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2 / 3)

工作中快樂著,快樂中工作著

許多傑出的人物都是樂觀、豁達、心地坦然的人。他們蔑視權貴、淡泊名利,善於享受真正的生活,善於發掘蘊藏在生活中的無窮快樂。他們的生活之所以總是充滿著幸福和快樂,恰是因為他們總是從事自己最熱愛的工作,所以他們那富有的心靈總是充滿著創造的活力。同時,一個人工作心態的好壞不僅關係到工作成果的優劣,更關係到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高低。

歌德說:“如果工作是一種樂趣,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我們對工作、對事業高度熱愛,就不僅能喜愛自己感興趣的事,而且能喜愛自己不得不做的事,等於一輩子都生活在幸福的天堂中。正在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的人,是最快樂的。快樂與事業並不矛盾,而且是和諧統一的。對工作有樂趣,可以得到快樂;事業成功了,可以得到更大的快樂。而事業成功本身,便是一種最大的快樂,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力量。因此,追求事業成功,就是追求最大的快樂。

愉快的工作是快樂之本、幸福之源。

要想爬山必須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爬山如此,職場打拚也是如此。體力不濟的人,隻能在半路打住,永遠到不了山頂。一個人走到半路走不下去時,往往會改變初衷,把目標定低一點,當不了CEO,當個經理也不錯。能滿足於較小目標的人,生活往往比真正完成大目標的人豐富得多,他們有時間休閑,可以享受朋友相聚的樂趣,能與家人共處,能發展自己的愛好。當然犧牲這一切來換取成功的人,也有另一種快樂與滿足——他們覺得自己是勝利者。

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你會得到“忘我”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因循苟且者永遠享受不到的。

沒有人能永遠全神貫注,事實上也沒有這種必要,因為太費神費力了。隻要養成習慣,必要時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你會發現生活比以前更有味道,因為你已學會專心做一件事了,你會工作得更有勁,玩得也更痛快。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隻有少數人能陶醉在工作中,有的人工作非常辛苦,卻收獲不多?”是的,如果你在工作上隻是盲目地做牛做馬,那就太不值得了。你必須有目標,為你的目標而努力。辛勤工作並不表示你真正投入工作了。同樣是泥瓦匠,同樣砌磚牆,有的人默默埋頭苦幹,覺得很無聊,但還是認真地做下去;有的人一麵砌,一麵想象這座牆砌成後的麵貌,上麵也許會爬滿牽牛花,孩子們也許會攀在牆頭看風景……他努力砌牆的同時,眼睛已經看到努力的成果了。

前一個砌牆人雖然賣力,但其實跟牛馬差不多,在已有的習慣上打轉,生活對他而言是一種苦刑。後者卻能陶醉在工作中,同時還很可能一麵工作,一麵思考改善,因此技術會不斷進步,工作不僅不讓他覺得無聊,還讓他有機會成為這一行的高手。

轉變觀念,學會感恩,我們就會更加主動、快樂地工作;在行動上學會感謝公司這個平台、感謝老板的知遇之恩、感謝同事的幫助、感謝客戶的關照、感謝競爭對手的“恩賜”,我們就能更加熱情、投入地工作。所以,請記住這條規則:將自己全身投入到工作中,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在工作中快樂著,在快樂中健康著。

工作就像談戀愛

“二戰”期間,德國軍隊曾經把一批革命者關押在特製的牢房。一人一間,沒有陽光,不見人影。唯一可做的就是編織籃子。結果幾個月下來,有的人變得憔悴憂鬱,有的人得了精神病甚至崩潰。四年之後,隻有一個人活著出來,他依然健康,這其中的法寶就是他熱愛編織。他每天想辦法編織一個花樣,愉快地接受了編織工作,並從中尋求了編織的樂趣,所以他健康地走出了牢房,還成了一個著名的編織師。當一個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會來照耀他。樂觀的、積極的、熱忱的心理,才是吸引成功與幸福的磁石。沒有熱情,沒有興趣,就沒有動力,而沒有動力,就沒有希望,沒有幸福。

洛克菲勒曾說過:“有些人顯然不夠聰明,他們有野心,卻對工作過分挑剔,一直在尋找‘完美的’雇主或工作。事實是,雇主需要準時工作、誠實而努力的雇員,他隻將加薪與升遷機會留給那些格外努力、格外忠心、格外熱心、花更多時間做事的雇員,因為他是在經營生意,而不是在做慈善事業,他需要的是那些更有價值的人。

“我永遠也忘不了做第一份工作——簿記員的經曆,那時我雖然每天天剛蒙蒙亮就得去上班,而且辦公室裏點著的鯨油燈又很昏暗,但那份工作從未讓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很令我著迷和喜悅,連辦公室裏的一切繁文縟節都不能讓我對它失去熱情。結果是雇主不斷地為我加薪。”

不要抱怨低微的職位和薪水,不要因為老板的忽視而喪失向上的勇氣,不要習慣地將工作看成是領導安排的,而非自己主動要求完成的。隻要勤奮肯幹,不吝於投入時間和精力,就一定可以尋找到工作的快樂,在工作中獲得滿足和幸福,並會得到同事的尊重、老板的信任,工作也會像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所說的那樣,成為我們可以依靠的東西,成為一個可以終身信賴且永遠不會背棄我們的朋友。

能夠欣賞、喜歡自己工作的人,會由內在愉悅的心情,點燃工作的熱情,以掌握工作的本質與意義。相反,對自己的工作充滿委屈與抱怨的人,會被自己內在的委屈抱怨給蒙蔽,從而失去工作的本質與意義。這樣的人,不僅不容易用愉快的心情麵對工作,反而容易把工作變成應付需求的苦差事。

在日本有一位大學畢業的女孩,非常向往記者的工作,於是就去投考新聞機構。她被錄取了,但是由於記者沒有空缺,主管叫她暫時做一些為同事泡茶的工作。對一個滿懷夢想的大學生來說,第一份工作隻是為大家泡茶,心裏當然非常失望。

在日本,泡茶招呼客人是一個很重要的禮儀,如果泡的茶不好喝,客人常會直接推斷這個公司管理不好。所以泡茶事雖小,卻是很重要的工作。想到公司也不是有意輕視她,待遇也不錯,就安慰自己不用急,將來還是有機會的。於是,她坦然去上班,每天為同事泡茶、倒茶。

三個月過去了,她開始沉不住氣了,心裏總是抱怨:“我是一名大學生,卻天天來為你們泡茶。”這樣一想,她泡茶就不像從前那樣愉快,泡出來的茶也就一天不如一天了,但她自己並沒有感覺到。

有一天,她泡好茶端給經理喝,經理喝了一口,就大聲斥責起來:“這茶怎麼泡的,難喝得要命。虧你還是大學畢業呢,連泡杯茶都不會。”她真的氣炸了,幾乎哭了出來:“誰要在這個鬼地方繼續泡茶!”

正準備當場辭職時,突然來了一位重要訪客,必須要好好招待。她隻好收拾起不滿與委屈,反正要離開了,就好好泡一壺茶吧!於是,認真地泡好茶,當她把茶端進去,轉身要離開時,突然聽到客人讚歎道:“哇!這茶泡得真好。”別的同事,連那位斥責她的經理都端起來喝,紛紛情不自禁地讚美:“這壺茶真好喝!”

就在那一刻,她自己也呆住了。心裏想,隻是小小的一壺茶而已,竟然造成那麼大的差異,或被上司罵,或被大家讚不絕口,這茶裏顯然有很深奧的學問,我要好好地去研究……

從此以後,她不但對水溫、茶葉、茶量都悉心琢磨,就連同事的喜好、心情,也細心地體會。甚至,連自己泡茶時的心情狀態會帶來的結果,也了如指掌。很快,她受到同事們的喜愛,成為公司的靈魂人物。

不久之後,她被升為經理,因為老板想:“泡茶時那麼細心、專心的人,一定是很精明且難得的人才!”

在實際工作中,要得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並不是企業的責任,也不是領導應該給每個人的義務。相反,工作是為了完成企業的使命與任務,十之八九的工作不會是剛好恰如人意的。所以,自己喜歡的工作,是依靠自己的努力爭取到的。

在工作中經曆的一切,並非都能用金錢來衡量。隻有我們主動工作,熱愛我們的工作,才能產生持久的動力和克服挫折的意誌力,即使失敗也有精彩的過程。而被動工作卻難以激發持續的努力,即使成功了,體驗到的成就感也黯淡了幾分。

沒有人能把自己不喜歡的、厭惡的工作做好。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乏味的,那麼你的厭職心理足以招致失敗;如果你全神貫注,投入百分百的熱情,工作上的厭惡、痛苦的感覺,都會消失。凡不懂得這個秘訣的人,就不懂得獲取成功與幸福的方法。

“工作就像談戀愛,要想獲得幸福,首先就要學會愛,這樣才能感受到被愛。”當你愛上了自己的工作,主動去工作時,工作隨之也會愛上你。

成功讓人在工作中享受到快樂

在我們生活周圍,有很多擁有某種專業知識,或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他們朝九晚五,穿行於城市的寫字樓裏,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拿著一份不菲的薪水,屬於我們通常所說的“白領”一族,但他們並不快樂。他們是一群孤獨的人,不喜歡與人交流,他們不喜歡星期一,視工作如緊箍咒,但他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出來工作。有調查表明,這些人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他們精神緊張、未老先衰,長期處於亞健康甚至是不健康的狀態。

有人也試著向他們提出這樣幾個問題:為什麼不能把工作當成你的愛好呢?如果你所學的專業和你個人的誌趣南轅北轍,那麼,你當初為什麼還會選擇你所學的專業呢?如果你已經為你的專業付出了四年的大學時光甚至更多的時間,這就說明,你對你的專業,雖然談不上熱愛,但至少可以忍受。因個人的興趣而厭惡工作,這隻能是你的借口,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做法。

亨利·愷撒是一個成功的人,他的成功緣於他的母親教會了他在工作中享受快樂,在快樂中工作。

亨利·愷撒的母親瑪麗·愷撒在工作一天之後,總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做義務保姆工作,幫助不幸的人們。她常常對兒子說:“亨利,不從事勞動,就不可能完成什麼事情。如果我什麼也不遺留給你,隻留給你勞動的意誌,那麼,我給你留下的就是無價的禮物:勞動的歡樂。

“工作不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實現個人人生價值的需要,一個人總不能無所事事地終老一生,應該試著把你的愛好與你所從事的工作結合起來,不管你做什麼,都要樂在其中,而且要真心熱愛你所做的事。”

愷撒說:“我的母親最先教給我對人的熱愛和為他人服務的重要性,她常說熱愛人和為人服務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事。”

亨利·愷撒深知積極態度的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建造了1500多艘船,其造船速度震動了世界。當時他曾說:“我們每10天能建造一艘‘自由輪’。”專家說:“這是做不到的。這是不可能的。”然而愷撒做到了。

那些相信他們隻能排斥積極性的人,使用了他們消極的一麵;那些相信他們能排除消極性的人,使用了他們積極的一麵。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使用這個法寶的時候,我們必須小心,這個積極的心理態度的一麵,能夠使你獲得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它能幫助你克服困難,發現自身的力量。它能幫助你走到你的競爭者的前麵,並且如同愷撒那樣,能把別人說的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

如果你掌握了這樣一條積極的法則,如果你把熱忱和你的工作混合在一起,那麼,你的工作將不會顯得辛苦而單調。熱忱會使你的整個身體充滿活力,使你在睡眠時間不到平時一半的情況下,工作量仍然可以達到平時的兩倍或三倍,而且不會覺得疲倦。

當你在樂趣中工作,如願以償的時候,就該愛你所選,不輕言變動。但如果你開始覺得壓力愈來愈大、讓你愈來愈緊張的時候,在工作中感受不到樂趣,開心不起來,沒有喜悅的時候,那就是在提醒你,有些事情不對勁了。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就該換一份工作了。

成功的人樂於工作,並且能把這份喜悅帶給別人,使得大家不由自主地接近他們,樂於與他們相處或共事。

有人覺得人生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工作,所以在工作中每件事都要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不妨多給自己機會去嚐試,經曆各式各樣的事情,從中發現你喜歡的部分,再找準合適的方向,重新開始。

與同事相處是一種緣分;與顧客、生意夥伴見麵,是一種挑戰;和你每天必須見麵的人相處,更是一種樂趣。隻要你能夠認識到這些,你工作起來一定會很快樂。

愛默生說:“沒有熱情是什麼事情也做不成的。”熱情就是成功的火花,當你想在工作中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時候,你可以不必有熱情,但你如果想在工作中有所成就的時候,就必須有熱情。

人可以通過工作來學習,可以通過工作來獲取經驗、知識和信心。你對你的工作投入的熱情越多,決心越大,工作起來就會感到效率越高。當你抱有這種熱情與執著時,工作將不再是件苦差事,工作是為了做一件全身心熱愛的事,而且是有人願意付錢請你來做你喜歡的事。你的工作是為自己找快樂!工作等於快樂,這是一個非常合算的公式。

惜緣而行,同緣而樂

有時,來自心靈深處的一個小小感動,會讓我們覺得擁有了全世界。

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一次,和幾個朋友去旅行,上了火車就開始玩牌,一直到車上最後一個人都睡下了,我們才疲倦地蜷縮在座位上睡去。沉沉的一覺,醒來都是早晨7點了,我隱隱覺出有東西在眼前晃動,睜眼一看,隻見一位好朋友正伸手擋在我的頭前,護防著過道上人來人往對我的磕碰。見他站著,才驟然發覺自己早已橫倒著占了他的座位。他就這麼站了半宿,為了不吵醒我睡覺,竟沒忍心叫醒我。

我一臉愧疚,慌忙起身道歉,卻見他安然地笑容:“你們女孩子身體脆弱!看你睡得挺香的!我一晚不睡算不了什麼的。”

我鼻頭有點酸,實際上,為了趕著和我們這撥人一起出來旅遊,他前一晚就在趕工作,才睡了不到3個小時。頓時我的心中湧上千般的溫柔,不由感歎:有這樣的朋友,真好!

人生得一個這樣的朋友足矣。仿佛我能把整個生命交托給他,在我睡著了的時候,他替我守衛著,就像一個大人疼愛小孩般的照顧我,讓我感覺到生命的安全。

有這樣的朋友,夢裏都會笑醒吧。有這樣的朋友,哪還會有愁事呢?在我遇到挫折的時候,他一定會出現,為我送來溫馨的話語,給我鼓勵;在我迷惑的時候,不厭其煩地給我幫助……事實上,我和這位朋友目前已經交往了十年之久,我們還曾經很鄭重地說:“人生能有幾個十年呢?讓我們再多來幾個十年之約吧!”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秦偉就得到過這樣的幸運。他的手機裏有一條特殊的信息:“我去給你送錢,三千夠嗎?”信息的日期距現在有一年多了,他一直保留著沒有刪除,並時時去翻看。這條短信的背後,有著一段怎樣的故事呢?

剛畢業不久,秦偉就因為腿部嚴重骨折不得不停掉手裏的一切工作,住院接受治療。住院押金加上治療所花的費用,讓他有些捉襟見肘,但他不想讓家裏擔心,一直都沒跟家裏說起過,隻好問公司借了點錢,並降低所有開支,再觀察幾天就打算出院了。

一日,秦偉旁邊的床位上轉來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也是骨折,疼得哇哇直哭,身邊沒有人陪伴。秦偉湊過腦袋去和她聊天,才得知小女孩的父母都被公派到國外,隻有一個哥哥在這個城市裏。她騎車不小心摔了,是小區的保安給送來醫院的,哥哥還不知道這事呢。

秦偉像大哥哥般照顧起這個小女孩來,鼓勵她要堅強地忍住疼痛,幫她上藥,還給她講笑話分散痛苦。晚上哥哥趙樂出現在醫院時,看到妹妹不僅沒有被疼痛折磨的痛苦表情,還在很開心地說笑。哥哥很感謝秦偉的幫忙,隨後,他們也很投緣地聊起了天。

朋友之間緣分的相撞或許也需要一種機遇吧,但更重要的是氣氛,隻有聊得來,氣氛對了,才會產生曆久彌堅的經典友誼。

在陪妹妹治療的幾天裏,趙樂看到秦偉總是隻喝點米粥,床邊也沒有營養品,“缺錢不?”趙樂很直接地問他。當時秦偉隻當他是客氣,於是很隨意地回答:“還好啦。”趙樂又追加了一句:“如果真缺錢就告訴我啊!”

秦偉笑著點頭,卻沒有當真。

小女孩很快就出院了,秦偉一天收到趙樂發來的短信。“我去給你送錢,三千夠嗎?”隻有幾麵之交,交談也不過幾次,竟得到如此信任和關懷,秦偉心裏沒有來由地一震,眼淚都快出來了。他接受了這筆錢,不一定是非需要不可,他是不想拒絕一位朋友真誠的心。

時間過去一年多,錢早已還給了趙樂,但這條信息一直被秦偉保留著。這條短信見證著一段特殊的朋友之緣。這樣一種情誼,恐怕是這輩子也刪除不了的。

朋友之間的感情是很奇怪的一個東西,即使是第一次見麵,有時也會熟悉得如同老友,讓人有相見恨晚的感歎;即使很久沒有聯係,也會在某個場景的觸動下,突然想到這個人,讓我們深深懷念。

時間的長短,距離的遠近,都不是真摯友誼的絆腳石。每年春節回家,張怡都會繞過家鄉多坐三個小時的火車,在長沙停留兩天。在長沙張怡有兩個非常好的姐妹,她們曾是大學的室友,在一起打過、鬧過,在一起討論過人生,談論過愛情,也一起經曆過悲傷、迷茫和傷痛。大學幾年的時間裏,她們形影不離,成為知心的好朋友。畢業後,分隔兩地,因路途遙遠,她們隻能在每年春節假期時才能見上一麵。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七年,也都有了各自的家庭,但每次見麵,她們還是會親密如初。會抱著許多零食,圍坐著邊吃邊聊,生活、工作的快樂和煩惱都會傾囊而出;會拿出一大堆送給彼此的小禮物,一一分享購買時的心情;會很臭美地擺出POSE用相機自拍個不停;會討論衣服、化妝品和男人……隻要張怡去的這兩天,她們倆會放下手頭所有的事情,開心地鬧個夠,每一年都如此愉快。

雖然在不同的地方,雖然不常見麵,她們的友誼卻一直保持著溫度,全都因為她們在用心珍惜。與她們之間的友情,是張怡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相信她的朋友們也會有如此的感覺。

想換來朋友永遠的留守,就用心把情義緊緊包裹,時時惦念。即使有些朋友不能天天陪伴在身邊,分離的日子,也要在心靈深處給她們留出一方天地,並時時澆水施肥,讓友誼之樹常青。

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之間也難免會有摩擦,我們也許會因這些摩擦而產生怨氣,怨氣又會導致朋友之間分道揚鑣。朋友得來不易,友情維持更要靠誠意,所以,一定要心平氣和地聽對方解釋,雙方多溝通,這樣才能消除誤解,撥開雲霧見明月。每當夜闌人靜時,我們望向星空,總會想到過去的許多回憶。這些回憶或許瑣碎,或許不全是歡樂,但曾在我們人生旅程中存在過的那些朋友,卻為我們的生命帶來了無限的美麗和滋潤!

惜緣而行,同緣而樂,珍惜生命中每一程陪伴在我們身邊的朋友。有他們,才幸福!

患難與共的朋友是一生的財富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結交朋友不僅要懷有熱情,也要懷有寬容之心。沙子因蚌的包容才成為一粒珍珠,眼睛卻因為拒絕一粒灰塵而付出了眼淚。我們要用蚌的品質去包容和承載朋友,相信我們的包容會換來真摯、長久的友誼。

有這樣一個故事,曾讓人們深深地感動。當我們領會了故事中主人公的偉大之後,我們一定會知道怎樣去更好地對待朋友。

二戰期間,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激戰後兩名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係。這兩名戰士來自同一個村莊,兩人在森林中艱難跋涉,相互鼓勵、相互安慰,他們僅剩下一點鹿肉當糧食。第二天,他們在森林中又一次與敵人相遇,還好被他們巧妙地避開了。就在自以為安全時,隻聽見一聲槍響,走在前麵的年輕戰士中了一槍——幸虧他把鹿肉綁在肩膀上,傷得不是很重。後麵的戰士惶恐地跑過來,害怕得語無倫次,抱著戰友的身體淚流不止,並趕快把自己的襯衣撕下包紮戰友的傷口。那天晚上,盡管饑餓難忍,可他們誰也沒動過身邊的鹿肉。第二天,他們得到了部隊的援救。事隔30年,那位受傷的戰士說:“我知道誰開的那一槍,他就是我的戰友。當時在他抱住我時,我碰到他發熱的槍管。當時我不太明白他為什麼對我開槍,但我還是寬容他了。後來我才想明白,原來他想獨吞我身上背的那塊鹿肉。我們都有母親和家庭,都想要活著走出困境,我是這樣,他也一定是這樣。所以,此後30年,我假裝根本不知道此事,也從不提及。戰爭太殘酷了,不能怪他。他之所以打的是我的肩膀,說明他的心還是仁慈的。這件事已經過去了,我相信以後不會再出現了,我們又做了幾十年的好朋友。”

不同於血濃於水的親情,不同於轟轟烈烈的愛情,友情的發生和成長是在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下持續的,最適合的辦法就是用文火慢慢地煎熬,時間越長,歲月越久,友情就會越細膩、越厚重。那時候,這份滋之醇、味之濃的情誼足夠我們用一生去品味。

新澤西的一名礦工在下井刨煤時,一鎬刨在啞炮上。啞炮響了,礦工當場被炸死。因為礦工是臨時工,所以隻給家屬發放了一筆撫恤金,就不再過問他的妻兒以後的生活。悲痛的妻子在喪夫之痛後又麵臨著來自生活上的壓力,由於她無一技之長,隻好收拾行裝準備回到那個閉塞的家鄉去。這時礦工的隊長找到了她,告訴她說礦工們都不愛吃礦工餐廳做的飯,建議她給礦工開個麵館,說不定可以維持生計。

礦工妻子想了一想,便答應了。於是在幾名礦工的幫忙下,她的麵館開張了。開張第一天就一下來了8個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來吃麵的人越來越多。最多時可達五六十人,但最少時卻從未少過8個人,風霜雨雪從不間斷。

時間一長,許多礦工的妻子都發現自己丈夫養成了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每天下井之前必須去吃碗麵。妻子們百思不得其解。

直至有一天,礦工隊長在刨煤時被啞炮炸成重傷。彌留之際,他對妻子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接替我每天去麵館吃碗麵。這是我們隊8個兄弟的約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們不幫誰幫。”

從此,以後每天的早晨,在眾多來吃麵的人群中,又多了一位女人的身影。來去匆匆的人流不斷,而時光變換之間唯一不變的是不多不少的8個人。

生命穿透十幾年歲月滄桑,始終閃亮著的是8顆金燦燦的愛心。

人生路難免有風雨,但朋友間的真誠可以為我們擋風寒,分憂愁,解除痛苦和困難。

朋友是我們登高時的一把扶梯,是我們受傷時的一劑良藥,是我們饑渴時的一碗白水,是我們過河時的一葉扁舟。真誠的朋友是金錢買不來、命令下不到的,是隻有真心付出才能換來的最可貴、最真實的情感。

真正的友誼常常伴隨著感動。讓我們感覺這個世界充滿情義,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別人的善意裏。於是,我們也常常會被真摯的友情感動得流下眼淚。

今日,世界各地的藝廊均陳列著丟勒的名畫,其中《禱告的手》這幅傑作訴說著一個真實的感人故事,宣揚著朋友間真誠的愛心、犧牲、辛勞與感激。它提醒世界各地的人,朋友可以是多麼偉大,朋友的力量足可以改寫人生。

大約在1490年,阿伯智·丟勒和法蘭西·奈斯丁是一對很好的朋友,他們兩個人非常喜歡繪畫,希望將來能成為出名的畫家。可是由於貧窮,他們沒有錢到大都市的美術學院去進修,並且得半工半讀才能維持學畫。

工作占去他們許多時間,兩人的進步都很慢。為了要達成學習美術的願望,最後,兩人同意以抽簽方式決定一人工作以支持雙方的生活費,另一人則全心學習藝術。最終決定了丟勒得以繼續學習,而奈斯丁則辛勤工作,供應兩人的生活所需。他們協議,當丟勒成功以後,將支持奈斯丁學習藝術。

在奈斯丁的支持下,丟勒前往歐洲各城市學習深造,非常用功。正如今日世人所知,他不僅擁有才華,更具備天分。過了許多年,他成了一位很出名的畫家,也賺到了足夠的錢,當他成功以後,便準備履行他與奈斯丁的協議。但丟勒很快發現他的摯友付出的代價超乎想象,一切都已太遲了。奈斯丁為了支持朋友而辛勤工作,以致手指已僵硬扭曲。他那原本優美敏感的雙手,已遭到終生的損壞,他已不能靈敏地操作畫筆了。雖然奈斯丁成為藝術家的美夢已不可能實現,但他卻並不為此感到難過,反而為朋友的成功而高興。丟勒也因奈斯丁對自己忠誠的友誼和愛心深受感動。

有一天,丟勒在未預先告知的情形下去拜訪奈斯丁,發覺他正合起多瘤節的雙手,跪在地上,安靜地為朋友的成功禱告。天才藝術家丟勒趕快描繪了他這忠心朋友的雙手,這幅畫後來成為舉世聞名的《禱告的手》。有朋友,很美麗。

友情是一種最純潔、最高尚、最樸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動人、最堅實、最永恒的情感。一旦沒有了友情,生活就不會有悅耳的和音。

大千世界,紅塵滾滾,於芸芸眾生、茫茫人海中,朋友能夠彼此遇到,能夠走到一起,相互認識,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實在是緣分。在人來人往、聚散分離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軌跡上,在不同經曆的心海中,能夠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說是一種幸運。緣分不是時刻都會有的,既然有一份幸運得來,就應該好好珍惜。

坎坷的道路上可以看出毛驢的耐力,患難的生活中可以看出友誼的忠誠。真正的友誼隻有在困境中才會顯現出它的光彩。當你找到這樣的朋友時,你將擁有別人無法比擬的財富,成為這個世上無比富有的人。

擁有這樣的感動,生命還有什麼不能滿足的呢?

一個人,不管工作與生活,都要經曆無數的酸甜苦辣,快樂如果與人分享,就能成倍地增長,而痛苦如果與人分擔,就會減少很多。所以,要學會始終向朋友、向同事、向領導敞開自己的心扉,讓快樂加倍,讓悲傷淡化,讓工作與生活之路花香彌漫。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世界上有一種方法,可以使幸福倍增,讓痛苦減少,而且隻要你願意,就能辦到,那就是分享。當你把幸福與周圍的人分享時,你的幸福並不會減少,但你的同事和朋友得到的幸福會使你更加幸福,所以與別人一起分享幸福,你會得到雙倍的幸福。把你的痛苦傾訴給朋友,你會有卸下重負一般的快感,因為傾訴就是痛苦的外泄,此外你還將得到朋友的慰藉,所以,你的痛苦就會減少一半。

有一部名為《荒野生存》的電影,影片的故事靈感來源於一起真實事件。

克裏斯多弗出生於美國東岸的一個富裕家庭,是一個有著狂熱夢想的年輕人,他一直想摒棄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回歸於大自然的曠野之中。克裏斯多弗的理想主義和行為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父親的關係也越來越惡劣。1992年,克裏斯多弗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私立名校艾默瑞大學,他原本可以好好地找一份體麵的工作,過著“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但他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克裏斯多弗甚至沒有和家人打一聲招呼,就獨自一人展開了他的荒野之旅。

克裏斯多弗改名換姓,先是把銀行賬戶中兩萬四千美元的存款悉數捐給慈善機構,放棄了車子和大部分財產,還把身邊的現金全都燒掉。他要超越物質和金錢,體驗一種原始的生活。他從家鄉出發,一路上,認識了各種不同的人,經曆了許多不同的事,所有的一切,都在重新塑造著克裏斯多弗對世界的感知。克裏斯多弗最後到達了阿拉斯加的國家森林公園,他誤入了一片森林,找不到出路,雖然他的求生意誌超乎常人,但是他終究沒有通過饑餓的考驗,因誤食野洋芋種子而身亡。在他離家出走4個月後,人們在一輛廢棄的公共汽車上找到了他已經腐爛的屍體,旁邊是他遺留下來的信件和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