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艾灸保健效果好(1 / 3)

一、養生艾灸無定式,按需取穴更自由

其實艾灸不光可以治病,用艾灸來防病養生同樣有很好的效果。現代人更容易出現身體虛弱的毛病,如果學會艾灸養生的法子,每天給自己補補陽氣、調調正氣,對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常做養生灸,不但可以強壯身體、增強抵抗力,更能使人的精力充沛、工作效率提高。

除了治病之外,養生也是艾灸的一大用途。因為艾灸可以提升人體的陽氣,陽氣充足,外邪不能侵犯,人自然就健康。灸法養生簡單易行,而且效果顯著,廣受歡迎。養生灸沒有定式,可以按照我們的需要自由組合穴位。

本書前麵主要介紹艾灸是如何治病的,其實用艾灸來防病養生同樣有很好的效果。現代人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不能很好地得到自然之氣的滋養,更容易出現身體虛弱的毛病。如果學會艾灸養生的法子,給自己補補陽氣、調調正氣,對健康是很有益處的。因此,我常教病人用養生灸來調理身體。

養生灸自古就有,在很多中醫典籍中都有記載。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之氣不能著人。”就是說常常在身上灸兩三處,可以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為什麼艾灸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這主要是因為艾灸能補陽氣、調正氣,正氣足了,外邪自然很難侵犯。

中醫常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一旦人的正氣不足,不能克製邪氣,就會生病。所以,補足正氣很重要。對於上了歲數的老年人,陽氣更加重要。《黃帝內經》說:“六十陽氣大衰,九竅不利,上實下虛,泣涕皆出矣。”老年陽氣衰落,正氣不足,就算不生病,也會覺得沒精神,所以要補陽氣。

有的人消化不好,想調理脾胃;有的人身體羸弱,想補腎壯陽;有的人易感風寒,想提高免疫力……對於不同的養生目的需要選擇不同的穴位來施灸。當然,也有些穴位適合所有人用,關元和氣海兩個穴位就是養生的通用穴位。關元就是丹田,是藏精的地方;而氣海,顧名思義,是儲存氣的地方,這兩個穴位是全身陽氣的源頭。艾灸這兩處,使灸火的熱力和艾草的藥力直達源頭以助元陽。元陽充沛,就能延年益壽。

古代對於養生灸的講究很多,比如古人說灸氣海應該在立春前後5天,灸關元應該在立秋前後5天,而且必須是直接灸,1年1次,1次灸360壯。我主張艾灸也要與時俱進,我們可以用溫和灸來代替直接灸,一般人也不容易接受直接灸。但溫和灸的效果不如直接灸,所以灸的次數就要增加,可以每周1~2次,身體虛弱的人可以每周2~3次,每次10~15分鍾,同樣能取得很好的養生效果。

除了關元穴和氣海穴,還有很多穴位可以做養生灸,取什麼穴主要在於要達到什麼目的。比如身體虛弱的人可以取足三裏,灸此穴能升陽益胃,補益先後天之氣;脾胃不調、形體消瘦的人可以取中脘,灸此穴能調和脾胃,對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脾胃虧虛的病症治療效果很好。

我想強調一點,養生灸是很隨意的,並沒有定式,也沒有固定的方法和時間要求,一切都要看自己的感受。而且人的身體情況是不斷變化的,所以養生灸也不能一成不變,根據需要隨時調整,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二、腹背對穴艾灸尋病術

在腹部和背部都有與髒腑直接對應的穴位,艾灸這些穴位不但能治療相應髒腑的疾病,還能把未表現出來的疾病灸出來,以便下一步治療,這種方法就是艾灸尋病術。

腹部和背部都有與髒腑直接對應的穴位,我們把這些穴位叫“募穴”和“俞穴”。艾灸這些穴位不但能治療相應髒腑的疾病,還能把未表現出來的疾病灸出來。

腹背對穴尋病術就是用腹部的募穴和背部的俞穴來尋找疾病,在疾病還未表現出來時通過艾灸將其找出,繼而進行治療。

“募”有聚集、彙合的意思,“募穴”就是髒腑之氣在胸腹部彙聚的一些特定的穴位。五髒(心、肝、脾、肺、腎)、心包絡及六腑(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各有1個募穴,所以募穴一共有12個,與髒腑一一對應。

“俞”有彙集、輸注的意思,“俞穴”是髒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穴位。俞穴都位於背腰部足的太陽膀胱經上,和髒腑也是一一對應的,一共12個。

募穴和俞穴都是髒腑之氣輸注、聚集的部位,與髒腑是直接相連的。所以,在這些部位艾灸,可以直接治療相應髒腑的疾病。同時,一些髒腑的疾病也能通過艾灸表現出來。比如艾灸中脘可以找出消化係統的疾病。灸感傳導到哪個器官,就是哪個器官有病了。病邪隱而不發的時候,艾灸還能把沒發作的病找出來,這就是尋病。

腹部募穴屬陰,背部俞穴屬陽,用募穴和俞穴搭配的方法來找病,二者一前一後、一陰一陽,相互協同,這樣不但能尋病,還能查出疾病是陰證,還是陽證,可謂一舉兩得。

找病的方法很簡單,直接灸3~5壯或溫和灸15分鍾就可以。關鍵是在艾灸的過程中仔細感覺有沒有灸感的傳導、疼痛的出現,還要看艾灸之後有沒有出現灸後反應。如果有灸感不傳導或傳導不明顯,灸的時候其他部位有疼痛,或者艾灸後有排病反應出現,就說明那個部位存在疾病。然後要繼續灸,不給病邪喘息的機會,把它們一次消滅。艾灸既能找病,又能治病,用這種方法來調養身體是再好不過了。

三、手足發冷

手足發冷,是個很常見的症狀。氣溫下降,許多人就會出現全身發冷、手腳冰涼的症狀。中醫認為這種情況是由於“陽虛”造成的,陽氣不足,不能促進氣血運行,四肢得不到氣血充足濡養,自然就會“發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