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艾灸保健效果好(2 / 3)

灸法

艾灸取穴湧泉穴、關元穴、命門穴、大椎穴

快速定位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處,腹中線上;命門穴,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大椎穴,位於第7頸椎下方的空隙處(低頭時,用手摸到頸部後方最突出的一塊骨頭,就是第7頸椎)。

操作

關元、命門兩穴用艾灸盒綁著灸,大椎、湧泉兩穴用艾灸罐綁著灸,每次每穴30分鍾,每日1次。

治療原理

灸湧泉穴能補腎壯陽、強筋壯骨;關元穴有很好的培元固本的作用,元氣充足,身體自然也就暖和了;命門穴能維係督脈氣血運行,為人體的生命之本;灸大椎穴有很好的益氣壯陽之功效。灸以上穴位能激發、補充人體的陽氣,陽氣充足,身體自然就暖和了。

按摩療法

用掌根部快速揉搓湧泉穴3~5分鍾,以產生潮熱感為宜,每日2次,早晚施行。

取俯臥位,按摩者雙手搓熱後,覆於被按摩者兩側腎俞穴處,輕輕按揉2~3分鍾,拍打兩側腎俞穴100次,每日2~3次。

小提示

睡前用熱水泡腳也是個很好的暖身方法,水中加入30~45克艾葉溫陰驅寒的效果更好,泡腳後能讓您暖暖入睡。

四、免疫力低下

免疫力低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免疫力低下的人,每次生病都要很長時間才能恢複,而且疾病常常反複發作。不少人有這樣的經曆,幾乎每次流感都會被感染,氣候變化,自己稍不注意就會感冒,這些主要與免疫力低下有關。提高自身免疫力,就不會那麼輕易感冒了。艾灸能很好地幫助您達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灸法

艾灸取穴關元穴、足三裏穴、神闕穴

快速定位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處,腹中線上;足三裏穴,位於外膝眼下4橫指,脛骨偏外側1橫指;神闕穴,在腹中部,臍中央。

操作

關元穴、神闕穴用四眼艾灸盒灸,每次40分鍾;足三裏穴用隔薑灸或隔蒜灸,每次5~8壯。以上操作每周2~3次,流行病發病季節適當增加艾灸次數。

治療原理

灸神闕穴能達到溫經祛寒、平補陰陽、調理氣血的目的。中醫認為神闕穴為任脈的氣血來源之處,灸神闕穴相當於從生命的源頭激發自身的潛能;俗語說“要想人長壽,三裏經常灸”,灸足三裏穴能提高免疫力,防治多種疾病,是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關元穴是很重要的保健穴,灸關元穴能培補元氣,元氣足,外邪就很難侵犯。

按摩療法

將手掌搓熱,貼於膻中穴,稍稍用力,順時針轉揉10~20次,逆時針再揉相同的次數,力度以膻中穴微感疼痛為宜。以上操作每日2~3次,長期堅持能很好地提高免疫力。

用空拳自下而上敲打膀胱經,對免疫力的提高大有幫助。

足浴療法

屏風浴足方

材料:生黃芪30克,黨參、炒白術、防風各20克,灸甘草10克。

浴法:將上述中藥加水適量,煎煮2次,每次30分鍾,將2次所得藥液混合,泡腳30分鍾,每日1次,15日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體弱多病者,可將上述材料劑量加倍,煎煮後作全身藥浴,效果更佳。每劑藥液可以連用2~3次。每次用前需要加熱。

功效:健脾益氣,提高抵抗力。經常用此方足浴可明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五、腎陽虛

腎陽虛即腎髒陽氣虛衰,多由素體陽虛,或年老腎虧,或久病傷腎,或房勞過度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為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頭目眩暈、精神萎靡、麵色蒼白;或陽痿、早泄、女性宮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或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等。艾灸調理腎陽虛的效果很好。

灸法

艾灸取穴命門穴、腎俞穴、太溪穴、複溜穴

快速定位命門穴,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腎俞穴,位於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複溜穴,在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操作

太溪、複溜兩穴用溫和灸,每次每穴10~15分鍾;命門、腎俞兩穴用雙罐艾灸罐綁著灸,每次每穴30分鍾。以上操作每日1次。

治療原理

命門就是生命之門,人體的先天之氣就蘊藏在這裏。灸命門穴對各髒腑起著溫煦、激發和推動的作用,尤其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運輸,以及水液代謝等方麵有促進作用;腎俞穴能益腎助陽,太溪穴能行氣益氣,它們都是補腎的常用穴位,適用於各種腎虛的症狀;複溜穴是腎經的母穴,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女性用此穴補腎效果特別好。

按摩療法

用手掌按摩雙側腎俞穴1~2分鍾,以穴位處有熱感為宜,每日2~3次。用掌根擦揉關元穴,順時針、逆時針各2分鍾,以腹部有熱感為宜,每日2次,早晚施行。

飲食療法

方法一:核桃仁30克,研成膏狀。用米50克煮粥,米熟爛後加入核桃仁再煮,待無核桃生油氣味後即可,熱食。

方法二:糯米50克,狗肉湯250毫升,文火燉煮成稀糊狀,加入適量的胡椒、味精即可,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