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奸臣還是不死心,他繼續向隋煬帝進讒言,說宮殿是李淵早就修好了的。宮殿修好沒幾天,隋煬帝又召李淵到朝堂上,厲聲道:“你真是膽大包天,竟敢欺騙我,百日之內怎麼能造起這座宮殿?聽說這是你早就造好準備自己用的,你私造宮殿有謀叛朝廷之罪!來人!推出去把他給我斬了!”

李淵知道這一定是昏君聽信了小人的讒言,連喊“冤枉”。突然,殿下傳來一聲高喊:“陛下,冤枉!請刀下留人。”

原來是李世民聽說隋煬帝又把父親叫去,知道事情不妙,便跟來了。隋煬帝見來人是個少年,有些奇怪。便阻止行刑的兵士,叫李世民上來問話。

李世民跪下叩拜,報了姓名身世,就說:“陛下,我父親是冤枉的!這座宮殿是我和父親一起監造的,確實是百日之內才造好的,請陛下查驗。”

“那麼你有何證據證明它是才造好的?”

李世民說道:“請陛下派人拔釘驗鏽,揭瓦驗泥。新修的宮殿,釘子沒有生鏽,瓦泥還是濕的。如果是早修好的,釘子一定生鏽了,瓦上也會生黴斑。”

隋煬帝立即派人驗查,果然見釘子無鏽,瓦上無黴,泥土也是濕的。這就證明了宮殿是新造的。於是隋煬帝重賞了李淵父子,同時處罰了進讒言的奸臣。

在我們蒙受不白之冤的時候,光靠說是沒有用的,關鍵是要拿出真憑實據來,這樣別人再怎麼說也是無濟於事的。

徐敬業火中保命

徐敬業即李敬業,是唐朝開國功臣李勣的孫子,他在十幾歲時,喜歡用彈丸射物。李勣常常對人說:“這個孩子麵相不好,將來會給我們帶來滅族之禍。”

後來,在一次打獵中,他叫徐敬業到林子裏去驅趕野獸,然後乘著風勢放火,想把徐敬業燒死在林中。大火起來以後,徐敬業自知已無處藏身,就殺了自己騎的馬,隨後就伏身在馬腹裏。大火燒過之後,他全身都是馬血的從馬腹中出來。李勣見此,認為徐敬業很奇特。

徐敬業長大後,起兵反對武則天,後被部下殺死。

危急時刻,可以借助外部環境,讓自己脫困解危。

賈嘉隱巧對大臣

唐朝的名人賈嘉隱,相貌奇醜,五官不端正,兩顆門牙暴出嘴外。然而,他學問高深,才思敏捷,被人稱為“神童”。

他在七歲時以神童的身份被皇帝召見,皇帝見他聰明伶俐,機智非凡,高興地設宴招待他。

在宴會上,有兩位執掌朝政的大官卻有些看不起賈嘉隱。這兩個大官,一個是長孫無忌,一個是徐績。他們見賈嘉隱長得難看,已有七分不喜,在宴席上就交頭接耳地說:“這個小孩得這麼醜,看樣子蠢頭蠢腦的,怎麼會折服皇帝呢?”

兩人談著談著,便悄悄地商量了一個取笑賈嘉隱的辦法。

酒席結束之後,兩位大官邀請賈嘉隱到庭院去散步。

庭院非常大,有假山、池塘、樓榭和各種草本花卉。賈嘉隱頓覺心曠神怡。這時,徐績突然駐足不走了,倚靠著一棵槐樹,笑著問嘉隱:“我靠的是什麼樹?”

“鬆樹。”賈嘉隱答道。

徐聽罷,頓時板著麵孔說:“明明是槐樹,你怎麼亂說是鬆樹呢?”

賈嘉隱麵不改色,鎮靜地答道:“您是德高望重的趙國公,‘公’靠在‘木’邊上,這難道不是‘鬆’字嗎?”

徐績見他回答得禮貌而巧妙,一時無言以對,愣在那兒了。

長孫無忌見狀,內心不服,便靠上一棵鬆樹,向嘉隱發問道:“我靠的又是什麼樹?”

賈嘉隱說:“槐樹。”

長孫無忌也板起麵孔,故意問道:“為什麼?”

賈嘉隱依然從容地答道:“剛才徐大人是‘公’靠‘木’,如今是‘鬼’靠‘木’,豈不是‘槐’字嗎?”

兩位大官聽罷頓時紅了臉,心想:這小子好厲害,說‘鬼’靠‘木’,具有雙重含義:一是‘無忌’之名類似‘無常’,含‘鬼’之意;二是明明影射他倆提問題的動機不純,有‘搗鬼’之意。

兩位大臣本想戲弄他一番,沒承想,卻弄巧成拙,很是尷尬。

徐績還是有些不服氣,便說:“想不到你人長得奇醜無比,說出來的話卻是如此機智犀利!”

賈嘉隱立即不假思索地說:“大人您的臉長得像胡人,還能當漢人的宰相。難道醜人就一定不聰明嗎?”

徐績和長孫無忌頓時瞠目結舌,啞口無言了。

有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我們不要以貌取人,往往那些相貌與眾不同的人更有非凡的才能。

李德裕戲嘲宰相

晚唐時期曾出任宰相的李德裕,天資聰穎,在很小的時候,便以聰慧著稱,他的父親李吉甫常常在自己的同僚們麵前誇獎他。

宰相武元衡便叫人把李德裕抱來,想看看這個小家夥到底有什麼能耐。

武元衡見到他時,對他說:“你在家裏都喜歡讀什麼書啊?”言外之意是探一探他的心誌。

哪知小德裕卻睜著一對圓溜溜的眼睛,望著武元衡,一聲不吭。

武元衡以為他沒有聽見,又說了一遍,李德裕仍是不答。

第二天,武元衡見了李吉甫,把上述情況都告訴了李吉甫。李吉甫聽了又羞又惱,一回家就把李德裕叫來責問。

李德裕說:“武公身為皇帝的輔佐,不問我治理國家、順應陰陽變化的政事,卻問我讀的什麼書。讀書的事,是禮部和最高學府查問的。他的話問得不得當,因此我不回答。”

李吉甫這才轉怒為喜,急忙趕往相府,將原委轉告武元衡。

武元衡聽了,不覺麵有愧色,連聲叫好:“李德裕一語驚人,應當是做三公和輔相的人才。”

後來,李德裕果然做了太尉、宰相,成為晚唐一位著名的大臣。

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身份和地位可決定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常人在遇到大人物問話時,往往有問必答,即使感到有什麼不對,也不敢反駁。李德裕人小又有膽識,真是不凡。

趙葵一言定軍心

南宋寧宗時期,趙方擔任荊湖製置使。有一天,宋軍擊退了來犯的金國五千精銳騎兵,於是趙方決定論功行賞。

但是,宋軍中的很多人覺得賞得太少,難以抵償軍隊的辛勞,軍隊要發生兵變。

趙方的兒子趙葵,當時隻有十二三歲,他聽說這種情況後,就急忙喊道:“現在發的是朝廷的獎賞,製置使的賞賜正要另行頒發呢,大家別誤會了。”

軍士們聽到後,氣氛立刻又活躍起來。趙葵將說過的話告訴父親趙方,趙方果然補充了獎賞。

在生活中,為了讓自己的親朋好友心安,人們偶爾說一說無傷大雅的謊言,這也是合情合理的。

安童巧諫忽必烈

元朝時,在大都有一個遠近聞名的神童叫安童,他是皇後的外甥,十三歲時就已讀過不少史書。元世祖忽必烈也很賞識他。讓他當自己的侍衛官。

這一年,忽必烈在大漠北邊最終擊敗了和他爭奪皇位的兄弟阿裏不哥,並把追隨阿裏不哥的部屬黨羽千餘人均押到大都。但是如何處置這些人呢?他左右為難,於是召集文武百官征詢意見。

忽必烈的寵臣阿合馬說:“臣以為對叛逆之人應遵照祖宗之法,殺無赦!”大臣耶律楚材有不同的意見,他主張寬赦:“臣以為可仿效漢人的懷柔政策,以安民心。”大臣們各抒己見,議論紛紛,大多數人以為天下初定,宜用重典,以殺為好。忽必烈一時還拿不定主意。他忽然想起了站在身邊的安童,就轉身征詢他的意見。

安童說道:“請恕我直言。我剛才想起《史記》裏的一則故事,覺得與這件事有些雷同,我想借來一用,可以嗎?”

“什麼故事?你快說吧!”忽必烈對安童微微一笑,鼓勵他說。

安童說:“漢軍主帥劉邦拉攏彭越。彭越就率兵三萬餘人歸劉邦。劉邦叫彭越攻擊楚軍後方,截斷楚軍糧道,於是彭越的軍隊猛攻外黃城。外黃城軍民無力抵抗,就向彭越投降。項羽大怒,急令進軍外黃城,進入外黃城後,項羽下令屠殺城內十五歲以上的所有男子。這時,一個舍人兒去見項羽說,現在全城百姓都是大楚子民,可是您一進城就要殺他們,今後百姓還會跟您嗎?如果這件事傳到別的城池,那麼誰也不願再歸順大王了。大王一旦失去民心,還靠什麼來成就霸業呢?項羽聽了舍人兒的話,終於將屠殺令收回了。”

“唔,你是說我也不應該殺那些被俘的叛逆者?”

“是的。這些俘虜不過是阿裏不哥的部屬,當初各為其主,他們拚死戰鬥也是自然的。其實他們當中有不少人隻是為了衣食而追隨阿裏不哥。如果可汗不撫恤四方,不寬恕敵部,隻是一味殺戮的話,那麼民間就會以為您為了發泄私憤而不惜殃及部屬。如此,則人心惶惶,民心浮動,天下不得太平,大元江山也就難以穩固了。因此,依我之見,還是把他們放了。天下百姓見您對叛逆者都能赦免,一定會稱頌您的仁慈寬容,對您就更加忠誠和擁戴了。”

“說得有理!”忽必烈當即宣布赦免千餘名被俘的叛逆者。

要想說服對方,我們不妨引經據典,把讓人信服的具體事例擺出來,然後再細述道理,這樣會更具說服力。

一看就會的洪鍾

明代崇仁人洪鍾,小時候就非常機靈。他四歲的時候,他父親洪朝京因為擔任府學訓導考核期滿而前往北京,他也隨同前往。

在船行進時,他的父親洪朝京跟人下棋,洪鍾站在一旁觀看,看了一會兒,他就知道了對方下棋的棋勢,於是給他父親點撥,他的父親因此屢戰屢勝。

後來到了臨清,洪鍾見到牌坊上大字題寫的匾額,就要來筆寫了起來,他寫的字與匾額上的字體一樣。到了京師,就設下書肆賣字,京師中的人都稱他是神童。

他的事被明憲宗知道了,憲宗就將他召進宮來讓他寫字,他就在地上接連寫了幾個字。憲宗又叫他寫“聖壽無疆”幾個字,他握著筆久久不動手寫。

明憲宗問他:“是不是有的字不認得呢?”他磕頭回答說:“不是,隻不過這幾個字不適合在地上寫罷了。”

明憲宗一聽,對他的話非常讚許,馬上命令侍從抬來一張幾案,又拿來了踏腳的凳子,讓他站在凳子上在幾案上寫這幾個字,他一口氣就寫好了。

皇上一見非常高興,叫翰林院收他為學生,供給他廩米,讓他到國子監讀書,他的父親也升為國子助教,以利於教育孩子。

聰明的人往往智力過人,像洪鍾,不但記憶、敏悟力過人,而且還有超常的應變之才。

袁崇煥智勝尚書

袁崇煥是明末大將,抗擊異族侵略的民族英雄,他在年幼時就膽略過人。

在袁崇煥十歲時,他居住在石龍鎮。祖父開設了一個規模很大的杉木店。一天,當地有個已經告老還鄉的徐尚書帶領家人來到杉木店,要購買大批杉木,整修他的“尚書府”。

徐尚書仗勢欺人,借用石龍地方的方言“跳”和“條”同音,於是命家人將店裏的杉木放成一堆堆,然後跳過一堆就算一“跳”,結賬時又把一“跳”當做一條,事實上一“跳”杉木何止幾十條之多,他想用這個方法來欺詐人。跳完杉木,徐尚書說:“明天到府裏來取銀子。”就帶領家人揚長而去。

麵對徐尚書這種欺行霸市的惡劣行徑,袁記杉木行上上下下都敢怒不敢言,急得一籌莫展。這時,袁崇煥正放學回家,向愁容滿麵的祖父問明了原委,便心生一計,說道:“爺爺不必憂慮,孫兒自有辦法對付他。”

第二天一早,爺孫倆來到徐尚書家中取杉木錢。徐尚書便命家人拿秤來稱銀子,此時袁崇煥不慌不忙地拿出一個個筒放在桌上說:“且不要拿秤,本店收銀一向是不用秤的,而是用竹筒來量的,一條杉木一筒銀子,就請你們往竹筒裏邊裝銀子吧!”

袁崇煥這個辦法是利用了徐尚書昨天在買杉木時,沒有講清楚價格和收款方式這一漏洞。徐尚書當時心想,我一跳就是幾十根杉木,你價格再高,還是我占便宜。沒想到袁崇煥這個小小的孩子會使出這樣的辦法來,他氣急敗壞地說:“哪有如此收銀子的?”

袁崇煥立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理直氣壯地說:“哪有你那樣計算杉木的規矩?”

徐尚書自知理虧,麵對這樣的情況他現在也是無可奈何,隻得如數付了杉木的錢。

當我們遇到那些仗勢欺人,貪得無厭的人的時候,要沉著應對,尋找對方的漏洞,以智治敵。

羅思舉智驅猴群

清朝時,四川山中猿猴很多,常常成群結隊闖入民宅偷東西。稻子黃熟的時候,數以千計的猴子跑到山下偷稻穀。人用器械收割,它們則用手摘取,人又追不上它們。即使打死一兩隻,群猴也不害怕。每年的稻穀約有三分之一落到猴子手中,農民們無可奈何。

有一個在山中牧牛的少年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向主人要一千文錢,保證能把猴群驅趕回山中,主人半信半疑地答應了他的條件。

這一天猴群又來了,少年拿著一條繩子趴在田壟中。等一隻大猴子過來時,他猛地跳起來將猴子捉住,捆好來見主人。主人笑著說;“那麼多猴子,你隻捉到一隻,又有何用?”隻見少年把猴子綁在柱子上,找來一把剃刀把它身上的毛都剃光了,露出了皮膚。然後給它塗上各種顏色,看上去像個怪物。再把幾千個爆竹係在猴尾巴上,等第二天群猴來的時候,突然把爆竹點燃,放它還群。群猴以為是怪物來了,嚇得狂奔不止。

這隻猴子也被爆竹聲嚇得魂飛膽喪,左衝右突。猴群頓時亂作一團,互相追逐,彼此踐踏,有不少掉到山穀裏摔死了,其餘的跑回山中,再也不敢出來了。村民們無不拍手稱快。這個少年就是後來做了湖北提督的羅思舉。

由這個故事引申開來,可以看出:要對付一些小人,隻要讓他們吃上一點苦頭,使他們知道厲害,他們就不會再為所欲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