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以來,在中原有戶部管理的營田務,流弊很多;還有當年朱溫征討淮南時,將掠得的以千萬計的耕牛租給農民,可數十年後,“牛死而租不除,民甚苦之。帝素知其弊”。廣順三年(953)正月,“敕悉罷戶部營田務,以其民隸州縣,其田、廬、牛、農器並賜見佃者為永業,悉除租牛課。”這樣做無疑會大大調動受益農民的積極性,努力恢複和發展生產。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有人曾建議將部分肥沃的營田出賣,“可得錢數十萬緡以資國。帝曰:‘利在於民,猶在國也。朕用此錢何為?’”③由此可見郭威的確與那些隻知一味搜刮的帝王不一樣。
郭威在整頓朝廷加強皇權方麵也頗有些作為。廣順元年(951)十二月,劉知遠的同母異父弟泰寧節度使據兗州反,郭威隨即於次年正月派曹英等前去討伐,五月又親征,斬慕容延超等,鞏固了政權。大臣王峻恃功不遜,幹涉皇權,郭威於廣順三年(953)將其貶為商州司馬,不久病死在那裏。至於有“震主之勢”的王殷,乘其入朝加以貶殺。
郭威在懲治貪官方麵也有許多記載。他的這些改革與整頓,為後周世宗柴榮的著名改革奠定了基礎,開創了局麵。
此外,還應提及的是郭威是曆史上較為節儉的皇帝。他即位伊始就對近臣說:“朕起於寒微,備嚐艱苦,遭時喪亂,一旦為帝王,豈敢厚自奉養以病下民乎!”①下詔悉罷四方貢獻珍美食物。又“內出寶玉器及金銀結縷寶裝床幾、飲食之具數十,碎之於殿廷。帝謂侍臣曰:‘凡為帝王,安用此/仍詔有司,凡珍華悅目之物,不得入宮。”②直到他臨終前,又下詔薄葬:“陵所務從儉素,應緣山陵役力人匠,並須和雇,不計近遠,不得差配百姓。陵寢不須用石柱,費人功,隻以磚代之。用瓦棺紙衣..切不得傷他人命。勿修下宮,不要守陵宮人,亦不得用石人石獸。隻立一石記子,鐫字雲:‘大周天子臨晏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隻令著瓦棺紙衣葬。’若違此言,陰靈不相助。”③這種精神在封建帝王中是難能可貴的。
公元954年(顯德元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難以恢複,便囑咐養子郭榮(日後的周世宗柴榮)說:“我不行了,你趕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讓靈柩留在宮中太久。陵墓務必從簡,別去驚動,擾害百姓,不要用許多工匠,不要派宮人守陵,也用不著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獸,隻要用紙衣裝殮,用瓦棺作槨就可以了。安葬後,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戶,蠲免他們的徭役,讓他們守護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塊石碑,上麵刻幾句話,就說我平生習慣於節儉,遺詔命令用衣瓦棺。”又告誡郭榮說:“我從前西征時,見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寢統統被人發掘、盜竊,這都是由於陵墓裏藏著許多金銀財寶的緣故,而漢文帝因為一貫節儉,簡單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到今天還完好無損。你到了每年的寒食節,可以派人來掃我的墓,如果不派人來,在京城裏遙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魏府各葬一副劍甲,在澶州葬一件通天冠絳紗袍,在東京葬一件平天冠袞龍袍。這件事你切不可忘了。”接著,他大封群臣,命郭榮繼位說:“我看當世的文才,莫過於範質、王溥,如今他倆並列為宰相,你有了好輔弼,我死也瞑目了。”當晚,郭威病死於汴京宮中的滋德殿。終年51歲,郭威死後的廟號為太祖。
郭威在位期間,對改革累朝弊政頗有成績。免除後漢所設額外苛斂以及中唐以來地方官進奉的“羨餘物色”;廢止了後晉、後漢一些極殘忍的刑法;民眾與蕃人“一聽私便交易”,諸州所差散從親事官等,一齊遣散;對累朝極為嚴酷的鹽、酒、皮革的禁令稍予放寬;廢除京城內無名額的僧尼寺院等。對恢複農業生產,郭威也采取了有效措施。授無主田土給數十萬歸中原的幽州饑民,放免其差稅。以田分給現佃戶充永業,使編戶增加3萬多。無主荒地聽任農民耕墾為永業,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在提倡節儉、嚴懲貪官、嚴禁軍隊擾民等方麵,郭威也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使唐末以來極為混亂的北方社會開始走上安定的道路。”
張靜不知道皇帝給自己將這些是什麼意思,所以,不敢答語。皇帝哀歎幾聲道:“朕欲有郭文仲之功,可惜命不少矣。”張靜俯首不敢答話。皇帝坐在地上閉上眼睛道:“張愛卿去忙吧!你的奏章朕都已經看過了,該怎麼辦你就怎麼辦吧!”張靜扣頭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