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2章(1 / 3)

探子回報東道巡察使大都府府尹張靜說,哈瑪雅將要帶兵前來攻打大都。張靜立刻道:“吩咐衙役備轎進宮麵聖。”孫先生不解的道:“大人,山匪前來進攻,您應該布置防禦才是啊,為什麼急著進宮麵聖呢?”張靜笑了笑道:“先生有所不知嗎?聖上本是蒙古人對我們漢人多有猜疑,所以,要想官位長久,就必須這樣做。”孫先生點點頭問:“大人,這時從哪裏學來的這些道理啊?”張靜笑了笑道:“先生,難道不知道司馬仲達嗎?”孫先生笑了笑道:“學生明白了。”張靜笑道:“司馬仲達那樣的重臣都被皇帝猜疑,何況本府隻是一個小小的職務呢!”孫先生道:“請大人明示。”張靜道:“謹慎總是好的。”孫先生點頭。

張靜道:“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河內溫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其孫司馬炎被封晉王後,追封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懿為晉宣帝。

1.家族背景

司馬懿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曆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周朝,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柏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仰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以為家。自仰八世,至東漢安帝時,生征西將軍鈞,字叔平。司馬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潁川太守司馬俊,字元異。俊生京兆尹司馬防,字建公。司馬防就是司馬懿的父親。晉武帝司馬炎在他的一個詔書稱:“本諸生家,傳禮來久”司馬懿為司馬防次子,史書稱他“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司馬懿生在亂世中,“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2.早年

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之;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晉書·宣帝紀》)。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他為上計椽。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後,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風痹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裏,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痹一般。

3.就職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為丞相以後,始用強製手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若複盤桓,便收之”。司馬懿懼之,隻得就職。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遊處,曆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薄等職。司馬懿在曹操手下任職,小心謹慎,勤勤懇懇,“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隨軍。他對曹操說:“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曹操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右,複欲得蜀”(《晉書·宣帝紀》)!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建安二十四年(219),當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慫恿曹操自立為帝。曹操說:“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司馬懿說:“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當時曹操手下的門閥官僚擁漢者尚多,為曹操所深忌,而荀彧、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對曹氏代漢有異議而不得善終。大概司馬懿在這個關鍵問題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對他由猜忌逐漸轉為信任。

曹操進封魏王後,升任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時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晉書·宣帝紀》),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關係一直很好。司馬懿還與陳群、吳質、朱鑠並稱四友。

此後,司馬懿更是常謀國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馬懿轉為丞相軍司馬。他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駐守邊防,曹操未予重視。

同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占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蜀前將軍關羽,乘此機會,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自率主力北攻荊襄。圍魏將曹仁,水淹於禁七軍,斬龐德。時樊城守軍僅數千人,城牆因水淹多處崩塌,曹仁曾考慮放棄樊城,被輔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滿寵所勸止。曹仁決心奮勇抵禦。胡、傅二人果然乘機降蜀。此時,陸渾人孫狼等,亦殺官起兵,響應關羽。關羽聲勢一時“威震華夏”(《三國誌·蜀書·關羽傳》)。

當時都城在許昌,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脅,為避關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河北。司馬懿和曹椽蔣濟及時勸阻:“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晉書·宣帝紀》)。曹操從其計,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江陵,關羽被其俘殺。

此戰的勝利,曹操利用孫、劉爭奪荊州的矛盾,充分運用外交謀略,坐收漁利,不僅挫敗關羽的強大攻勢,解除了樊城之圍,而且也使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兩麵鉗擊中原的計劃無法實現。更重要的是破壞孫、劉聯盟,改變了當時的戰略格局,掌握了主動權。

徐晃擊退關羽後,曹操嫌惡荊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們都遷走。司馬懿認為:“荊楚輕脫,易動難安。關羽新破,諸為惡者藏竄觀望。今徙其善者,既傷其意,將令去者不敢複還”(《晉書·宣帝紀》)。曹操從之,沒有移民。藏竄逃亡者果然都複出歸化。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外肅然。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使

時孫權率軍向西。朝臣認為樊城、襄陽缺乏糧,不能抵禦吳軍,請召守將曹仁回駐宛城。司馬懿則認為不該放棄二城:“孫權新破關羽,此其欲自結之時也,必不敢為患。襄陽水陸之衝,禦寇要害,不可棄也”。曹丕未依其言,命曹仁放火燒毀二城。後來孫權果然沒有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稱魏文帝。由於司馬懿為曹丕“篡漢”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後,曹丕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禦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黃初二年(221年),免去督軍官職,升任侍中、尚書右仆射。

黃初三年(222年),和黃初五年(224年),曹丕兩次伐吳,都以司馬懿鎮守許昌,並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黃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轉任撫軍大將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司馬懿辭讓,曹丕說:“吾於庶事,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此非以為榮,乃分憂耳”(《晉書·宣帝紀》)。

同年,曹丕又大興水軍攻吳,仍命司馬懿留守,“內鎮百姓,外供軍資”(《晉書·宣帝紀》)。臨行,下詔書給司馬懿說:“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晉書·宣帝紀》)!後曹丕由廣陵回師洛陽,又下詔對司馬懿說:“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晉書·宣帝紀》)。於是司馬懿留鎮許昌。

4.輔政大臣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駕崩,享年四十歲。臨終時,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曹丕對太子說:“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晉書·宣帝紀》)。明帝即位,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後,於八月出兵攻魏。命吳左將軍諸葛瑾部兵分兩路進攻襄陽(今湖北襄樊),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孫權一路為魏軍所敗,遂撤兵而走。而諸葛瑾則被司馬懿擊敗,並斬殺吳將張霸,斬首千餘級。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馬懿駐紮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

當初蜀將孟達降魏時,魏朝待其甚厚,司馬懿認為他言行傾巧,不可信任。但皇帝不聽,任命孟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魏文帝死後,孟達失寵,蜀丞相諸葛亮即暗中與之通信,圖謀叛魏。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無常,想促他速叛,知魏興太守申儀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儀處詐降,有意泄露其事。孟達聞此泄露,準備馬上起兵。

申儀將此事密告司馬懿後,司馬懿怕他突然發難,給他去信,詳為慰解,信中說:“將軍昔棄劉備,讬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晉書·宣帝紀》)。

孟達得信大喜,猶豫不決。司馬懿則暗中率軍進討,諸將見孟達與吳蜀交接,勸司馬懿先觀而後動。司馬懿說:“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晉書·宣帝紀》)。司馬懿親自率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孟達,八天後抵達新城城下。吳、蜀派出援兵解救孟達,被司馬懿部攔阻於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此前,諸葛亮曾告誡孟達加緊防範,不要上當,孟達寫信給諸葛亮,認為:“宛去洛八百裏,去吾一千二百裏,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晉書·宣帝紀》)。等到兵臨城下,孟達又寫信給諸葛亮,驚歎:“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晉書·宣帝紀》)!

上庸城三麵環水,孟達在城外樹立木柵,加固城防。司馬懿揮師渡水,毀其木柵,直逼城下。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攻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魏軍入城,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司馬懿回軍,仍駐宛城,獎勸農桑,禁止浮費。南方吏民心悅誠服。

前初,申儀久在魏興郡,專威弄權,擅自借皇帝名義刻製印信,私相授予。孟達被殺之後,申儀自生疑慮。當時各郡郡守見司馬懿克敵製勝,紛紛奉禮祝賀。司馬懿聽之任之,並讓人向申儀暗示。申儀隻好前來祝賀。司馬儀乘機將他收捕,送往京師。

司馬懿又將孟達餘眾七千餘家遷往幽州。不久蜀將姚靜、鄭他等率其部屬七千餘人來降。

當時邊郡新附,戶口不實。朝廷想加以核實,請司馬懿進京,征詢他的意見。司馬懿認為:“賊以密網束下,故下棄之。宜弘以大綱,則自然安樂”(《晉書·宣帝紀》)。明帝又部他吳蜀都該討伐,應該先從何處著手·司馬懿回答說:“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凡攻敵,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東關,賊之心喉。若為陸軍以向皖城,引權東下,為水戰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兵從天而墜,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仍舊駐紮宛城。

太和二年(228年)五月,吳鄱陽太守周魴派人送親筆信給曹休,謊稱受到吳王責難,打算棄吳降魏,請求派兵接應。曹休未辨真偽,即率步、騎兵10萬人,去皖城(今安徽潛山)接應。明帝也(治晉陽,今太原西南)命司馬懿率軍向江陵(今湖北江陵),與曹休相策應。八月,曹休為吳軍大敗,殘部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

太和三年(227年),蜀丞相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並占據武都、陰平二郡。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決定興師伐蜀。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長安入子午穀,左將軍張郃出斜穀,司馬懿自荊州溯漢水出西城(今陝西安康西北),將兵分三路會攻漢中。司馬懿從西城開拓道路,水陸並進,沿著沔水逆流而上,直達朐腮,攻克新豐縣,駐軍丹口,後遇雨班師。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第四出進攻魏,包圍祁山賈嗣、魏平部,並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明帝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晉書·宣帝紀》),派他西駐長安,都督左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禦蜀軍。司馬懿留部將費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紮雍、郿兩地,以作大軍後鎮。司馬懿不同意,他說:“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於是挺進喻麋。

諸葛亮聞魏大軍將至,亦分兵一部繼攻祁山,自率主力迎擊司馬懿。郭淮及費曜等部襲擊蜀軍,被諸葛亮擊破。 便親率蜀軍乘勢搶先收割熟麥,獲得軍糧。

至此,史書上對今後的作戰卻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