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俯瞰泰國首都曼穀,景色著實迷人。湄南河的流水閃著粼粼波光,現代化高樓林立,與錯落有致、金碧輝煌的佛寺交相輝映,簇簇綠樹點綴其間,大大增添了城市的神韻。
其實曼穀在200年前還是被人稱作“泥海”的沼澤地。1782年泰國拉瑪王朝一世遷都於此,建宮築城,漸成一座河渠貫通、舟楫如梭的水上都城。1862年拉隆功國王執政,銳意改革開放,洗刷積弱,勵精圖治,使曼穀有了較大的發展。1971年普密蓬國王將曼穀與吞武裏合並,遂稱“曼穀大京都”。它含有“天使之城”“玉佛宿城”“華麗聖地”等多重意義。
據我所見,凡來泰國旅遊觀光的,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對它的高樓大廈、豪華酒店、排場超市,這些西風行跡,並無濃厚興趣;令人向往的卻是那些具有東方文化色彩的曆史傳統、宗教廟宇和古建築,這些地方大都遊人如織,終日不絕。
曼穀不愧為佛都。佛寺之多不可勝數,據說有400多座,真可達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寺的地步。且大都建築宏偉,裝飾華麗,保存完整,修葺完善。那綿亙不絕的佛塔、層層疊疊的樓閣頗為壯觀,據說佛塔愈高,愈能接近天堂,獲得佛的聖福愈多。那浮圖、巨柱、雕梁、壁間彩圖,耀目生輝。那懸掛在寺院簷角上的無數風鈴,每當風起錚錚鳴響,使得滿城增添了幾多典雅虔誠的意蘊。
玉佛寺是泰國最著名的佛寺,寺內殿塔壯麗輝煌,代表著泰國獨特的建築風格。整座寺廟使用金箔、瓷磚、彩玻璃、琉璃瓦等鑲成,處處顯得五彩繽紛,耀眼奪目,給人一種異樣的感覺。在這裏徜徉,仿佛從一個喧器的世界進入一片沐浴金色霞光的淨土之中。正殿內供奉著已有千年曆史的玉佛,它的來曆頗具傳奇色彩。據說公元1436年,在泰國北部清邁發現了一尊裂開的石膏大佛像,裏麵藏著這尊小佛像,高隻有66公分,寬隻有48公分,通體碧玉,被視為第一國寶。為表示對玉佛的敬意,國王每年的熱、涼、雨三季親為玉佛更衣,屆時還要舉行隆重的更衣儀式。遊人進殿要脫鞋,行跪拜合什禮。筆者也入鄉隨俗,脫鞋入內,見到密密麻麻的善男信女,向著端坐在金色佛龕裏、身披金鏤佛衣的玉佛磕頭許願,席地默然祈禱,一片肅穆虔誠的氛圍。當即口占一絕:
堂皇富麗玉佛殿,
千盞燭燈萬縷煙。
任爾於神無信仰,
隨俗入境亦參禪。
寺內那三座壯觀無比、巍然矗立的金塔,據導遊說一座內藏釋迦牟尼的舍利子,一座內藏曼穀國王的骨灰,一座內藏佛家梵文經典。塔門常年緊閉,遊人無緣入內。與玉佛寺毗鄰的大王宮建築則融和了泰國、中國和歐洲的建築風格。宮殿是維多利亞式的建築,屋頂是傳統泰式尖塔,四周則仿中國式圍牆,典型的園林特色。宮門前有一大草坪,稱“皇家田”,每年國王壽辰時在這裏舉行閱兵典禮,平時則為群眾集會、休閑散步的地方。旅行社都在這裏為旅行團拍集體合影留念。
鄭王廟僅次於玉佛寺,為泰國四大古寺之一。它與中國有著曆史淵源,所以我國到泰國的人都要瞻仰這座中泰友誼的曆史豐碑。寺內建築塔比殿要更加宏偉壯觀,鄭王塔是一座婆羅門式的佛塔,高122米,是曼穀最高的佛塔。它直刺蒼穹,挺拔雋秀,昂然直立,給人一種英雄氣概的感覺。底座呈方形,多層壘上,用一塊塊精製的彩色瓷磚裝飾起來,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周圍還有四座與主塔相呼應的陪塔,它們組成一組美麗壯觀的塔群。鄭王廟是為紀念泰國第四十代君王鄭昭而建的,寺內有其陵寢。鄭昭之父是廣東澄海人,於雍正年間南渡暹邏,娶泰女生昭。他13歲進宮當衛士,其後任過府太守、總督,1760年率軍英勇抗擊緬甸的入侵,收複失地,重整山河,受到人民的擁護,建立了第三王朝——武府裏王朝,在位15年。乾隆46年曾派使臣到京,促進中泰經濟文化的發展。如今鄭王廟仍然受到泰國各族人民的膜拜,每年12月鄭王加冕日,當地僧侶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