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文子善察機謀
春秋時期,衛國國土麵積很小,衛國的國君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有一天,衛國國君正和眾臣商議國事,突然有人報告說晉國派使者來見。眾臣麵麵相覷,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眾臣都知道,晉國仗著國力強盛,經常侵略其他小國。這次晉國派人前來,恐怕不會有好事。
這時,一個叫南文子的大臣卻笑出聲來。衛君見此,忙問:“大家都很焦急,你為什麼還能發笑呢?”
南文子答道:“大王應該問晉國這次派了多少人來,而不是與眾臣們一起不知所措。”
衛君一聽,便詢問晉國派了多少人來。報訊人回答:“隻有兩個使者,沒有軍隊。”
南文子叫道:“快請他們。”
晉國的使者進殿以後,對衛君說:“我們大王派我二人來給您送來四匹駿馬,一件白璧,希望您能收下。”
衛君一聽並不是來示威的,也就放下心來,兩位使者獻上禮物後,就離開了。
衛君當晚設宴與群臣共樂,眾大臣都笑逐顏開。隻有南文子一言不發,還唉聲歎氣。衛君一見,很生氣,問他:“晉國這樣的大國,還能這樣以禮待人,大家都很高興,你為什麼還要唉聲歎氣呢?”
南文子站起來,對衛君說道:“大王你有功於晉國嗎?”衛君搖了搖頭。
“那大王曾同晉國有過禮尚往來嗎?”衛君回答說沒有。
南文子笑道:“難道大王沒聽過這樣一句話:沒有功勞的賞賜,沒有原因的財禮,必有一定的原因嗎?”
衛君心裏一驚,迷惑地問道:“難道晉國送我禮物,有什麼不妥嗎?”
南文子說道:“是的。四匹駿馬,一件白璧本是小國送給大國的禮物,現在情形卻反了過來,由大國送給小國了,這其中一定有什麼問題啊!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這件事。”
衛君恍然大悟,說道:“這其中肯定有詐,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南文子說道:“我們已經收了他們的禮物,即使退還禮物,晉國的陰謀也不會改變。現在最重要的是在邊境設下重兵,以防偷襲,這樣就可以防止不測的發生。”
衛君立即派人叫邊境加強防衛。果然,晉國不久就起兵襲擊衛國,到了邊境遭到重創,無奈又返了回去。
在一些平常的小事中往往能看出一些不平常的端倪。南文子從大國小國之間禮尚往來的規矩禮節識破了晉國的計謀,及時地救衛國於危機之中。
漢昭帝慧眼識騙局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繼位,當時他隻有八歲,根據武帝遺詔,由大司馬霍光輔佐幼主,幫忙料理國事。由於國家事務都由霍光決定,而且霍光為人耿直,做事不講情麵,漸漸地得罪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
上官桀等人想除去霍光,爭得更多的權力。當時燕王劉旦因為自己沒有做成皇帝,一心想廢掉昭帝,但又畏懼霍光,於是他便和上官桀勾結起來,令人以自己的名義給昭帝上書,說霍光在出離都城時,那些見習的羽林軍官兵們在路上用對待天子的禮儀來迎送他,他還擅自調動幕府校尉,專權放縱,懷疑他有圖謀不軌之心。在霍光休假時,趁機上奏給昭帝。漢昭帝看完信後卻毫無行動。
第二天早朝,霍光得知了此事,便站在偏殿中等候發落。昭帝見霍光沒有來,便問:“大將軍在哪裏?”
“因燕王告他,不敢上朝。”上官桀乘機說道。
漢昭帝就下令霍光上朝。無奈之下,霍光隻得上朝,剛入朝廷,他就卸下帽子頓首謝罪。
“請大將軍把帽子戴上,我已知此信有假,大將軍是被冤枉的。”昭帝說。
霍光非常吃驚,忙問:“陛下怎麼知道的?”
昭帝說:“將軍演習羽林軍,這是大將軍的職責所在。調選校尉這事不到十天,處在遠方的燕王如何能知?況且,如果大將軍想要發動政變的話,也用不著調動校尉啊。”
上官桀一夥和文武百官聽了都大吃一驚。
漢昭帝精辟的分析使朝中大臣大為讚歎,那個上書的人聞訊逃跑了。
騙局終究是騙局,善於思考的人能夠找出其中的破綻,破綻一出,騙局也就被揭開了。
爭兒測母心
西漢宣帝時,潁川郡有一家富戶,兄弟倆住在一起,他們的妻子都懷了身孕。但嫂子傷了胎流產了,弟媳則生了個男孩。嫂嫂很嫉妒,就把男孩偷偷抱走了。為此兄弟間打了三年官司,州郡一直無法斷案。
這一年剛好黃霸轉任潁川太守,那個孩子被搶走的弟妹又來告狀。
第二天升堂,傳來弟妹、嫂子和她們的下人,讓一個當差的抱著小孩,離兩個女人各十步遠。
這時黃霸說:“你們這件官司打了三年,也沒打出個定案。今天就這麼辦,我發口令,你們一起跑過去奪,誰奪到孩子,孩子就歸誰。”
隻聽黃霸一聲令下,兩人都急忙撲了過去。嫂嫂急於奪走孩子,弄得孩子大哭大叫,弟媳怕傷著親骨肉,隻得鬆手,讓對方抱去,但心裏非常悲傷。
嫂子搶到了孩子,抱著就要走。隻聽黃霸大喝一聲:“且慢!這孩子是你弟妹生的。你奪孩子時沒有一點顧忌,天下哪有母親如此對待親生骨肉的?”
經過責問,兄嫂隻好認錯了。
事實上,世間許多真相就藏在人性背後,隻要我們能用心去細想,就不難看出一些被隱藏起來的事實。
諸葛亮明眼識刺客
三國時期,曹操曾經派刺客去見劉備,準備行刺。刺客見到劉備之後,與劉備討論攻打魏國的戰爭局勢,極合劉備的意思,劉備非常高興。
不一會兒,諸葛亮進來,刺客一見大驚失色,突然不知所措,趕忙起來上廁所。
劉備向諸葛亮引薦那人說:“先生來得正好,方才得到一位奇士,可以幫你的忙。”
諸葛亮慢慢歎道:“我剛一進來,就看到來客的臉色變了,神情有些驚懼,視線低而時時露出忤逆之意,奸邪之形完全泄露出來,我覺得他一定是個刺客。”
於是很快下令派人追出去,刺客卻已經跳牆離去了。
慎思辨才,才能避禍求福。
龐統察虛巧斷案
三國時期,龐統(179~214年)曾經擔任過縣令。一天,當地一大戶人家的弟兄倆,因為家事打起架來,兩人越想越生氣,都認為錯在對方,就跑到縣府告狀。在公堂上,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龐統聽了有點不耐煩,大聲斥責道:“你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隻顧在這裏擾亂公堂。本官要親自察訪,現在你們都回去,聽候處理。”
老二氣呼呼地走了。入夜,老大讓家人送來20兩白銀,龐統二話不說,立即收下。第二天升堂,龐統把驚堂木一拍,喝道:“來人,把老大押下去重打30大板!”
站在身旁的師爺問:“大人,怎麼不審就斷?”龐統說:“有理膽壯,無理心虛。老大送禮說明他自己心虛,責任肯定在他。”邊說邊拿出20兩白銀。老大一看再也不敢隱瞞了,隻好如實承認。眾人對龐統智斷此案都十分欽佩。
在難以分清是非時,要注意觀察細節,做錯事情的人終究會沉不住氣,自己露出馬腳。
張舉借豬斷案
三國時,吳國人張舉在句章(今浙江餘姚東南)當縣令,遇到了一件人命案。死者之弟向官府報稱自己的嫂子殺了哥哥,又放火燒房,毀屍滅跡,然後詐稱丈夫死於火災。
由於證據不全,一時間難以給案件下結論。張舉經過思索決定做一個實驗。他命人找來兩頭豬,一隻殺死,一隻活著,然後分別給它們做上記號,再把它們一起放進柴堆裏燒。火滅後,取出兩頭焦豬檢驗,結果發現活活燒死的,嘴中有灰;而死豬口中無灰。接著,他查驗了被殺死者的口腔,那死人口裏果然沒有灰。
這一下張舉心中已有了結論,立即提審那婦人,大聲道:“你丈夫不是被火燒死的,凡被活活燒死的人,煙熏火烤,嗆得喘不過氣,大口呼吸,口中必然有灰。而現在你丈夫口中卻一點灰塵都沒有,可想而知他根本就是死後才被火燒的,你快快從實招來。”那死者的妻子一見鐵證如山,不得不認罪。
在遇到棘手的難題時,不要總是把注意力局限在一處,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也許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孫亮測鼠屎辨奸
三國吳主孫亮喜歡用梅果蘸蜜吃,一次他出遊西苑,吩咐太監去庫房裏取來蜂蜜漬梅。孫亮津津有味地吃著,忽然在蜜中發現了一顆老鼠屎。大家都嚇得麵麵相覷。太監連忙跪下奏道:“這一定是庫吏瀆職所致,請陛下治罪。”
庫吏被召到堂上。孫亮問他:“剛才太監是從你手上取的蜜嗎?”
庫吏戰戰兢兢地回答:“蜜是臣下交給他的,但給他時並沒有鼠屎。”
“胡說!”太監指著庫吏鼻子,“鼠屎早就在蜜裏了,這是你欺君罔上!”
太監一口咬定是庫吏幹的,庫吏死不承認,說是太監放的。兩人在堂上爭執不下。
侍中官刁玄出列奏道:“太監和庫吏言語不同,難以抉擇,不如押進監獄,一同治罪。”
孫亮環視眾人,說:“這個容易知道。”馬上吩咐衛兵當眾剖開鼠屎。
大家定睛看去,隻見鼠屎外麵沾著蜜汁,裏麵卻是幹燥的。
孫亮哈哈笑著說,“要是先在蜜中,裏外都應浸濕,而今外濕裏燥,顯見是剛才放進去的。這一定是太監幹的事!你與庫吏有仇,故意嫁禍給庫吏,欲借朕之手替你除去庫吏。可是你卻故意侮辱朕,今日若不殺你,世人都以為朕好欺負,左右武士將他拉出去斬首,以示他欺君之罪。”
太監嚇得渾身哆嗦,連忙撲通一聲跪下,磕頭求饒,左右的人一聽都佩服吳主的聰明才智。
隻要深入調查研究,對各種現象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就能見微知著,察暗圖明,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搞清楚的。
苻融機智辨盜
苻融字博休,是兩晉十六國時期前秦主苻堅的三弟。他鎮守冀州時,審理過這麼一個案子。
州內有位老婦人在路上遇到強盜搶劫,她高聲叫著抓強盜,一個過路人看見後,就幫忙前去追趕。等抓到強盜後,強盜卻反誣追趕者是強盜。由於天色已晚,老婦人和在場的過路人都不知道兩人的模樣,隻好將兩人一齊扭送官府。
苻融看了兩人後,笑著說:“這很容易知道。可以兩人一起賽跑,先出鳳陽門的人就不是盜賊。”
等到他們回官府後,苻融很嚴肅地對後到的人說:“你是真的強盜,為什麼要誣告好人!”
人做了壞事,總是心中有鬼的,隻要針對這一點用計,就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誰正誰邪。
陸雲妙計捕元凶
晉代文人陸機擅作文章,而弟弟陸雲精於論斷,當時,他們共有東吳“二陸”的美稱。
一次陸雲與當時享譽朝野的名士荀隱相會,正好老謀深算、韜略非凡的張華也在場。張華首先開口:“今日是天下名士相會,請不要作平常之談。”陸雲隨即拱手作揖自我介紹道:“雲間陸士龍。”荀隱也還禮答道:“日下荀鳴鶴。”陸雲接著說:“既然撥開青雲已見白雉,何不張弓搭箭?”荀隱回敬道:“說是雲龍騤騤,實際是山鹿野麋,獸小弩強,所以遲遲未發。”張華聽了拍手大笑,稱讚:“妙!妙!”
陸雲不僅反應機敏,善於論辯,而且觀察、判斷、推理能力也十分出眾。在他為“太子舍人”時,曾出任浚儀縣令。浚儀縣由於處於“都會之要”,風俗侈靡,奸猾之人橫行,非常難以治理。陸雲到任之後,首先整頓吏治。由於他機敏能幹,又辦事嚴厲,所以屬下對他很是敬畏、佩服。一次,忽報有人被殺,陸雲親臨現場,仔細觀察,確認死去的成年男子是在家中被人謀殺致死的。他詢問了被害者妻子幾個問題,說了句“他可能是自殺”的話,便帶人離去了。
一周過後,陸雲派人嚴密監視死者妻子的活動,並命令道:“如果她離家外出,要隨後監視,估計不出十裏,會有一個男人與她相會,到那時即可一並抓來。”三天之後,派出去的人果然帶回了一男一女,而那女的正是死者的妻子。陸雲當堂審問,那男子承認兩人勾搭成奸,是他們共同謀殺的死者。那女子也講,丈夫死後縣老爺說“可能是自殺”,而且幾天來沒一點風聲,她以為沒事了,便想與同謀見麵。但出於謹慎,與他相約在城外十裏處相見。至此,一件無頭案隻用了十天時間便水落石出了。
事後有人問陸雲怎麼會有如此大的把握,陸雲回答:“我當時仔細觀察了死者的傷處,肯定是謀殺,而且是發生在家中。因此就問了他妻子幾個問題,諸如她丈夫是否有仇人,幾天來是否有異常,平時有沒有不軌行為,家中是否借出巨款以及家中有何貴重物品丟失之類的問題。他妻子回答時神色慌張,支支吾吾,語無倫次,她那過分的悲傷似乎是有意讓人感到她哀痛之深。除此之外,她似乎還在關注我們的言行,這又與她極度的悲傷心理不符,所以我首先懷疑了她,便在離開前給她留下一句‘可能是自殺’的話,為我們後來的結案打下了基礎。”
聽者心悅誠服。
對事物的準確判斷需要你有洞悉事物,見微知著的能力。
柳慶巧斷盜金賊
柳慶,字更興,北魏孝文帝時任雍州別駕的官職。當時有一個商人帶著二十斤黃金到京城,由於黃金攜帶不便,就寄放在熟人家裏,每次外出,總是自己帶著鑰匙。
但是過了不久,箱子雖然還是鎖著,黃金卻不翼而飛了。商人非常生氣,於是告到官府,說是寄放處的主人所偷。經過官府嚴加拷訊,主人因受不了拷打逼供,隻好承認是他偷的。
但柳慶卻心中存疑,就問那商人說:“你的鑰匙平時都放在哪裏?”商人說:“都自己帶著。”
柳慶問:“常與人同睡嗎?”
商人說:“沒有。”
柳慶問:“曾經跟別人一起喝過酒嗎?”
商人說:“有。白天曾與一名和尚喝了兩頓,喝得酩酊大醉,就趴在桌子上睡了。”
柳慶沉思了一下,說:“和尚才是真正的竊賊,你們冤枉那家主人了。”
而這名和尚卻早已帶著黃金逃走了,過了很久,才把遺失的黃金追回來。
遇到問題沒有經過仔細調查,就不能妄下定論。
李惠杖責羊皮
李惠,北魏中山人,他在擔任雍州刺史時,處理過這麼一件案子。
一天中午,一個鹽商和一個樵夫來到雍州府,兩人都說要李惠給他們做主。
李惠便問:“你們兩人有什麼矛盾?”
鹽商連忙說:“小人是外地的鹽商,這次來雍州做生意,在集市上買了一塊羊皮帶回家。走在半路上,小人覺得累了,便坐在路邊休息。這時,這位樵夫路過,他放下柴擔,也坐在我身邊。於是我們兩個就聊了起來,聊著聊著,我發現他直接坐在地上,於是將買來的羊皮遞給他,讓他坐在上麵。誰知我要走時,他卻一口咬定說那羊皮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