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世綸聽完,便訓斥朱有信說:“你自己不小心,失落了銀子,先有過錯。先拉下去。”朱有信被帶下去以後,施世綸對劉永說:“我要你做一件事。”說完,便在劉永的手上寫上“銀子”二字,要他麵向外,跪在月台下,隻許看著手中的“銀子”二字,不許東張西望,等劉永下去後,他派人去把劉永的妻子找了來。

劉永的妻子被帶來以後,看見丈夫遠遠地跪著,十分恐慌。施世綸對她說:“你丈夫欠了官銀不交,罰跪在那裏,你若不信,待本縣問來。”

他派一名差役去問劉永銀子有沒有,劉永隻當問的是手內“銀子”二字,高聲答道:“銀子有。”施世綸對劉妻說:“你丈夫說‘銀子有’。所以應該如數交出。”在施世綸再三逼問下,劉妻隻好交代,今天劉永的確交給她一包銀子,但多少不知。剛才聽劉永喊“銀子有”才敢說出這事。

審到這裏,施世綸便差人回去取那包銀子,一稱,果然是九兩八錢,案件終於水落石出。

《吳子兵法·料敵》雲:心怖可擊。施世綸就使用了攻心之計,先布置下迷局,做出劉永已經招供的假象,然後利用劉永之妻膽小怯懦的弱點,虛實相濟,終於使她說出了實情。

明晟妙斷殺人案

清雍正年間,明晟在獻縣任縣令。

某年六月的一個夜晚,雷雨大作。第二天,城西地保來報,說城外村民陳某被雷劈死,家屬準備入殮。但因死於非命,得請縣太爺前去檢驗。

明晟到現場一看,果見房屋損壞,一男丁血肉模糊,身體焦黑。這時,死者妻子在旁邊大哭,眾人說她昨晚回娘家去了,才免遭此橫禍。

明晟心中起疑,當時卻沒說話。一回到衙門,他就讓兩個捕快檢查城中的火藥店,看最近有沒有人來買大宗的火硝和硫黃。

調查得知,死者同村人丁某,前幾天買過二十餘斤火硝和硫黃。明晟一聽,立即派人把丁某抓來。

丁某被押到大堂,自以為做得巧妙,於是裝出一副受了冤屈的樣子。

明晟問他:“你前幾天是否買過火硝和硫黃。”丁某一聽,矢口否認。

明晟又找來火藥店老板對質。丁某一看賴不下去了,就說買火藥是為了打鳥。

明晟追問:“買火藥打鳥,一天不過用一二兩,如今才十幾天,隻不過用去二三斤,那剩下的現在在哪裏?”

丁某說不出來,明晟下令用刑,丁某才招認了犯罪經過。

原來,丁某與陳某之妻早已勾搭成奸,想殺害陳某。於是丁某買來大量火藥,瞅準一個雷雨天,讓陳某之妻回娘家,然後趁陳某睡熟後,點燃火藥,殺了陳某,偽造雷擊現場。

大家聽後,都佩服明晟斷案如神。

明晟笑了笑說:“我不過是觀察仔細而已。雷擊房屋,破壞力從上往下,不會掀飛屋頂;人遭了雷擊,身上應有閃電紋路。而城西雷擊現場卻不然,房頂、房梁都飛出老遠,土炕被掀翻,死者身上無紋路,這些都不合常理。所以才引起了我的懷疑。”

人生在世,總會遇到許多疑難問題,事實上,隻要懂得從小地方入手,就能發現問題的關鍵,讓問題迎刃而解。

邵大業審理分家案

清朝雍正年間,邵大業出任湖北黃陂知縣。

在縣城北郊,有兩個姓吳的親兄弟,都已年過六旬。本來他們合住在一起,共同奉養老父,倒也相安無事。後來老父去世,兄弟二人因分家產鬧了矛盾,傷了和氣,於是便把官司打到了縣衙。

邵大業仔細翻閱了這宗案件,知道這兩兄弟都是本分的鄉民,雖然因官司鬧得不可開交,但兄弟之情並沒有破裂。

他看完案卷後,就命人取來一個大鏡子,放在兩兄弟麵前,問道:“鏡中的兩人長得像嗎?”兩兄弟回答:“像。”又問:“你們是親兄弟嗎?”兩兄弟回答說:“是。”

問到這裏,邵大業歎了一口氣,用傷感的語氣說:“我很羨慕你們兄弟二人啊!能夠攜手並老,在晚年還能體會到兄弟的手足之情。可我卻在最近失去了弟弟,永遠失去了手足之情。兄弟之情是無價的,如果為了爭家產而傷了手足之情,那將會後悔終生,得到再多家產也無法彌補。”

兩兄弟聽了,慚愧不已,當場表示要用互相禮讓的方式解決問題。

用真心、誠心去打動人,也是能夠圓滿解決問題的。

保成審“皇孫”

乾隆皇帝有一次南巡住在涿州行宮。一位僧人帶著一個小孩子來到行宮大門外,說這個小孩是乾隆早年遺棄的皇孫,前來相認。由於乾隆有個兒子的側妃確有遺棄孩子的事,門官通報時,乾隆不免有些相信。但為了考證這小孩到底是不是真的皇孫,他把這件事交給軍機處的一班大臣去處理。

當一班大臣下令將小孩帶上來時,隻見這小孩眉目清秀,一副富態樣。他的舉止也很大方,對會審殿堂的森嚴場麵並不怎麼害怕,很從容地走過武士林立的中央大道,直奔殿堂的座位而來。他見當中有一個空位子,二話不說就坐了下去。

他的這番舉動讓眾大臣看傻了眼,生怕這孩子是真的皇孫,唯恐得罪了這位皇孫,因此都不知道怎麼處理。

這時,軍機章京保成站了起來,帶著滿腔怒氣,走到小孩麵前打了他一個嘴巴,大聲吼道:“你是哪裏來的野孩子,受誰的指使,假冒皇孫,欺騙皇上,幹這種滅九族的勾當?”

這一巴掌打得太重了,一下把那個小孩從座位上打到了地上。隻見那孩子一手捂著被打痛的臉,一手支撐地麵,眼中流出淚水來。剛才那股趾高氣揚的神氣消失得無影無蹤。保成繼續厲聲追問,終於迫使那個小孩說了實話。

原來,這個小孩本姓劉,前不久遇到一個僧人,教他假扮皇孫。還說事成後便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騙局是奸謀,識破騙局要用智謀。騙局布置得過於真實就會露出馬腳。保成據此斷定這個孩子是個冒牌貨。於是采取突然襲擊的方式,終於“詐”出了實情。

滑稽斷案的知州

清朝直隸易州有一富家子弟,與一位年輕寡婦勾搭,被其小叔子發現後,扭送到官府。

到官府後,富家子弟卻矢口否認有這回事,還說自己時常周濟這一家人。知州雖明知富家子弟在撒謊,但苦於沒有證據,因而不能定案。知州於是將寡婦的小叔子喝退,對富家子弟說:“你是個大善人,是被冤枉的,留下來看我辦案吧。”

接下來的案子是一人告另一人借了六萬錢三年未還,而另一個人說確實借了,但是無力償還。知州一聽,對富家子弟說:“你是個大善人,這人還不起錢,你就代他還了吧。”富家子弟隻好忍痛應允。然後起身離開,被知州攔了下來。

知州又繼續審案,第二樁案子是一位老人告兒子不孝,知州要杖責老人的兒子,但老人的兒子已經畏罪潛逃了。知州於是對富家子弟說:“這老人如此氣憤,要是得了病怎麼辦?你是個大善人,就由你來代替他的兒子受罰吧。”說完,痛打了富家子弟三十大板。

知州還要審案,富家子弟坐不住了,趕忙承認了自己的罪行,表示以後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了。

佯裝糊塗,滑稽斷案,並不足取,但其以毒攻毒,寓懲處於戲謔之中的做法,對於某些惡人來說,仍不失為聰明的警戒之舉。

姚柬之破無頭案

清代道光年間,姚柬之在河南臨漳縣當知縣的時候,當地發生了一起凶殺案。

被害者是一位姚姓婦女,丈夫姓常,外出未歸。死者衣服被撕破,顯然是一起強奸凶殺案。但是,凶手非常狡猾,縣衙公差經過反複勘察,都找不到什麼有價值的線索。

姚柬之也不灰心,詳細了解了案發當天周圍鄰居的情況。突然,他發現案發之日正是縣試複試的前夜,縣試第一名楊某在複試那天請了病假,而楊某正是被害者的鄰居。

姚柬之覺得可疑,就派人宣楊某來問。楊某的回答倒沒有破綻,但神色慌張,問完這件事後,姚柬之就和他談一些別的話題,一直拖到天黑,才放楊某回家。

從縣衙到楊家要經過一座城隍廟,加之又是天黑,心懷鬼胎的楊某十分害怕。他走近廟門,看見裏邊透出一點光線。突然,從廟門裏跳出一個人,披頭散發,滿臉血汙,極像死去的姚姓婦女。

楊某被嚇得跪在地上,講了一大堆悔罪認錯的話,把整個命案的底細供得清清楚楚。正在這時,城隍廟周圍亮起無數火把,一批衙役過來將他團團包圍。楊某至此才如夢方醒,眼前的一切,都是姚柬之設的局啊。

幹了壞事的人往往處於一種心虛膽怯、疑神疑鬼的精神狀態,隻要好好利用這種心態,將做壞事者置於一種特殊的環境中,用特殊的手段進行攻心戰,就會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將死案變成活案。

丁寶楨巧破雞案

清朝同治末年,濟南近郊的一位農夫進城賣雞,前後擔了兩個雞籠,走到張記老字號燒雞店時,被一夥計叫住,說要買他的雞。農夫於是將雞擔入店內談生意。

那夥計欺負農夫是鄉下人,故意把價錢壓得很低。農夫一聽,便不想做這筆生意,擔起雞籠就走。

沒走多遠,農夫就又回到店內,喊夥計出來說他的雞少了一隻。夥計不認,說他們這是名牌老店,不會偷他的雞。於是二人吵了起來。

這時,恰巧山東巡撫丁寶楨路過此地,聽到爭吵,就停了下來。丁寶楨把爭吵的兩人叫來詢問。農夫和夥計各執一詞,講述了一遍。

丁寶楨問農夫:“你擔了多少隻雞?”農夫說:“裝籠子時是36隻,現在隻有35隻,我進城後這是第一樁買賣。”

丁寶楨又問夥計:“你店中養了多少隻雞?”夥計說:“前天進了120隻,昨天殺了40隻,今天殺了49隻,還剩31隻。”

丁寶楨命人清點他們各自的雞的數目,證實二人說的都屬實。丁寶楨笑了一笑,說:“看來這案子得問雞自己了。”

於是傳令帶上農夫、夥計和他們各自的雞,到巡撫衙門去。丁寶楨升堂後,問夥計:“你們店裏的雞喂什麼?”夥計說:“喂高粱。”

丁寶楨又問農夫:“你的雞喂什麼?”農夫說:“我們養雞從來不喂,讓它們自己去山坡上找吃的。”

問明之後,丁寶楨傳來宰雞匠,把雙方的雞全殺了,扒開雞的嗉囊看看裏麵殘留的食物。

隻見農夫的雞腸中都是草、菜,而店中的雞腸中大都是高粱,隻有一隻是草和菜。

丁寶楨一看,一拍驚堂木,喝問店夥計還有什麼話說。那夥計隻好供認偷了農夫一隻雞。

丁寶楨命令手下打夥計三十大板,罰他賠農夫全部雞錢,並逐出濟南府,永不準其進濟南賣燒雞。

凡事都有因果和來龍去脈,在麵對問題時,不妨學學丁寶楨從邏輯上去求證,很多事就不用吵來吵去了。

糊塗知縣斷糾紛

清代同治年間,浙江鄞縣一位姓徐的知縣外出,路上遇見一群人在爭吵。

經查問,原來是一個鄉農進城時踩死了一個米店店主的一隻小雞,米店店主聲稱自己的雞雖小,但卻是優良品種,隻需飼養數月,即可重達九斤,一斤雞價值一百錢,所以要九百錢。但鄉農說賠不了那麼多。

知縣聽後,對鄉農大聲喝道:“你踩死他人的雞,理當賠償,賠償的數目並不多。”農民忙說自己的錢不夠。知縣又說:“錢不夠可把上衣賣掉,剩下的本官給你補齊。”農民隻好照辦。旁觀的人都暗罵知縣糊塗。

店主得了錢大喜,就想離開。這時,知縣又喝道:“諺語雲‘鬥米雞斤’,雞長一斤,應該需米一鬥,現店主小雞已死,無需飼養,死雞既已得償,店主所省九鬥之米,也應該給這位鄉人,這樣才算公平。”

九鬥米的價格是遠遠高於店主所索的九百錢的。眾人這才如夢初醒,稱讚徐知縣神算。店主無奈,隻好把九鬥米的錢補給了鄉農。

遇上蠻不講理的人時,不妨順著他的歪理說,到歪理發揮到極點時,話鋒一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其敗於自己的歪理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