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馬上就領悟了其中的意味,於是向水鏡先生深鞠一躬,又向後退了三步,站在一邊解釋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二個題目可沒有這麼簡單了,你要想辦法使我離開這座位。”先生坐在蒲團上說。

諸葛亮走到牆角,順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

“不要捅漏了房子!”先生連忙起來阻止說。

“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離開座位了嗎?”諸葛亮笑著說道。

“你能使我寸步難行嗎?”先生穩坐在椅子上說。

諸葛亮用手指著先生說:“老匹夫,你分明就沒有什麼本事,在此胡亂說話!”先生氣得臉色發紫,諸葛亮卻把他的帽子摘下,扔到了房頂上。

先生氣急了,隻好脫了鞋蹲在諸葛亮父親的肩上去拿帽子。這時,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來。先生把帽子拿了下來,卻沒有見到鞋子。

“您寸步難行啦!”諸葛亮說。“好聰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水鏡先生笑著說道。

三年後的一天早上,水鏡先生對弟子們說:“我想出道題考考大家:從現在起到午時三刻止,誰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莊,誰就出師。”

弟子們聽了,都感到非常著急,有的謊報:“家裏死了人,得趕緊回去!”有的大呼:“莊外失火!”水鏡先生概不理睬。隻有諸葛亮,早伏在書桌上睡著了,鼾聲大作,攪得考場不得安寧。水鏡先生非常生氣。

午時三刻快到了,諸葛亮從睡夢中醒來,聽說先生出了這麼個考題,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這麼刁鑽,盡出歪題害我們,我不想在你這學習了,快將我的三年學費退給我!”

水鏡先生是天下名士,深受人們的尊敬。現在見諸葛亮這麼辱罵他,臉色變得鐵青,讓他馬上離開水鏡莊。諸葛亮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水鏡先生命幾個弟子把他趕出莊去。

諸葛亮一出莊子,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他在路旁撿了根棍子,跑回水鏡莊,跪在先生麵前,雙手捧上棍子說:“剛才為了應付先生的考題,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冒犯了您,弟子願受重罰。”

水鏡先生猛然醒悟,轉怒為喜,扶起諸葛亮說:“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按照現在的情況看,你真的可以出師了。”

在解答難題時,我們不要老是局限在常規的思維模式上。有時,運用逆向思維,就能迅速地把問題解決。

曹衝稱象

東漢末年,獻帝無能,大權落入了曹操手裏,由於戰績顯著,仕途一路青雲直上,從一開始的將軍到丞相,後來又封魏公,到最後獻帝封曹操為魏王,並且加賜他為九千歲,地位僅次於獻帝一人。

東吳的孫權害怕有朝一日曹操率兵攻打東吳,以報火燒赤壁之仇,於是就臣服了曹操。為討好曹操,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第一次見到大象,驚喜非常。這頭大象產自南方,它卷動長鼻,四隻腳像四根強壯的大柱子,渾身透露出一種穩重、堅實、搖撼不動的大山似的壯美之氣。

上下左右端詳了一會兒,曹操忽然想起:“這大象如此巨大,可不知有多重啊?”想著,便向百官問道:“誰家有大秤,把這頭象稱稱?”

群臣聽完之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個個噤若寒蟬,呆若木雞。

曹操看到這種狀況,正要發火,猛地一拍自己的額頭,笑道:“罷,罷,罷!世界上哪來稱大象的秤呢?”曹操笑了一會兒,又問:“大家看,有什麼辦法能稱出大象的重量?”

百官們麵麵相覷,誰也拿不出主意來。突然,一個小孩從人群背後鑽出來,叫道:“父親,我有辦法!”

曹操一看,原來是自己年僅五歲的小兒子曹衝,便嗬斥道:“你懂什麼啊?”

曹衝也不理會父親,撅著小嘴,說道:“這個問題非常好辦。把大象趕到一條大船上,看船吃水有多深,在船舷上做個記號。然後,把大象從船上牽到岸上,再往船上一筐又一筐地裝石頭,讓船沉到刻記號的地方。隻要把石頭再一筐又一筐地過秤,加起來的重量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嗎?”

曹操聽完,拈著胡須,欣慰地笑道:“妙!妙!你不愧是我曹家的千裏馬啊!”

百官紛紛誇讚道:“真是神童!神童啊!”

人們按照曹衝的辦法,很快就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細心觀察微小事物,善於分析思考就能發現深奧的科學秘密,或者能在一些看來很平凡的科學領域產生重大的突破。

諸葛恪添字得驢

三國時代,東吳有個十分聰明伶俐的孩子叫諸葛恪,他是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侄兒。他父親叫諸葛瑾,字子瑜,是諸葛亮的長兄,在東吳做官,為人忠厚老實。

有一天,吳國君主孫權大擺筵席,宴請東吳文武百官。宴會笑語喧嘩,氣氛非常的喜慶熱鬧。

忽然,孫權發現官員個個都在對諸葛瑾開玩笑,一個勁兒地向他勸酒。諸葛瑾不勝酒量,麵孔紅得似乎要滴出血來。此時,跟著父親赴宴的七歲的諸葛恪,毫無怯色,代父親擎起酒杯向官員們回敬:“伯伯叔叔,來而不往非禮也。你們也喝,你們也喝。”

孫權見狀,忽然來了興致,心裏冒出一個開玩笑的主意。他當即對左右咬著耳朵說:“如此這般……”

不大一會兒,下人從禦花園牽進一頭毛驢。那驢臉上掛著個長長的標簽,上麵寫著“諸葛子瑜”四字。

百官看了無不鼓掌,一時間哄堂大笑起來。有些人還朝諸葛瑾指手畫腳。原來諸葛瑾的臉形略長,酷似驢臉。

諸葛恪見人們拿自己的父親開玩笑,非常生氣,可表麵上卻裝出一副高興的樣子,跪在孫權麵前請求道:“大王,請允許我添上兩個字,助助雅興,可以嗎?”

孫權大喜,當即命令左右捧出文房四寶。

諸葛恪握著毛筆,在標簽上加上了“之驢”兩字,這下就變成了“諸葛子瑜之驢”。

大家一看,又驚又喜,一個七歲的孩子竟有如此頭腦,大家都不住地稱道。

孫權欣喜地拍拍諸葛恪的頭,說:“真是個討人喜歡的聰明孩子!好,這頭驢就獎給你們父子吧!”

有時候我們隻需在既有的事物上稍加雕琢或潤色,就可能有改觀,甚至與原來的意義完全相反。

王戎談李

王戎是魏晉時期的著名文學家,位列“竹林七賢”之一。

在他七歲時,曾跟許多小孩一起玩,看見路旁一顆李樹上長了許多李子,把樹枝都壓彎了。

許多孩子都挽起袖子和褲腿兒,爭先恐後地往樹上爬,可是王戎卻仍然站在原地不動。同伴們都覺得很奇怪,大聲地問:“王戎,你還待在那裏幹什麼,快點過來啊!”

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路邊卻有許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樹。”

夥伴們嚐了一下果真如此,都對王戎的善思佩服得五體投地。

我們在麵對誘惑時,千萬不要盲目地相信似乎唾手可得的利益,而應該多長幾個心眼兒,冷靜地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司馬通論政事

西晉惠帝司馬衷的太子司馬通,從小就聰明伶俐。

有一次宮中半夜失火,晉武帝司馬炎登上高處去觀火。司馬通就拉著司馬炎的衣服到了暗的地方,晉武帝不解,問他:“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司馬通回答說:“夜深事急,如果有什麼非常的事情發生,到了暗處,光亮就不能照見皇上。”

當時司馬通隻有五歲,晉武帝聽了非常驚異,因此十分看重他。

還有一次,他跟隨晉武帝去看豬圈,他對晉武帝說:“這些豬已經這麼肥了,為什麼不把它們殺了來養士人,卻讓它們白白地浪費這麼多的糧食呢?”

晉武帝撫摸著他的背說:“你將來長大了,肯定可以使我家的天下得到振興。”

但不幸的是,聰明的司馬通後來蒙受賈後的讒言,被廢黜死去。

看事情不能隻看表麵,往深處看一點,就可以發現很多表麵看不到的東西。司馬通確實是一個有大的才智和見識的人。

王羲之裝睡保小命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十歲的時候,聰明伶俐,清秀可愛。很受大將軍王敦喜愛,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帳子裏睡覺。

一次王敦先起床,而王羲之仍貪睡未起。不一會兒,王敦的屬下錢風進來,於是王敦屏退左右,密議叛國起兵的大事,卻忘記了還有小孩在帳中睡覺。

王羲之在床上聽得分明,發現竟然是密謀造反之事,不由得暗自吃驚,隨即一想,既然自己已聽到逆謀之事,斷無幸免存活的可能。在千鈞一發之際,王羲之急中生智,用手指捅喉部引起嘔吐,把自己的臉和被頭都弄髒了,並裝出睡得很香的樣子。

王敦與錢風正談得起勁,忽然想起帳中仍有王羲之,不由得大驚道:“糟了!我們的話都被他聽到了,事到如今不得不除掉這小娃兒了。”

他前去打開帳子一看,見王羲之口裏吐出來的東西把被子都弄髒了,確信這個孩子一直在熟睡。

王敦看了大為放心,消除了殺意。王羲之終於保全了一條小命。

自己假裝愚蠢笨拙,令敵人放鬆戒備,不失為一條保身妙計。

王慈含蓄斥無禮

王慈,字伯寶,南齊時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齊武帝時曾任吳郡太守、司徒左長史等職。

有一天,一個叫謝超宗的小夥伴來找王慈玩耍。當時王慈正在練習寫字,看到他那聚精會神的樣子,謝超宗就走到跟前問:“你寫的字比起虔公來,誰要好一些?”

“虔”是王慈父親的名字。王僧虔的隸書寫得很好,在當時小有名氣,按理說王慈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當著兒子的麵毫無忌諱地直接提人家父親的名諱,這可是一大禁忌。謝超宗如此無禮,王慈心裏很惱怒,但他卻不動聲色,從容地回答說:“我寫的字和父親大人比起來,就好比是雞與鳳。”

謝超宗一聽臉頓時羞得通紅,不說一句話就狼狽地走開了。原來,謝超宗的父親名叫謝鳳。王慈在這裏是一語雙關,既表達了對父親書法的敬佩,又含而不露地點了謝鳳的名字,可謂是“禮尚往來”,應對機敏了。

還有一次是在王慈十歲的時候,他與蔡興宗的兒子蔡約一起到寺廟拜佛。當時,寺廟裏香煙繚繞,沙彌們正在合掌誦經。蔡約見此情形,就跟王慈戲言道:“和尚們今天真正叫做僧虔了。”這是有意提到王慈父親的名諱。

王慈一聽,非常氣惱,張口道:“你說話這樣無禮,像你這樣的人,將來怎麼去興蔡氏之宗呢?”

王慈一方麵批評了蔡約,一方麵也含蓄地點了蔡約之父蔡興宗的名諱。蔡約頓時啞口無言。

在遇到那些有意與我們為難的人的時候,要以智對智,智慧才是我們最有力的武器。

何妥反嘲顧教官

何妥是隋朝的名士。在他年僅八歲的時候,有一天,左鄰右舍的大人對他說:“小妥啊,你在我們地方上可稱得上是沒有對手的神童了,要是你到京城的最高學府國子學去,那可就要處處碰壁,大敗而歸了。”

小何妥撇了撇嘴,不服氣地說:“國子學又怎麼啦?難道有三頭六臂會吃人嗎?”

有人說:“吃人倒不會。不過,那兒都是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的人,你去了隻能虛心求教,否則,必定會自討沒趣的。”

何妥笑道:“如果我去國子學當然會虛心求教,但如果他們有人恃才傲物,欺侮我是小孩,我也不會買賬的。”

鄰居聽了,都似信非信地搖搖頭,沒再說什麼。

何妥果然不服氣,他終於找了個機會,跑到國子學裏去,站到教室旁虛心聆聽學者的講課。

正在這時,下課了,擁出了一群學生。走在最後的是一個教官,名叫顧良。他看見了何妥,又驚又喜地說:“嘿,你不是遠近聞名的神童何妥嗎?”

“顧大人,我特來國子學一遊,順便恭聽您的教課,真是受益匪淺。”何妥恭恭敬敬地說。

顧良見他小小年紀說起話來,老成持重,剛柔相濟,在暗暗讚歎之餘,也不免生出和他開一個玩笑的想法,便說:“你這何妥的姓氏,究竟是‘荷葉’的‘荷’,還是‘河水’的‘河’啊?”

他們的談話吸引一些學生也圍攏了過來,嘻嘻地笑著,看何妥如何作答。

何妥略加品味,就明白了顧良玩笑之中揶揄的意味,於是應聲答道:“您老先生不是姓顧嗎,那麼請問,那是‘眷顧’(照顧、關懷之意)的‘顧’,還是‘新故’(新近死去或新舊之意)的‘故’啊?”

顧良頓時麵孔緋紅,啞口無言。

何妥十七歲時,憑著他的智慧和才幹,被湘東王用重金聘去了。

有道是,有誌不在年高,有理不在聲大。做學問憑的是真才實學,不要倚老賣老,否則,隻能是弄巧成拙,貽笑大方。

李世民智救父親

隋朝末年的隋煬帝是個無道的昏君。有個奸臣素來與李淵不合,要借隋煬帝之手害死李淵。於是,他投隋煬帝所好,提出讓李淵百日之內為皇帝修建一座豪華的宮殿,若到時不能修好就處死李淵。

聖旨傳到李淵處,李淵知道奸臣想借此加害自己,一百天怎麼修得好一座宮殿呢?可是聖旨已經下來了,身為人臣,他又怎敢抗旨不遵?看來是死到臨頭了。他的次子李世民對父親說:“百日之內修一座宮殿是不可能的,大宮殿完不成,我們就修一個小的。隻要宮殿的布局符合皇上的心意就行。我認為修造宮殿的關鍵在於人,我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隻要我們肯出重金,我們就一定能網羅到各種人才的。”

李淵聽了兒子的話後覺得他言之有理,便派人四下尋訪又貼告示,廣招京城內外的能工巧匠,匠人們因重賞而紛紛前來,果然,不到百日,宮殿就修建成功了。宮殿雖不大,但富麗堂皇很合隋煬帝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