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瑪雅帶領軍隊進攻大元首都大都,他們卻不知道城裏已經給他們設下了一個大陷阱。按照東道巡察使、大都府府尹張靜的命令,要把山賊全部放入以後,再關上城門,這就他們就一個都跑不了了。哈瑪雅帶著九萬軍士,及部將八百多人進攻大元。
就在東道巡察使、大都府府尹張靜及其白玉堂等人的大力配合下,就將山賊一舉殲滅的時候,皇宮裏丞相卻在皇上麵前喋喋不休的對皇帝講大道理。“皇上,自我超太祖以來,才沒有輕易地重用過漢人為將,即使有那也是由我們大蒙古的將軍帶領著,從沒有讓漢人獨立帶兵打仗的先例。東道巡察使、大都府府尹張靜權力甚大,再加上這次除賊有功,日後要是反將起來誰能治得了他呢?請皇上三思啊!權力給了漢人,就等於是養虎為患、後患無窮埃”
皇上一聽丞相說的也有道理,自從太祖成吉思汗起兵起來,從來就沒有中用過漢將為帥。即使有那也是由大蒙古的將軍為主帥的。今日自己給了東道巡察使、大都府府尹張靜這樣大的權力,他本是漢人,對舊朝或者是南宋朝廷在心裏都有一種孩子和母親的親密關係。如果,東道巡察使、大都府府尹張靜陣前反戈一擊或者是在剿滅山賊以後,再舉兵來犯皇宮,逼迫自己下令從南方撤軍,那麼攻宋打擊將會功虧一簣,大蒙古將軍們在前線浴血奮戰,自己不能讓他們的戰國就這樣毀了。想到這裏,皇帝猛地站起來,要下令剝奪張靜的官職。
但是,皇帝有猶豫了。“愛卿啊,不是朕不相信張靜也不是覺得丞相說的沒有道理,隻是如今朕手下已經無將可派、可用了。朕想效仿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做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哦,愛卿啊,你知道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這個人嗎?”丞相急忙跪下道:“臣是馬上追隨皇上,不知道什麼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皇帝道:“好,既然愛卿不知道朕就講給你聽聽吧!”
丞相跪伏餘地恭聽。皇帝道:“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開,北魏開國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鮮卑族人。
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獻明帝拓跋寔的兒子,太武帝拓跋燾的爺爺。376年,秦滅代國,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10年後即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前秦滅亡、北方混亂的機會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國號“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自己最後在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
拓跋珪諡號為道武皇帝,廟號太祖。
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公元386年),鮮卑什翼犍之孫拓跋珪東山再起,在牛川大會諸部,複即代王位,建元登國,國號代。二月,遷都盛樂,四月,改稱魏王,國號魏。是為北魏建國之始。同年,氐族人呂光統部占據涼州,建都姑臧,建立後涼政權,置西海郡,領居延縣。後涼轄地幾乎囊括今阿拉善盟全部地區。
△登國初年,拓跋珪在其統治地區的腹地推行“離散諸部”、“分土定居”政策。
北魏道武帝登國三年(公元388年),拓跋珪進攻庫莫奚,獲雜畜10餘萬。
北魏道武帝登國七年(公元392年),拓跋珪破鐵弗匈奴劉衛辰部,得馬30餘萬匹、牛羊400餘萬頭(隻),黃河以南各部都歸附於北魏王朝。
北魏道武帝登國十年(公元39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拓跋。大破後燕於參合陂(今涼城縣岱海地區),後燕數萬大軍覆沒,北魏軍獲資財無數。
北魏道武帝天興元年(公元398年),魏王拓跋遷都平城,改元天興。翌年(公元399年),即皇帝位。
北魏道武帝天興三年(公元400年),隴西大姓漢人李暠據敦煌,自稱涼公,建立西涼政權。 北魏道武帝天賜二年(公元404年),西涼遷都酒泉,置西海郡,領居延縣。
北魏道武帝天興五年(公元402年),柔然族在公元4世紀末開始強盛,首領社侖在征服了漠北各部之後,於是年建立了遊牧的軍事政權。社侖自稱丘豆伐可汗,庭帳設在弱落水(今土拉河)畔,今內蒙古陰山以北地區都在柔然的控製之下。
北魏道武帝天興六年(公元403年),後秦政權滅後涼,控製了後涼所轄今阿拉善盟大部地區。
北魏道武帝天賜四年(公元407年),鐵弗匈奴劉衛辰之子赫連勃勃自認為乃匈奴夏後氏之苗裔,稱大夏天王,建立夏國。 北魏明元帝永興五年(公元413年),勃勃築都城統萬,轄地曾北達今巴彥淖爾盟烏加河以北地區,置幽州於大城,占有今鄂爾多斯高原及河套周圍的廣大地區。
拓跋珪是北魏著名的統治者。在他在位期間,對外遏製了柔然等族的襲擾,穩固了北魏的邊疆;對內遷都“平城”,稱帝建國,仿中原封建製度營建宮室,製定各類典章製度、禮儀等。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把文化水平作為選拔官吏的重要條件之一。對拓跋鮮卑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部族製度進行改革,“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使各個民族都成為北魏的編民,加強了中央集權,使拓跋鮮卑在新的環境、新的條件下很快地適應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經濟方麵,在繼續注重發展畜牧業的同時,“務農息民”、“勸課農桑”、“計口授田”,在黃河以北、五原、雲中、代郡等地大興農業,開立屯田,而且親自參加農業勞動,穩固了北魏的經濟基礎,加速了拓跋鮮卑封建化的進程。其更為重要的意義則在於使拓跋鮮卑成為第一個統一北方地區並建立政權的北方遊牧民族。
北魏明元帝
中文名稱:拓跋嗣
又名:北魏明元帝
在位:409年十月-423年,在位15年
帝享年:32歲
帝後妃:昭哀皇後姚氏,杜密皇後,大慕容夫人,慕容夫人,尹夫人
所屬年代:南北朝時代
民族:鮮卑族
皇陵地:雲中金陵
帝號廟號:太宗明元皇帝
生平簡介
他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兒子,其生母劉貴人在拓跋嗣被立為太子之前,即按北魏後宮舊例,被道武帝賜死,拓跋嗣知道後悲傷不已,因而被道武帝怒斥出宮。409年10月,道武帝拓跋珪為其子拓跋紹所殺,拓跋嗣在宮中衛士的擁戴下殺了拓跋紹,於同年即位,改年號“永興”。太宗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進攻宋國得勝回來,此役稱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戰爭,北魏獲得勝利,攻占虎牢關,辟地三百裏,並進逼劉宋領土。因攻戰勞頓成疾而終,享年32歲。太宗拓拔嗣雖英年早逝,但上承開國君主拓跋珪武功建國,後有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大破柔然,媲美五胡十六國初期前秦符堅統一北方和漢武帝大破匈奴的功勳。因此拓拔嗣在北魏開國曆史中具有承先啟後的樞紐地位。
北魏太武帝拓拔燾
北魏太武帝拓拔燾(408—452),北魏的第三代皇帝,道武帝拓拔珪之孫,明元帝拓拔嗣之子。拓跋燾出生時,“體貌瑰異”,當時的道武帝拓跋珪見到這個大胖孫子,“奇而悅之”,歎道:成吾業者,必此子也!拓跋燾即位比較順利。在漢臣崔浩建議下,他十二歲就被立為太子。同年就統兵遠赴大漠抗擊柔然的入侵。423年,明元帝病重,還是少年的拓跋燾受命鑒國,統馭臣下,聰明大度,已渾然有帝王之風。當年底,拓跋嗣病死,時年三十二,廟號太宗。其子拓跋燾繼位,是為北魏太武帝。
北方的敵國柔然聽說魏國明元帝死,也來個因喪伐人,急遣六萬鐵騎突入雲中,殺掠吏民,攻陷代國舊都盛樂。
赫赫武功,北方一統
柔然似乎也是鮮卑族的一個近支,北魏立國時,柔然也迅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個東起外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北括貝加爾湖、南到大漠的強大農奴製遊牧帝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柔然一直是北魏北方最主要的敵人。
年方十四歲的拓跋燾聞訊大怒,自率輕騎,馬不停蹄,疾馳三天兩夜,直抵雲中。柔然國主紇升蓋見魏帝傘蓋,立刻下命進圍,鐵騎層層,共五十餘重。如果換了哪個漢族君主,甭說十四歲,就是四十歲,也會驚得魂飛魄散。鮮卑少年拓跋燾骨子裏隻有驍勇殺傷,望見敵騎重重,神色夷然,魏軍將士見此,懼心頓消,殺心頓起,並在陣中射殺柔然大將於陟斤,柔然國主紇升蓋見勢不妙,掉轉馬頭逃去。
太武帝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十一月,拓跋燾又親自率軍,分五道征伐柔然,越過大漠直擊柔然腹地,致使紇升蓋部落離散,大敗而逃,好久時間不敢興兵窺邊。
425年,夏國國主赫連勃勃死。這位赫連勃勃就是曾幫助前秦大帝苻堅滅掉什翼犍代國的劉衛辰惟一跑掉的兒子。赫連勃勃身材魁偉,高八尺五寸,姿容秀麗,後秦的國主姚興一見就很喜歡他,讓高平公沒奕於收留他,沒奕於還把自己女兒嫁給勃勃做妻室。姚興派勃勃為安北將軍,配以鮮卑族兩萬餘戶幫助沒奕於鎮守朔方。沒幾年,這位貪暴無親的勃勃就殺掉老丈人,並領其眾,自稱大夏天王,自立為國。勃勃改姓為赫連,意思是家族顯赫與天相連,與自己有血源關係的部落均改姓為鐵伐,意思是剛銳似鐵,皆能伐人。劉裕攻滅後秦後,赫連勃勃乘劉裕回朝時大舉破晉,大敗劉義真,積數萬人頭為京觀,號為“骷髏台”。同年稱帝,定都統萬。赫連勃勃最出名的是他的凶殘暴虐,視民眾如草芥。他命工匠蒸土築統萬城,城牆完工一段,就以鐵錐試驗,紮進一寸,就立殺築牆匠人,並把屍體築進牆內再換一批工匠。製造兵器的匠人最慘,必死無疑。製弓的匠人獻弓,如果射甲不透,立殺;如果射甲透入,馬上把製作鎧甲的匠人殺頭。循環往複,反正難逃一死。他又常常喜歡坐在城上,置弓刀於側,隨便看誰不順眼就殺掉。統治末期,赫連勃勃諸子相殺,最後立赫連昌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