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瑪雅率兵攻打大元,東道巡察使、大都府府尹張靜已經做好了禦敵準備。紅堂主和白玉堂從門外跑進來道:“大人,您叫我們來有什麼吩咐?”張知府看見白玉堂也來了,心裏不禁一驚,白玉堂跪下道:“大人,末將今日前來一是請求大人允許末將參加剿滅山賊的計劃,聽說山賊不日將要進攻大都府,末將願意助大人一臂之力,萬望大人與末將盡棄前嫌,同舟共濟。二是請求大人原諒末將因為私怨和大人不和,想想心中萬分慚愧。”
張靜心裏卻沒有底了,因為他知道白玉堂的為人,如果在決戰之時,他反戈一擊,那豈不是要對自己早成不理的影響?所以,他心裏有點猶豫了。孫先生道:“白玉堂和紅大俠在次稍作,大人昨夜因為睡眠不好,不小心著涼了,今天早晨還沒有吃藥呢?不如先讓大人到內府吃完藥再說吧?”張知府知道孫先生有話要對自己說,所以故作咳嗽了幾聲說:“不好意思啊,讓二位在次等候了。”白玉堂和紅堂主說:“大人請便,(末將)在下等候便是。”
張知府和孫先生一起走入後堂裏去了。兩個人一走近後堂,張知府就甚為憂慮的道:“白玉堂和本府素有恩怨,他怎麼會真心助我呢?”
孫先生笑了笑說:“皇上把大人比作狄懷英,學生看來大人卻是沒有他的胸襟啊!”
張知府道:“孫先生此話怎講?請詳細道來。”孫先生笑道:“一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並為善友。臣請不知。”大人為何不學習一下狄公的但是和謀略呢?”張知府點點頭道:“請孫先生細細道來。”孫先生點點頭說:“請大人聽學生講來。”
孫先生道:“狄仁傑,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字懷英,唐代並州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並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製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製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將其殺死。狄仁傑奏罪不當死,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傑神色不變,據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製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終於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善才的死罪。
不久,狄仁傑被唐高宗任命為待禦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傑格守職責,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的權要進行了彈劾。調露元年(679年),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傑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傑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 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準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並州長史李衝玄以道出妒女祠,征發數萬人別開禦道。狄仁傑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並州數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讚歎說“真大丈夫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刺史。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係,“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禦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後上表舉薦,狄仁傑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詞的弊俗,奏請焚毀祠廟1700餘所,唯留夏禹、吳太怕、季劄、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傑深知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則天說:“此輩鹹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弼,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傑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迅殺戮降卒,以邀戰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狄仁傑義正辭嚴,張光迅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後奏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複州刺史,入為洛州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