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連妙語駁田巴
戰國時期,齊國有個雄辯的演說家,名字叫田巴。此人生就一張鐵嘴,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在稷下一帶發表演說,同人辯論,沒有一個人是他的對手。他可以把曆史上的春秋五霸統統貶斥得一錢不值,把完全不同的東西說成一模一樣。那擅長詭辯術的如簧巧舌,簡直是一把所向無敵的寶劍。
徐劫有個能言善辯的學生魯連,當時隻有12歲。他聽說田巴的赫赫聲名,心裏很是不服氣。一天,他對徐劫說:“老師,我想去同田巴辯論一番,好讓他不要再搖唇鼓舌,瞎吹牛皮,好不好?”
徐劫看了看魯連,搖搖頭說:“田巴是非常厲害的,你小小年紀,能戰勝他嗎?”
魯連昂起頭,自信地拍拍胸脯說:“行,一定行!”
徐劫見到田巴便說:“我有個學生,才12歲,卻是一匹千裏駒,後生可畏,能不能向您請教一番啊?”
田巴一看對方還是個小孩子,就微微撇了一下嘴巴,露出輕蔑的神情說:“可以。”
魯連見了田巴,絲毫不畏懼,上來就單刀直入地說道:“我曾聽人說過,廳堂上的垃圾沒有清除,哪還顧得上鏟除郊野的雜草呢?在短兵相接進行搏鬥的時候,怎能防備遠處射來的冷箭呢?這是什麼道理?這叫事情有個輕重緩急,如若急事不辦,次要的事卻先辦,豈不亂套?現在,我國形勢非常危急,南陽地方有楚國大軍屯駐,高唐一帶正在遭受趙國軍隊攻打,聊城被十萬燕軍團團圍困。請問田先生,您可有什麼救急的妙計嗎?”
田巴萬萬沒有料到對方小小年紀,就深諳國家形勢,一開口所說的問題就十分棘手,一時張口結舌,紅著臉說:“沒有辦法。”
魯連笑道:“國家緊急之時不能想出拯救之法,人民危亡之際不能提出安撫之計,隻會喋喋不休地談論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還算什麼擅長演說的學者呢?目前,我倒可以用計趕走南陽的楚兵,擊退高唐的趙軍,解除聊城的包圍。要知道,能解決實際問題才是真正有價值、有本事的辯才啊!可您的演說,隻像貓頭鷹喋喋不休的空叫聲,讓人討厭死了。希望您今後還是少開尊口吧!”
田巴越發無地自容,羞愧地說:“說得對,說得對。”
第二天,田巴專程前去拜訪徐劫,讚不絕口地說:“您教出來的那個學生魯連,何止是千裏駒啊,而是真正的千裏馬!真是後生可畏啊!我以後還是專心治學吧!”
從此,田巴不再誇誇其談了。
要想批駁對方的觀點,就要看準目標,找出關鍵所在。
孟嚐君巧辯難父
戰國時期,薛公田嬰是齊威王的小兒子,曾在齊國當相國。他有個兒子叫田文,是五月五日生的,不知道為什麼,田嬰認為這個出生日子是不吉利的,就對田文的母親說:“扔了!不要養他!”但田文的母親仍然偷偷地哺養他。
就這樣,小田文漸漸長大了。
一天,田嬰偶然間看見田文,就大罵妻子道:“你怎麼能違背我的意思呢?誰讓你養大他的?”
田文的母親嚇得不敢講話。
田文這時毫不慌亂,向父親叩頭後問:“父親大人,您為什麼不讓養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
田嬰說:“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會長到大門那麼高,將來對我們父母不利。”
田文問父親:“請問父親大人,人的命運是由天支配的呢,還是由大門支配的?”
“這……這……”父親被問住了。
田文又接著說:“人的命運,如果由天支配的話,父親何必憂愁呢?如果由大門支配的話,您完全可以命人把大門開高些,眾所周知,誰能長那麼高呢?”
過了些日子,田文又問父親說:“兒子的兒子,叫什麼?”
田嬰答:“孫子。”
“孫子的孫子叫什麼?”
“玄孫。”
田文追問:“玄孫的孫子又叫什麼?”
田嬰答:“這我就不知道了。”
田文緊接著說:“父親大人,您在齊國備受重視,當了相國,曆經三位君王,齊國的疆域並沒變大,但是,您私人的財富卻積累了萬金,幕僚之中一個賢人都沒有。您手下的人身穿縐紗細綾,可是一般才士,連粗服也穿不上;您的仆妾有剩餘的山珍海味,而一般才士,竟連糟糠都吃不飽。現在您不但沒有醒悟,反而盡力地積蓄貯藏,想把它留給您方才所說的孫子、玄孫和那不知道玄孫的孫子,卻使國家的政事一天比一天敗壞,我真覺得好奇怪!”
田嬰聽了,覺得兒子十分明事理,對他的印象大為改觀,認為他將來一定是有用之才。從此之後,田嬰開始喜歡他了。後來,田嬰派他主持家事,接待賓客,田文的名聲也逐漸傳開了。田嬰死後,田文繼承父親的職位做了薛公,他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孟嚐君。
不能因為個人的主觀想法喜好就決定別人的好壞。
甘羅十二為丞相
甘羅,是戰國時秦人甘茂的孫子。
一次,秦王派遣大臣蔡澤去拆散燕國和趙國的聯盟。燕王聽信蔡澤的話,叫太子丹去秦國做人質,又請秦王派一個大臣來燕國當相國。
秦國文信侯呂不韋想派張唐到燕國去。沒想到張唐拒絕說:“我曾經幫秦昭王攻打趙國,趙國非常痛恨我,曾懸賞‘抓到張唐的人,賞百裏的土地’。如果要我去燕國,一定得經過趙國,我去不了。”
呂不韋悶悶不樂地回到家。甘羅聽說這件事以後,就對呂不韋說:“讓我去說服他,教他去燕國。”
呂不韋此時心情十分惡劣,大聲斥責道:“走開!我親自請張唐去幫燕國,他都不肯去。難道他會聽小孩子的話?”
甘羅不服氣地說:“從前項橐七歲的時候,就可以當孔子的老師。您先別生氣,現在我已經十二歲了。我要是請不動他,您再罵我也不晚啊!”
呂不韋無奈地搖搖頭,隻好說:“那麼,你就去試試吧。”
甘羅來到張唐家裏,見了張唐問道:“你的功勞比起武安君,誰大?”
張唐說:“武安君南邊打敗了強大的楚國,北邊打敗了燕國和趙國,每戰必勝,每攻必取,不知打了多少回勝仗,奪到了多少座城池,我哪兒比得上他呢?”
甘羅又問:“那麼文信侯的權力跟應侯範雎的權力比起來,哪個大呢?”
張唐說:“當然是文信侯的權力大。”
甘羅說:“先生明明知道應侯不如文信侯專權,應該也知道當初想攻打趙國時,武安君從中作梗,結果一離開鹹陽七裏路,就死在杜郵的事吧?現在文信侯親自請你去燕國,你卻不肯去,我看你將來會不得好死。”
張唐一聽大驚失色,慌忙叫人整理行裝,準備出發。
甘羅對呂不韋說:“張唐已準備出發去燕國,可他還有點怕趙國,請相國借給我五輛車子,讓我上趙國替他疏通疏通。”
沒過幾天,甘羅到了趙國。趙襄王到城外迎接秦國派來的使臣。
甘羅問:“大王知不知道燕國太子丹被送到秦國當人質?”
趙王說:“知道。”
甘羅又問:“張唐要去燕國當相國,大王知道嗎?”
趙王說:“也聽說了。”
甘羅說:“大王既然都聽說了,就應當明白貴國所處的地位。燕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是燕國對秦國信任的表現;張唐去燕國當相國,是秦國對燕國放心的標誌。秦燕兩國友好,就是為了夾擊貴國。”
“這樣看來,貴國未來的命運是岌岌可危啊!我不忍心看到趙國的百姓生靈塗炭,為了避免戰爭,您還不如將靠近河間的五座城割讓給秦國,我回去求求秦王,不讓張唐去燕國,並送還燕太子,跟他們斷絕友好關係,咱們兩國結成友好鄰邦。強大的趙國去收拾那樣弱小的燕國,您所得到的哪裏僅僅是失去的五座城呢?”
趙王一聽非常有道理,立即就割讓五座城給秦國。於是秦國送回了燕太子丹,後來趙國攻打燕國,取得了上穀一帶三十座城池,把其中的十一座讓給了秦國。
不久,秦王封十二歲的甘羅為上卿,又將甘茂當年所有的土地、房舍賞給甘羅。
麵對困難時,應該像甘羅一樣開動腦筋,勸說別人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樣就能得到別人的認同,達到自己的目的。
小孩諫說項羽
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為了爭奪天下,進行了長時間的爭鬥、廝殺,還是決不出勝負,這樣,雙方就陷入了僵持的狀態。由於長時間的征戰,士兵們苦不堪言,百姓扶老攜幼遠離家園逃避戰禍。
有一次,項羽率兵攻打外黃,它是一個戰略重鎮。據守外黃的軍隊防守得十分頑強,打了好些時候總是攻不下來。項羽為此寢食難安,很是發愁,正在想自己是不是要親自率軍去支援。忽然,探子飛馬前來報告:“大王,不好了,外黃的軍隊向彭越投降了。”
項羽聽後,拍案而起,喝道:“彭越有什麼才能,竟然在這個時候趁火打劫,不費吹灰之力就坐收漁翁之利。我要讓他知道我的厲害,傳令全軍,隨我去踏平外黃,活捉彭越!”
項羽懷著滿腔的怒氣率軍向外黃火速進發,那彭越也是個懂得戰略戰術的軍事家,他知道以自己現在的兵力難以同項羽抗衡,為了避免與其正麵交鋒,他率軍暫時撤出外黃。
項羽很快進駐外黃。
他餘怒不息,把一股怨恨發泄到外黃的百姓身上,於是下了一道讓人震驚的命令:凡是外黃城裏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全部集中到城東活埋。
命令一出,外黃城裏傳出一片號哭聲。有一些人想盡一切辦法,輾轉相托,請求項羽取消這個命令,可是依然不起作用。
這時,外黃縣令的門客有個十三歲的孩子,自告奮勇地叫道:“這件事就交給我吧,我有辦法說服大王!”
門客急忙把兒子一把拉住道:“這怎麼行呢?你去隻有死路一條!”
兒子勸慰父親道:“您盡管放心,我這次去一定會成功的,絕無災禍!”
父親勸不住兒子,隻得放開了手。
孩子跑到項羽所在的房子前,神秘地對哨兵說:“趕快通知大王,我有要事相報。”
哨兵進去通報,項羽馬上傳令召見他。
孩子見了項羽,朗聲說道:“彭越這家夥想來侵吞我們的財產,全城軍民怕他毀壞城池,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我們暫時向他投降。其實,我們早就盼望著大王您來接收啊。現在您來了卻要活埋我們,請問,外黃往東的老百姓知道了這件事,怎麼還肯乖乖地歸順您呢?”
項羽聽了連連點頭,立即取消了那條殘酷的命令。
於是,從外黃往東到睢陽廣大地區的老百姓,都稱讚項羽的英明抉擇,紛紛投奔他。
一語點醒夢中人。不過以一個小孩子來點醒,首先就不會給被進諫者壓力。這除了進諫者的勇氣外,傳播上的藝術把握(如以理動人)也不可或缺。
魏勃掃門見曹參
西漢初年,魏勃年齡還小,他十分崇拜齊國的相國曹參,非常想見他一麵,但是他家實在太窮了,又沒有有一定地位的親朋好友幫助引見,因此十分苦惱。
一天,小魏勃突然想出了一個妙法,他獨自在天亮時悄悄起身,前去掃相國近侍官家的門庭。過了幾日,相國的侍從看到自家大門前的道路天天被打掃得潔淨如洗,十分詫異。他以為有什麼奇事發生了,就在一早躲在門後窺視,終於發現是魏勃幹的。
侍從好奇地問魏勃為什麼要這樣做,魏勃就道出原委:“我很想見相國,但是一直都找不到機會,隻有為您效勞,希望您幫我引見。”
侍從聽後很受感動,於是就帶著魏勃去見了曹參。
要引起別人的注意,方式方法很多,隻要善於開動腦筋,就會有奇思妙想湧出來。
孔融妙言對嘲笑
孔融在十歲時,和父親一起來到洛陽。當時,洛陽有個叫李元禮的人,在社會上有很大的影響,官至司隸校尉。因為他多才多藝,道德高尚,前來拜訪他的人有很多。但是,隻有他家的親戚和才華出眾的社會名流,守門人才給通報。孔融幾次央求父親帶他去見見李元禮,父親生怕他不懂事,得罪人家,所以一直沒有同意。
這一天,孔融瞞著父親一個人來到李家的門口,衝著守門人行了個禮,用充滿童真的聲音說:“李大人是我的親戚,我要進去見他。”
守門人見他長得乖巧,一舉一動都十分得體,是個書香人家子弟,就進去通報李元禮。
孔融被請進客廳,李元禮並不認識他,就問道:“你真是我的親戚嗎?”
孔融答道:“說來話長,過去您的祖先老子和我的祖先孔子有師生關係,因此我和您自然是老世交了。”
見這個孩子這麼從容不迫、能說會道,在座的賓客都感到非常驚詫。李元禮禁不住連聲讚道:“好口才,真是個神童啊!”
這時,手下人進來稟報:太中大夫陳韙到。
陳韙大搖大擺來到客廳,聽見大家正在讚揚一個不知名的孩子,他感到非常好奇,忙向人們詢問事情的緣由。人們把孔融的話告訴他,陳韙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伶俐,並不意味著將來就會有出息。”
大家都覺得他說的話沒有道理,但礙於情麵又不好反駁他。堂上的氣氛一下子凝固了。
“我想,陳大人小時候一定是很聰明伶俐的吧。”孔融不慌不忙地回敬陳韙說。陳韙不由得滿臉通紅。大家見這位大官尷尬地站在那兒發愣,心中不由得暗自發笑。
嘲笑就像一把利刃,能夠傷人至深。機敏的人在遇到這種傷害時,會將計就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往往會令對手更加難堪。
諸葛亮解題妙招
三國時期的著名謀臣諸葛亮小的時候,由父親帶去拜水鏡先生為師。
水鏡先生看了看諸葛亮,然後說道:“你必須回答我三個題目,答對了我便把你收下。”接著出了一個啞題:他屈起食指,伸到諸葛亮麵前,又點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