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3章(1 / 3)

東道巡察使、大都府府尹張靜進宮麵聖,給皇帝詳細的彙報了山匪不日將要前來攻打都城大消息,皇帝正在因為南方伐宋失利之事兒心煩意亂,現在又聽見張靜報說山匪來侵,氣的把手裏報章重重的摔在預案上大罵:“這些沒用的東西,拿著朝廷的俸祿也不知道是幹什麼吃的?眼看著到嘴的鴨子又飛了,那文天祥怎麼就那麼難抓呢?”

張靜跪在殿上點頭不語,皇帝一抬頭看見他就問道:“張愛卿啊,你也是漢人,你說說,那個文天祥你應該知道他的名聲了嗎?”張靜不知道皇帝要讓自己說什麼,隻得回答道:“臣聽說過文天祥。”皇帝頭也不抬的又問:“那你給朕說說他的事情。”張靜問道:“不知道皇上想知道他的什麼事情?”皇帝沒頭沒腦的說了一句道:“你就說說他為什麼不怕吧?”張靜點頭沉思了片刻說:“臣以為是源於一個責任。文天祥十九歲時獲廬陵鄉校考第一名,翌年(寶祐四年)入吉州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並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禦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第一,也成為權相賈似道門生,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但四天後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開慶初年(1259年)蒙古軍攻鄂州,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人心,並獻禦敵之計,未被采納。後曆任簽書甯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鹹淳六年(1270年)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罷斥。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鬆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隻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占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製和占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隻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趙昰任命為右丞相。為臣之道,盡臣之忠,這就是文天祥之所以不怕死的原因。其實,臣以為不是他不怕死,而是朝廷、國家、命運都不允許他去怕死。”

皇帝讚賞道:“張愛卿果然是有學問的人啊,出口成章。好一句,為臣之道,盡臣之忠。”皇帝說著,走下禦座,來到張靜的麵前拉著他的手和他席地而坐。張靜跪在地上點頭不語。皇帝問道:“張愛卿啊,如果朕沒有記錯的話,你今年也已經四十有七了吧?”張靜心裏一陣感動急忙道:“謝皇上還記得臣的賤更,實不相瞞,臣今年正好四十有七了。”皇帝點點頭道:“愛卿忠君愛國,這些朕都知道。愛卿對我大元朝是有功勞的。前幾日,丞相在奏章裏提到愛卿了,說愛卿對大元朝的功勞可與狄懷英相論埃”張靜立刻跪倒在地上道:“臣不敢,臣隻求天子腳下、臣之轄內平安無事兒。”皇帝點點頭說:“朕昨天觀看曆史讀到一個人物,很是佩服埃今天朕說給愛卿聽一聽。”張靜伏在地上道:“臣洗耳恭聽。”皇帝道:“郭威,邢州堯山人。年少時孤貧,初為軍吏,後漢時拜為樞密副使。

公元948年,他奉命討平了李守貞的叛亂,後封為鄴都留守兼天雄軍節度使。公元950年,後漢隱帝劉承祐猜忌他,派使者要到魏州殺郭威。郭威起兵反漢,下令攻進了京城,允許士兵大搶10天。7天後郭威進入汴京,縱軍大肆搶掠,並逼太後任他為“監國”,奪得國政。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稱帝,國號為周,定都汴京,建年號為“廣順”,史稱後周。

郭威(904—954),字文仲,邢州堯山人。父郭簡,後晉時任順州刺史,後為劉仁恭所殺。唐天祐元年(904)七月二十八日郭威生於堯山,3歲時徙家太原,不久就成為孤兒,由姨母韓氏撫養。他身材魁梧,習武好鬥。18歲時往依潞州故人常氏,其時李繼韜在潞州招募兵勇,郭威前去投軍,得到李繼韜的賞識。郭威有些違法犯禁之事,常得其庇護。一次,“威嚐遊於市,市有屠者,常以勇服其市人。威酒醉,呼屠者,使進幾割肉,割不如法,叱之,屠者披其腹示之曰:‘爾勇者,能殺我乎?’威即前取刀刺殺之,一市皆驚”①。結果還是李繼韜設法讓他脫逃後又招致麾下。後來李存勗殺李繼韜,將其部屬編入自己的親軍“從馬直”,21歲的郭威也在其中,而且因通書算而當上了軍吏。這時他認真讀了《閫外春秋》,因而略知兵法,處事也不再鹵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