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帝撥跋燾親率大軍直撲夏國。到君子津,天寒冰結,他自率二萬輕騎渡河直襲統萬,夏主赫連昌出城迎戰即敗,退入城內。魏軍在周圍殺掠一番,獲牛馬十餘萬,揚長而去。同年夏天,拓跋珪又自率輕騎三萬倍道先行,再撲統萬。
到了城下,魏人知道攻城最難,就把老弱殘兵繞城示弱,把精兵埋伏於深穀之間。夏兵中計,鼓噪出城追擊。正好當時有風雨從統萬城方向順風朝魏軍而來,拓跋燾的親信太監趙倪勸道:“現在天不助人,風雨方向正和我軍相逆,衝殺看不清,將士又饑渴,不如陛下您率兵躲躲,來日再戰。”崔浩一旁叱道:“我軍千裏製勝,正是掩襲不意,怎能改變主意!”拓跋燾大聲喊:“好!”揮兵迎前。混戰中,拓跋燾身中流箭,馬受傷倒地,自己差點為夏兵俘虜。換馬再戰,魏帝親手刺殺騎兵十餘人,又殺夏國大將一名。
緊接著,魏軍乘勝追夏主到城北,赫連昌來不及入城,奔逃上邽。拓跋燾隻率少數幾個直追入城,夏兵發覺,緊閉四門。拓跋燾等幾人慌忙用婦人裙子係在槊上往下吊人,才勉強逃出。夏國無主,又值天色已黑,堅城厚牆再也無用,一會兒功夫就被魏軍乘亂攻破,魏人盡俘夏國王公後妃,獲馬三十萬匹,牛羊數千萬頭,珍寶無數。天亮後魏主進城,看著窮極文采、雕梁畫棟的壯大台榭,再摸摸堅硬得可以磨礪刀斧的統萬城牆,拓跋燾歎道:“蕞爾小國,使用民力至此地步,怎麼能不亡國!”宋朝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一》記載:“延州豐林縣城,赫連勃勃所築,至今謂之赫連城,緊密如石,斫之皆火出。其城不甚厚,但馬麵極長且密,予使人步之,馬麵皆長四丈,相去六七丈。以其馬麵密則城不需太厚,人力亦難功也。予曾親見攻城,若馬麵長,則可反射城下功者,兼密則矢石相及,敵人至城下,則四麵矢石臨之。須使敵人不能到城下,乃為良法……赫連之城,深為可法也。”由此可見,豐林城還不是什麼赫連勃勃的重要城池,也有“斫之皆火出”的特征,數百年後仍然如此堅牢,可以聯想統萬城的盛景。
431年,滅亡夏國後,拓跋燾又遠擊柔然。接著,在南朝宋國已占領黃河南岸的情況下,冒險西進,準備攻擊盤踞在青海、甘肅一帶的割據政權西涼。國主乞伏暮末聽見拓跋燾出兵的消息就宣布投降,燒掉都城,自己帶著國人往魏國指定的平涼方向走。夏國赫連昌的弟弟赫連定此時逃奔在外,率眾襲殺乞伏暮末,沒幾天,他自己和十幾萬部屬又被青海的土穀渾(鮮卑族)部落在黃河邊打敗,人被送到魏都平城,和哥哥一起被處斬。這個號稱要一統天下萬城、皇族赫赫、上與天連的國家,從赫連勃勃開始,滿打滿算才二十四年。更為可悲可笑的是,赫連定還順手幫魏國滅了西秦。
拓跋燾tāo(408~452.3.11),字佛狸,鮮卑族。 北魏世祖,太武皇帝。他親自率領北魏鐵騎:滅亡了夏國,北燕,北涼等諸多政權,統一北方;向北,馬踏漠北,橫掃了占據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國;向南,屢次挫敗南朝,並占據了劉宋的河南之地。南北朝時期傑出的騎兵統帥。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鐵騎崢嶸的一生
魏國人的評價:“世祖聰明雄斷,威豪傑立,藉二世之資,奮征伐之氣,遂戎軒四出,周旋險夷。掃統萬,平秦隴,翦遼海,蕩河源,南夷荷擔,北蠕削跡,廓定四表,混一戎華,其為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業,光邁百王,豈非神睿經綸,事當命世?”
宋國人的評價:“佛狸篡偽,彌煽雄威,英圖武略,事駕前古,雖冒頓之鷙勇,檀石之驍強,亦不能及也。西吞河右,東舉龍碣,總括戎荒,地兼萬裏,連騎百萬。”
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452年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長子,享年44歲。
軍事家,優秀的騎兵統帥。字佛狸,鮮卑族拓跋部人。 北魏泰常八年(423)十一月即皇帝位。他重用漢世家大族崔浩等為謀臣,把握作戰時機。他非常善於使用騎兵,並且開創了騎兵閃擊戰的雛形。他從即位之初,便整治吏治,勵精圖治,先後攻滅北燕、北涼,討山胡,降鄯善,逐吐穀渾,取南朝劉宋的虎牢等地,統一了中國北方。 兵伐漠北高原,大破柔然,後者成為威震歐洲的阿爾瓦人。在曆次戰爭中,常親自率軍出征,決策果斷,部署周密,講究戰法,指揮靈活。或分道並進,輕騎奔襲,或誘敵出城,設伏圍殲,因而多獲勝利。始光四年(427),魏軍攻夏都統萬城時,拓跋燾將主力埋伏在山穀中,以少量騎兵直抵城下,故意示弱,誘固守之夏軍脫離堅城,當夏軍出城追逐時,又采納崔浩分兵潛出襲其後之計,果獲全勝。他率領北魏軍隊討伐大漠部落——柔然。尤其是在429年,他對柔然作戰中取得了最輝煌的一次戰果。從此,北魏在繼漢武帝破匈奴之後,中原王朝對草原部落作戰又一次取得了重大的軍事勝利他常從卒伍中選拔將才,用其所長。治軍嚴格,賞不遺賤,罰不避貴。他在生活中,樸素節儉,威武豪邁,剛毅自律,直爽坦率,喜歡聽取古弼,高允等忠臣們直言不諱的進諫,但是在晚年卻刑罰過於殘酷,誅戮過多。在位29年,正平二年三月被宦官宗愛暗殺。
427年,他率軍攻赫連夏,發生了非常著名的北魏攻夏統萬城之戰,這是一場空前的“騎兵攻城”的戰例,備受後世的軍事家們所推崇。
太武帝生活也十分清儉,討厭奢華。在進入統萬城之後,拓跋燾見夏國皇宮富麗堂皇,大發雷霆:“豎子之國,竟敢如此濫用民力!怎能不滅亡!”後來,群臣進諫,希望太武帝能夠重修統萬城,並裝飾北魏宮殿。拓跋燾不以為然,說:“古人說得好:‘在德不在險。’赫連勃勃造了那麼堅固無比的統萬城,最後不還是被朕攻滅,國破家亡。如今天下還沒有平定,朕更需要人力上戰場去打仗,而不是發動老百姓去建造房屋城牆。”而作為國本的軍事上的開銷,拓跋燾則絕不吝惜。
至此,拓跋燾已經打敗了當時中原之地的最大勁敵。之後,他又討滅山胡,降伏鄯善,向西遠逐吐穀渾。公元431年,夏國滅亡。公元436年,北燕滅亡。
公元439年,拓跋燾進軍北涼都城姑藏,北涼滅亡。從而結束了從八王之亂起,將近一百五十年的北方混戰的局麵,統一了中國北方,至此,使中原老百姓的生活得以安定下來。
在向東西擴張的同時,北魏也受到北方柔然的威脅。拓跋燾十二歲便遠赴河套保衛長城抗擊柔然的入侵,把邊塞軍務整頓的有聲有色。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八月,太武帝拓跋燾(公元408—452年)即位不久,柔然牟汗紇升蓋可汗大檀率6萬騎兵進犯雲中,拓跋燾率軍赴擊,被柔然軍團包圍50餘圈。左右大懼,但見拓跋燾聲色剛毅威嚴,不為所動,軍心這才穩定下來。 北魏射殺柔然大將,柔然乃退。
公元425年,因為戰事剛剛過去不久,雙方都在休整部隊,拓跋燾於是放棄了全麵的休整,突襲柔然,大破柔然軍隊主力。從此,拉開了北魏對柔然的戰略大反攻的序幕。
從光始元年(424年),至太平真君十午(449年)25年間,多次車駕親征,深入漠北,終於使柔然“怖成北竄,不敢複南”,“邊疆息警矣”。
拓跋燾13次率軍進攻柔然。尤其是429年,拓跋燾分兵兩路,取道黑山和大娥山,大舉攻打柔然。東路由拓跋燾親自率領輕騎軍長途奔襲,出奇製勝,很快就抵達栗水。柔然的軍民個個嚇得大驚失色,拓跋燾領軍縱深穿插,俘虜敵軍甚眾。自此,柔然勢力削弱,為穩定北方創造了有利條件。柔然可汗遠遁,北方邊塞得以安靜。
他深入漠北,終於使柔然“怖成北竄,不敢複南”,“邊疆息警矣”。
於是拓跋燾又擊潰高句麗、柔然附屬部落,擴地千餘裏。
在北魏諸多帝王中,惟有拓跋燾對柔然取得了軍事上的巨大勝利.柔然也從此一蹶不振了.柔然由於在北魏太武帝時期損失頗重,便走向衰落了.北魏分裂之時,柔然又小牛了一把,不過由於它早已實力不濟,很快便分崩離析了.
430年,南朝的劉宋皇帝劉義隆北伐,北魏將士王慧龍、韓延之、司馬休之等人率軍頑強抵抗,擊退了劉宋。
450年,宋文帝急於求功,聽不進老臣宿將的意見,輕啟兵端。在進軍初其的時候很順利。但是到了十月,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燾大舉南下反攻:
10月末:“冬十月癸亥,車駕(拓跋燾)止枋頭。(拓跋燾)詔殿中尚書長孫真率騎五千自石濟渡,備玄謨遁走。乙醜,車駕濟河。玄謨大懼,棄軍而走。眾各潰散,追躡斬首萬餘級。器械山積。帝遂至東平。蕭斌之棄濟州,退保曆城。(拓跋燾)乃命諸將分道並進:使征西大將軍、永昌王仁(拓跋仁)自洛陽出壽春,尚書長孫真趨馬頭,楚王建(拓跋建)趨鍾離,高涼王那(拓跋那)自青州趨下邳。”
11月:“劉義隆魯郡太守崔邪利率屬城降。使使者以太牢祀孔子。壬子,次於彭城,遂趨盱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