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3章(2 / 3)

劉知遠任後晉侍衛親軍都虞候時,他已主動歸隸其下,很受器重。不論劉知遠調任何處,他都跟隨左右而成心腹。契丹滅後晉時,郭威和蘇逢吉、楊邠、史弘肇等力勸劉知遠建號,成為後漢的開國元勳。“時百度草創,四方猶梗,經綸締構”①,都悉心竭力,知無不為,是劉知遠最重要的輔弼功臣之一。

討平三鎮劉知遠臨終前,以郭威與楊邠、史弘肇等為顧命大臣,要他們輔佐年僅18歲的劉承佑。劉承佑繼位後,以郭威為樞密使。不久,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相繼發動叛亂,劉承佑派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分別討伐,久而無功。劉承佑征求郭威的意見,想請他出征。郭威說:“臣不敢請,亦不敢辭,惟陛下命。”②於是劉承佑就加給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督諸將征討三鎮。

郭威在軍中接見賓客時,衣著寬袍大袖,風度儒雅;上陣打仗時,身著短裝,與士兵一樣。“臨矢石,冒鋒刃,必以身先,與士伍分甘共苦”③。士兵立功,即與厚賞;作戰負傷,親問;不管誰提建議,他都能和顏悅色地接待;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也不介意,因此深得部下愛戴。這次出征,在議論用兵先後時,他虛心聽取部將扈彥珂的意見而先擊河中。他自柵於城東,令常思柵於城南,白文珂柵於城西,又調壯丁2萬人築連壘以護三柵,用圍而不打的戰術消耗對方實力。一年後,城中兵食俱盡,他下令攻城,一舉獲勝,李守貞與其妻子****而死。在此先後,勢力較弱的趙思綰、王景崇也或降或死,從而穩定了局麵。

劉承佑論功行賞,加給他檢校太師兼侍中的官爵,要送玉帶給他。郭威說破賊不是他一人之功,還有當朝將相安朝廷,撫內外,使饋餉不斷的辛勞,不能獨受。於是劉承佑把楊邠、史弘肇等一批大臣都召來賜以玉帶。郭威又推功大臣,於是竇貞固、蘇逢吉等都加官進爵。此外,他又提出漢諸宗室、天下方鎮、州縣官員等,於是濫賞遍於天下,而郭威則借此大大提高了聲譽。鄴都起兵乾祐三年(950)四月,郭威被任為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且以樞密使名義節製河北各州軍事。這年十一月,劉承祐不願再受顧命大臣的控製,與舅父李業等定計,先殺在京的史弘肇、楊邠、王章等,又派人去各地殺郭威、王殷、王峻等人。郭威得知汴京事變後,與親信魏仁浦商量對策,“仁浦勸威反,教威倒用留守印,更為詔書,詔威誅諸將校以激怒之,將校皆憤然效用”①。於是郭威就以清君側、殺李業等為名在鄴都起兵,渡河南下。劉承佑一麵派兵抵禦,一麵殺郭威在京的全部家屬,“嬰孺無免者”①。幾天後,郭“威兵臨開封城下,劉承佑為亂兵所殺。郭威入京師,縱火大掠”②。為了穩住局麵,他沒有立即稱帝,而是讓太後下令立劉知遠的侄子劉贇為嗣,派大臣去徐州迎接,同時又讓王峻派人在途中將劉贇殺死。他自己則以北伐契丹為名帶兵北上,在澶州,“諸軍將士大噪趨驛,如牆而進,帝閉門拒之。軍士登牆越屋而入,請帝為天子。亂軍山積,登階匝陛,扶抱擁迫,或有裂黃旗以被帝體,以代赭袍,山呼震地。”然後返回汴京,迫使太後下令由郭威監國。他還發布一篇文告,說自己“遜避無由,g俯遵承,夙夜憂愧”③。其實這場擁戴鬧劇,隻是為了遮人耳目。

滅漢建周,革故鼎新郭威就任監國不到一個月,就於次年正月正式即帝位,廟號太祖。他自認為是周朝虢叔的後裔,所以定國號為周,史稱後周,改為廣順元年(951)。仍建都東京開封府。

郭威雖是刺史之子,但幼年孤貧,知道民間疾苦,因而即位後就著手革除前朝弊政,減輕賦稅和刑罰。即位當月下詔:“凡倉場庫務掌納官吏,無得收‘鬥餘’、‘稱耗’。舊所進羨餘物,悉罷之。”這就減免了原先所收的“鬥餘”、“稱耗”、“羨餘”等額外稅收,大為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詔又說:“犯竊盜及奸者,並依晉天福元年(936)以前刑名,罪人非反逆,無得誅及親族,籍沒家貲。”這比後漢時“竊盜一錢以上皆死,又罪非反逆往往族誅籍沒”的規定有了明顯的減輕。廣順二年(952)七月,針對後漢時“犯私鹽、曲無問多少抵死”的規定,下詔:“犯鹽、曲者以斤兩定刑有差”。具體規定:“諸色犯鹽、曲,所犯一斤已下至一兩,杖八十,配役;五斤已。郭威能留心搜羅人才,所任用的魏仁浦、李轂、王溥、範質等人都能忠於職守,遵守法度,君臣合力,逐漸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區的經濟,政治形勢漸漸趨向好轉。因此,郭威在五代十國時期,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

下,一斤已上,徒三年;五斤已上,重杖一頓,處死。”①同年十一月又下詔:“約每歲民間所輸牛皮,三分減二。計田十頃,稅取一皮,餘聽民自用及買賣,惟禁賣於敵國。”這比起原先“兵興以來,禁民私賣牛皮,悉令輸官受直,”在政策上是大大放寬。因為所謂“受直”,後唐明宗時隻給些鹽;後晉天福中期,連鹽也不給了;後漢更嚴厲到“犯私牛皮一寸抵死”的程度。然而,牛皮“民間日用實不可無,帝素知其弊,至是李穀建議均於田畝,公私便之”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