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父親

程顥,北宋神宗時任晉城縣令。

當地富人張三的父親死了不久,就有一老翁走進他家對他兒子說:“我是你的父親。”張三的兒子很詫異,不知是真是假,便與老翁一起到縣衙,請求幫他分辨真假。

程顥問老頭是怎麼回事,老翁說:“我本是醫生,常出遠門為人治病,當時妻子生下兒子,家境貧困不能撫養,就送給了張家。”

程顥請老翁拿出憑據,老翁從懷中取出一個記事的冊子遞了上去,冊子上寫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抱兒去張三翁家。”程顥詢問了張三的兒子和張三的年歲,然後對老頭說:“這個兒子出生的時候,他父親才四十歲,那時你就稱他為‘三翁’了嗎?”老翁嚇了一跳,當即認罪,被程顥依法重懲。

隻要細心察看,注意一些細節,就能找到行騙者的漏洞,拆穿行騙者的鬼把戲。

邊郎中智辨真偽

宋朝時開封府有一個屠夫姓胡,他的老婆因為行為不檢點,常受胡屠夫和公婆的打罵,因此她時常有離開丈夫遠遠逃走的想法。有一天傍晚,她去井邊打水,一去不回,胡屠夫見狀擔心妻子出什麼意外,就立即去官府報案。

這時,正巧在附近一口枯井中發現一具女屍,官府命胡屠夫和胡屠夫的嶽父去辨認。胡屠夫仔細地看了一遍說:“我能肯定這不是我老婆,因為我老婆有一隻腳缺一個小趾,而這屍首的腳趾是全的。”

胡屠夫的嶽父同胡屠夫一向不和,見此情形認為這正好是報複女婿的一個好機會。於是等胡屠夫剛說完,他就伏在女屍旁大哭,並對官府的人說:“這就是我的女兒,她的公婆一向欺負她,一定是他們把她打死後扔在井裏的。你們一定要為我的女兒報仇啊!”這一下胡屠夫可是百口莫辯了。

時值盛夏,兩天後,屍體已腐臭,官府隻得把屍體埋在城外,胡屠夫收監候審,他在受審時,受不住酷刑,迫於無奈隻得招認是自己害死了老婆。

過了些日子,負責複審此案的刑部邊郎中,他為人細心謹慎,洞察秋毫,查閱案卷後發現許多疑點,他認定此案是冤案,他認為胡屠夫的老婆肯定沒有死,胡屠夫肯定是被冤枉的。但負責審理此案的宣撫使安文玉卻堅持原判。

邊郎中為了查證事實,就派人到各城門口去,把張貼的捉拿逃亡者的所有告示都仔細觀看一遍。工夫不負有心人,終於發現一張告示中提到的從胡姓商人家逃跑的一女婢,其特征和女屍非常相似。邊郎中得知這個發現後,立即派人監督埋屍者起出原屍,埋屍者指著河岸的一個新墳說:“這就是那座墳。”為了驗證,眾人就七手八腳地把墳挖開。沒想到挖開後一看,裏麵埋的竟是一具男屍。

大家都感到非常詫異,邊郎中若有所思地說:“當時埋屍正值盛夏,埋屍人擔心河水上漲了過河不安全,可能是把屍體匆匆拋到河裏交差。得知我們要挖墳驗屍以後,非常驚慌,又找來一具男屍來充數。”經過審問,那埋屍者點頭承認。

安文玉雖然明白胡屠夫是冤枉的,但以沒有抓住逃走的胡妻為由,仍然不答應釋放胡屠夫。事也湊巧,開封府有一個官吏被調任洛州(今河北永年縣)州官,他的一個聽差在來迎接的歌伎中發現了胡屠夫的老婆,便把她帶到州府審問。原來這女人乘打水跑到一相好家,沒想到相好竟然見利忘義,把她賣了,淪為歌伎。由此才真相大白,胡屠夫被開釋。

給事情下結論的時候不能急於求成,應該仔細觀察,認真分析,這樣才有可能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

元絳識奸

宋朝時,元絳在上元擔任縣令。

一次,上元有甲、乙二人一起喝酒,在喝得半醉時兩人竟廝打起來。後來甲回家睡覺,夜裏就被人砍斷了雙腳。他的妻子認定是乙幹的,揪住乙告到縣裏,而這時甲已因傷重死了。

元絳告誡甲妻說:“你還是趕快回家料理你丈夫的後事吧!乙已經承認是他做的了。”暗地裏,元絳則派了一個慎重可靠的小吏跟蹤在甲妻後麵。

在路上,小吏發現有一個和尚迎著甲妻微笑,兩人還湊到一起竊竊私語。元絳得到報告後,命令把他們逮捕,把和尚關在小屋裏,然後審問甲妻和他通奸的情況,甲妻隻好如實交代了她和和尚合謀殺死甲的經過。

事後,人們問元絳是怎麼識破甲妻的,他回答說:“我看見甲妻雖然哭丈夫,但並不悲傷,而且她和甲同睡一床,甲流了那麼多血,她的衣服上卻沒有一點血汙。從這些細節,就可以判定她有問題。”

弄清問題,仔細觀察,注意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是必不可少的,不然就會被假象蒙騙。

呂陶善於敦促和睦

宋代的呂陶任銅梁知縣的時候,城裏有姓龐的三姐妹共同分了小弟的田產。弟弟長大成人後,向官府申訴,但得不到公正的處理,生活很貧困,甚至不得不去給人當奴仆。

呂陶到任後,隻審問一次,龐氏三姐妹就認罪退還了田地。弟弟感動得哭拜在地,發誓要拿出一半田地來做佛事,以報答神靈。

呂陶開導說:“三個姐姐都是你的同胞姐妹,在你幼小的時候,如果不是她們為你做主,你不是差點就被外人欺淩宰割了嗎?現在,你與其捐一半田地供佛,還不如把田地分贈給三個姐姐。”弟弟再次被感動得流淚,向呂陶表示尊敬和從命。

由當事人自己把田地分贈三個姐姐,使姐弟不因打官司而傷了情分,這種處理辦法對促進和睦很有益。

最後證人出真相

宋人韓億,曾在洋州擔任主管。

洋州有大戶李甲,在哥哥死後,逼迫大嫂出嫁,並將大嫂所生的兒子改為他姓,自己則獨吞所有家產。

他大嫂受此迫害,投訴到官府,誰知李甲卻賄賂官府,官府不予處理,所以官司一拖十幾年都沒有結果。

韓億到任之後,檢閱累積已久的公文,發現這件案子還不曾找到接生婆作證,於是下令產婆來作證,李甲於是無話可說。而大嫂及其兒子的冤情自然也就大白於天下了。

審案之人,應該不放過任何線索。許多時候,你自認為一切線索都掌握了,其實可能正好漏掉了最重要的線索。

胡乞買嚐鍬破案

南宋時,胡乞買擔任下蔡縣令,一天,有一村民前來報案,稱他家有瓜田五畝,瓜還沒有成熟,昨夜忽然被人破壞根藤,全成了長不熟,賣不掉的生瓜。

胡乞買親自去勘察,原來瓜田附近七八家莊戶也是種瓜為生的,胡乞買認為,毀瓜田的肯定在這些人之中。

於是,他命令各家都把常用的鐵鍬拿來,他一一舔過,發現有一把鐵鍬味苦,他又讓隨行的小吏舔過,均覺苦澀不堪。

胡乞買抬頭問道:“這把鍬是誰的?”有一人慌忙走出,答說是他的。胡乞買指著他,厲聲說道:“你為什麼要弄壞別人家的瓜藤?”那人驚呆了,立即叩頭認罪。

有人對胡乞買嚐鍬破案不理解,於是就問他憑什麼斷定是這個人做的。胡乞買說:“這種毀瓜田的事,若非有仇怨,就肯定是同行幹的,我親自去調查,就是了解屬什麼性質的。讓各種瓜人家送一把鐵鍬來,是因為切斷瓜藤要用這種工具,而鐵鍬一沾上瓜藤的水汁,味道明顯變苦,所以一舔就知道了。”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實踐,有些問題,是靠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就能輕易解決的。

誰偷吃的石榴

南宋宰相秦檜的府中有一棵石榴樹,每到秋季都結滿碩果,十分惹人喜愛。秦檜也十分喜愛這棵樹,每結一個果子秦檜都默記在心。

有一次,秦檜在府中散步,發現少了兩個石榴,他假裝不知道。過了兩天,秦檜忽然讓左右的人去取斧子來伐樹。

這時站在他身旁的一個親隨小吏忙插嘴說:“石榴那麼好吃,砍了太可惜。”秦檜回頭對他說:“是你偷吃了我的石榴。”小吏嚇得連忙叩頭承認了。

原來有一天這個小吏走到石榴樹旁,看看周圍沒別人,於是偷偷摘下兩個石榴吃掉了,沒想到還是被秦檜發現了。

秦檜這裏用的是出奇製勝法,他很清楚,府裏的人沒有不懼怕他的,如果正麵詢問誰也不承認,隻有出其不意,使被找的人毫無準備,才能達到目的。

劉宰智斷竊釵案

宋寧宗年間,劉宰在泰興做官時,一次,有人報案說丟失了一枚金釵。當時他家隻有兩個女仆在,劉宰審問了她們,但她們誰也不承認偷了金釵。

劉宰將兩人帶到縣衙,安置在一間房子裏,也不審問。眾人很是困惑,劉宰卻像沒事兒一樣,飲酒散步,與大家閑談。

到了天黑以後,劉宰拿著兩根蘆葦走進關押女仆的房間,給了每人一根,說道:“沒偷東西的,明天早上蘆葦不會變樣,如果偷了東西,那明早她的蘆葦就會長出二寸來。”

第二天,把她倆叫來一看,一個的蘆葦沒變化,另一個的則短了二寸。劉宰一笑,指著那手持短蘆葦的女仆喝道:“你如何盜得主人金釵?還不從實招來。”那個女仆嚇得戰戰兢兢,當即跪倒,口中訥訥道:“是我拿的,大人如何知道?”

劉宰笑道:“我給你們二人的蘆葦是一樣長的,你若心中沒鬼,為何要偷偷截去一節?”女仆方知上當了,懊悔不已。

順詳敵意,巧能成事。劉宰明了罪犯的恐懼和心虛,故施此法,使其自我暴露。

馬皇後諫察錯案

馬皇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結發妻子。她知書達理,深明大義,是中國曆史上屈指可數的女政治家之一。

朱元璋生性急躁,當了皇帝以後,變得待人苛刻,更加剛愎自用,喜怒無常。每當朱元璋臨朝震怒時,馬皇後就從中調停,有不少無辜被罰的人因為她的暗中保護和援救而保住了性命或減輕了刑罰。和州參軍郭景祥兒子被人告發忤逆不孝,曾經手持長矛要殺郭景祥。朱元璋聞聽此言,火冒三丈,立即傳旨捕殺。

馬皇後進諫說:“郭景祥就這麼一個獨生兒子,他怎麼會有殺父行為呢?傳言或許是造謠中傷。退一步想,就算他兒子不孝,但並未產生殺父惡果。如果因此誅殺此子,不僅於法不妥,而且令郭景祥老年絕戶失養,命運更為悲慘。”

朱元璋聽了覺得有理,就追回聖旨,命人調查。後來查明郭子殺父之事,確是誤傳。

我們在做一個重要的裁斷之前,應該有理智的頭腦,清醒地分析,不能意氣用事。

縣令的智慧

明朝初年,有一個縣令非常有才幹。

有一個商人外出做買賣,他把貨物裝了船,在船上等著仆人來後出發。不知什麼緣故,仆人遲遲未到,船工看商人一人帶很多財物,周圍又沒有人,於是乘機就把商人推入水中,把船上財物藏了起來。

而後,他匆匆趕到商人家中,問商人為什麼還不到船上裝貨。商人妻子趕緊叫人去找,仆人說主人去了河邊,可是哪裏也找不到,商人的妻子就把這事報了官。

縣官接案,審問了船工、鄰居、仆人,可是誰也不知商人和財物到哪裏去了。一連幾任縣官都問不清這場官司,直到這個有才幹的縣令到任,他一接這案子,就單獨問商人的妻子:“船工到你家時什麼表情?說了什麼話?”

商人妻說:“我丈夫走了好久,船工來我家敲門,門沒開,他就著急地喊:‘娘子,為什麼你家官人這麼久還不上船?’就說這麼一句話。”

縣令點點頭,又單獨叫來船工,船工說的和商人妻一樣。

這時,縣令一拍公案,大聲說:“殺人犯就是你!你自己已經招供,不需別的證人了。”船工跪在地上,又是搖著雙手,又是連連叩頭,大叫:“冤枉!我哪裏招供了?”

縣令笑著,不慌不忙地說:“你分明知道她丈夫不在家,所以敲門才直接喊‘娘子’,哪裏會不見人來就知道他不在家,不去招呼他本人的道理呢?”船工一聽,目瞪口呆,隻好認罪。

智慧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的一些經驗,恰恰正是解決某些問題的關鍵所在。

錢藻審京軍

明朝大將錢藻在密雲駐守時,地方官府交來一樁棘手的案子。

有兩個京軍在通州搶劫老百姓。通州的官吏抓住他們,兩名軍士自恃是京城守軍,地方上奈何不了他們,就向錢藻反映,請他代為審理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