔子這樣的大聖人,曾蒙受武叔的詆毀;子路這樣的大賢人,也被伯寮所誹謗。所以我父親受到這樣的誣陷,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袁隗聽了以後,找不到話說了。

論辯上詞鋒犀利,說話有理有據,也可知道一個人有著不凡的智慧了。

有遠見的李文姬

東漢時,皇帝下詔免去大臣李固的官職,李固知道自己是被權臣梁冀誣陷的,很可能還會有殺身之禍,於是他就打發身邊的兒子回老家去。

當時,他的小兒子李燮十三歲,他的姐姐李文姬已經嫁與趙伯英為妻。李文姬見兄弟回鄉,又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獨自暗暗地悲傷。

她想:“如此一來,李氏家族就可能要絕後了。自從太公以來,一向以仁德處世待人,為什麼會讓我家遭到這樣的不幸呢?”她就秘密和兩個哥哥策劃,事先把李燮藏了起來,對外人則假說他已回京師,人們聽了,都深信不疑。

不久,梁冀果然下令捉拿李固的三個兒子,除李燮外,兩個哥哥都被抓,並死在獄中。

等風頭過去以後,李文姬才告訴父親的門生王成說:“您跟隨先父堅持正義,有聖人的節操。現在我把未成年的孤兒托付給您,李氏家族的存亡,就在於您了。”

王成深受感動,就帶著李燮乘船沿江東下,到了徐州境內,王成讓李燮改名換姓,為一酒家幫工,而他自己則在街市上為人占卜。

他們表麵上是分開居住的,但在暗地裏還是互相往來。李燮跟著王成學習。酒家老板認為李燮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李燮的學業很有成績,對儒家的經學非常精通。

幾年過去,權臣梁冀終於遭到漢桓帝劉誌誅殺。皇帝知道李固是被陷害的,於是下令赦免了李固及其兒子的罪,並派人尋找李固的後代。

李燮知道後,就將自己的身世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酒家老板。酒家老板準備了車馬和厚禮送他上路,李燮都沒接受。他回到鄉裏,姐弟重逢,悲喜交加,見到的人也為之感動。

敘過別情之後,姐姐李文姬又告誡李燮說:“父親為人正直,是漢室的忠臣,然而遇到朝廷出了亂子,梁冀恣行暴虐,使得我們家的祖廟幾乎都沒有人祭祀了。今天弟弟幸而度過苦難,是天意如此啊!今後你應當斷絕和眾人的聯係,不要胡亂和他們交往;要小心,不要說一句對梁冀不利的話,因為冒犯了姓梁的,就要牽連到皇上,災禍必然要重來,所以,唯有承認自己的過失才行。”

從李文姬的言行可以看出,她是有著高超、非凡的智慧的人。

甘夫人妙諫劉備

三國時期,劉備聽說甘夫人美貌,於是將她娶為夫人。自娶了甘夫人以後,劉備就和她形影不離,把政事也荒廢了。

後來,一位河南人獻給劉備一個精巧的玉人,高三尺,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劉備愛不釋手,便把玉人放在甘夫人的臥室裏,使兩者媲美生輝。

深知安逸是隱患的甘夫人很了解劉備,她知道,劉備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才由一文不名的販草鞋的鄉村野夫發展到建立了蜀漢政權。現在不愛聽別人勸告,甚而還寵信那些阿諛之徒,意誌頗為消沉,大誌即將磨滅。長此以往,哪裏還能實現他囊括四海、複興漢室的宏願呢?

她幾次想摔掉玉人,又擔心劉備不高興,幾次想諫言,畢竟自己又是婦道人家,不好直言。後來甘夫人終於從玉人本身觸發出靈感,想到了春秋時代“子罕不以玉為寶”的典故,於是借古喻今,說服劉備。

有一天,夫婦二人正在閑聊之時,甘夫人說:“妾今天看了個故事。說古代宋人得了玉石,獻給宋國的正卿子罕。可是子罕不但不接受,連看都不看一眼。獻玉的人說:‘此玉成玉人狀,是一塊稀世之寶,所以才敢奉獻給你。’子罕卻說:‘我平生以不貪為寶,你是以玉為寶,若是將玉贈送給我,那麼,你我都丟失了寶貝。你丟掉的是寶玉,我丟掉的是廉潔這塊寶。’所以子罕不以玉為寶,在春秋時代傳為佳話。”

正當劉備聽得津津有味之時,甘夫人又說:“現在曹操、東吳都未消滅,陛下你卻以一塊玉石玩於股掌。你可知道,凡是淫、惑必生變,千萬不可長此這樣啊!”

一向有大誌的劉備,才明白自己產生了安樂思想,所以聽後,沉思了一會兒,終於撤掉玉人,摒絕奸佞小人,振作精神而務大計。

一個人身處逆境的時候,也許還能忍耐,這是為了改變殘酷的現實;而一個人身處順境的時候,要把持住自己就不是那麼容易了。人往往就是在得意、順利的時候疏於戒備而直覺失靈,居高自傲。

徐氏報夫仇

三國時,吳國孫權的弟弟孫翊任丹陽太守。當時,媯覽做都督領兵,督察部隊,戴員任郡守,他們關係密切,和左右的人也很親近,其中邊洪等人一直憎恨孫翊。有一次,正好孫翊送客,邊洪從孫翊身後殺了孫翊,然後逃亡入山。

孫翊的妻子徐氏立誌報仇,就用重金招募人去追捕,捉到邊洪後,把他殺掉了。媯覽於是就進入孫翊府中,全部接收、占有了孫翊的女官侍妾,以及左右的侍從人員,又想強占徐氏。

徐氏怕媯覽加害於自己,就騙他說:“求你等到這個月的最後一天,我設祭壇祭奠了丈夫之後,脫掉喪服,那時才能依從你。”媯覽接受了她的請求。

徐氏於是暗中派人傳話給孫翊的舊部下孫高、傅嬰等人,告訴他們孫翊一家的不幸。孫高、傅嬰聽了,相對痛哭流涕,一起發誓要合力為孫翊報仇。

到了月底這天,徐氏為丈夫祭奠完畢,就脫去喪服,然後沐浴熏香,又另外在其他房間安排設置了帷帳。言談笑語跟平常一樣,家中大大小小的人都還在悲淒傷痛,對她的舉止都感到震驚。媯覽藏在隱蔽的地方窺視到這一切,對徐氏不再有疑心。

徐氏先招呼孫高、傅嬰跟婢女們在大門內排列站立好,媯覽進大門後,徐氏從屋裏出去拜見他。就在這時,徐氏大喊一聲,孫高、傅嬰一齊衝出行列,共同殺死了媯覽;戴員還不知道這回事,於是徐氏派人去請他來宴飲,將戴員殺了。

報仇之後,徐氏又披麻戴孝,把媯覽、戴員的首級供奉在孫翊靈前,以祭奠孫翊,事情傳揚出去後,所有的人都很震驚,認為是奇跡。

徐氏一個婦人,能夠報得夫仇,確實難能可貴。這也告訴我們,要成事者,就必須要鎮定自若,謀定而後動,在敵人不注意時將其一舉殲滅。

許允妻的先見之明

曹魏時人許允主持魏國吏部時,所選郡守大多是他的同鄉故裏,魏明帝聞訊,遂派遣武士去逮捕他,其妻阮氏聽到這一消息後,赤著腳就從裏屋跑出來,叮囑他說:“英明的君主隻可以用道理去爭取,難以用情感乞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