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3 / 3)

在死前他寫下這樣一句話:幸福來源於分享!證明了其對社會交往的渴望。

人一生中有很多東西是需要有人來一同分享的。在事業成功的時候,我們希望可以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分享那份成就;在願望實現的時候,希望可以和愛人一起分享那份滿足;有時哪怕是做了一桌豐盛的菜肴,買了幾袋美味的小吃都特別希望能和某個好友一起分享。

智德禪師在院子裏種了一株菊花。轉眼三年後的秋天,院子裏長滿了菊花,花香一直傳到了山下的村子中。來禪院的信徒都不住地讚歎:“好美的花兒啊!”

有一天,有人開口向智德禪師要幾株花種在自家院子裏,智德禪師答應了。他親自動手挑揀開得最美、枝葉最粗的幾株,挖出根須送到那人家裏。消息很快傳開,前來要花的人接踵而至,絡繹不絕。而在智德禪師眼裏,他們一個比一個知心、一個比一個親近,所以都要給。可是這樣一來,沒過幾天,院裏的菊花就都被送出去了。

弟子們看到滿院的淒涼,忍不住說:“真可惜了!這裏本來應該是滿院飄香的。”

智德禪師微笑著說:“可是,你們想想,這樣不是更好嗎?因為三年後就會是滿村菊香了啊!”

“滿村菊香!”弟子聽師父這麼一說,臉上的笑容立刻如菊花一樣燦爛起來。

智德禪師說:“我們應該把美好的事物與別人一起分享,讓每個人都感受到這種幸福,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了,心裏也是幸福的啊,因為這時我們才真正擁有了幸福。”

孟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蕭伯納說:“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朋友間相互分享交流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

友誼是保障健康的重要因素

友誼能滋潤生命,是美滿人生的基礎。一生中有朋友相伴,有友情潤澤,生命將添光增色;相反,如果身旁沒有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則似一艘在海中漂浮的孤舟,孤立無助,生命黯然無光。

40歲的意大利洞穴專家毛裏奇·塔爾曾隻身待在一個地下溶洞達一年之久,以研究自己在長期孤獨生活的情況下生理和心理會產生哪些變化。結果一年後他重見天日時,他的體重下降了21公斤,臉色蒼白而瘦削,人也顯得憔悴,免疫係統功能降到最低點;如果兩人同時向他提問,他的大腦就會亂;他變得情緒低落,不善與人交談。雖然他渴望與人相處,希望熱鬧,但他已喪失了交際能力。對此,塔爾深有感觸地說:“在洞穴裏度過了一年,才知道人隻有與人在一起的時候,才能享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全部快樂。過去,我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常常傾向於獨處。現在,讓我在安靜與熱鬧之間選擇,那我寧可選擇熱鬧,而不要孤寂,我之所以在洞穴中堅持了一年,隻是為了搞科學試驗。我喪失了許多與人交往的能力,這需要在今後的生活中重新糾正。但是我不後悔,因為這場試驗使我明白了一個人生的奧秘:生活的美好在於與人相處!”

良好的友情,能讓人心情愉悅,能有助於延長壽命。

為什麼有朋友的人壽命相對長,而孤獨的人壽命相對短呢?有一種說法是,和朋友之間的交往、接觸能抑製下丘腦的活動,降低那種會造成呼吸加速、心跳加快和出現其他緊張生理現象的化學物質的分泌量,從而保障我們的健康。

麗沙從前是個很快樂的人,可就在近兩年,她卻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消瘦、蒼老、眼神無助。她苦惱地說:“就在孩子出生後,我度過了最糟糕的一段時間。真是可怕,那段時間我幾乎沒有朋友。當電話鈴響時,我沒法去接,即使接了,孩子可能又開始哭喊,我就隻能說下次給你打過去吧,但是我卻一次也沒再打回去過。我感覺到自己在離她們而去,我也感覺我的心情越來越不舒暢,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這個故事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由於孩子、加班等原因,友誼正在被我們逐漸淡忘。在現代生活中,我們都很忙碌,忙得甚至沒有太多閑暇與精力和朋友做過多交流,要知道友情也需要時間和心血去培養。一忙碌起來,當然就不可避免地把友誼拋諸腦後了。

實際這是非常不明智的想法,忽略友誼不僅會降低你的生命質量,而且會給你的健康帶來災難性的損害。一個人要想保持身體健康,不僅需要鍛煉身體和合理飲食,同時更需要加強對友誼的維護。

所以,親愛的讀者們,無論你有多少借口,也一定要重新把友誼列在你優先考慮的各項事情的首位。

缺少朋友、缺少交流的孤獨感對於身體和心靈都是一種負擔,正常情況下,尋求朋友的支持是處理緊張、壓力的最好戰略。留一點時間給朋友,我們的天地會更寬,情緒也會更好。

家住北京郊區的50多歲的黃大媽,衣食無憂,本該好好享受天倫之樂,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位老大媽竟癡迷撿垃圾。撿回來的垃圾就堆放在家裏,滿屋子垃圾散發出來的臭味,不僅影響周圍鄰居,也愁壞了子女。子女多次做她的工作,但黃大媽卻還是一意孤行。據鄰居介紹,這幾年來,黃大媽很少跟鄰居交往,和子女的關係也很冷淡。老伴去世得早,她一個人顯得很孤僻,每天就是不停地出去撿垃圾回來,別人怎樣勸說,她都不聽。

最後,居委會和她的家人聯合起來,把她撿回來的垃圾全部清除,並且不再讓她出門,怕她再撿回髒兮兮的垃圾。但沒過多久,黃大媽患上了老年癡呆症,每日坐在家裏傻傻地對著鏡子笑。

黃大媽為什麼會有撿垃圾的“特殊愛好”呢?不讓撿之後她怎麼又變成癡呆了?其原因就是她的性格內向,不愛交朋友,缺乏正常的社會交際,在沒有人交流的情況下,她需要某個精神寄托來宣泄心中的情感。一旦這個精神寄托被拿掉後,她的精神也就容易出現問題。

“誰趕走了友誼,誰就像生活在沒有了太陽的世界上一樣。”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說得真好。現代社會研究也證實,朋友間的友誼對幸福生活非常重要。就像英國的社會心理學家麥克·阿蓋爾和其他科學家指出的那樣,有真正的朋友是提升生活滿意度、保障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

結交朋友、收獲友誼,體驗生活的美好、品嚐幸福的甘甜、擁有健康的身心——這一切,自然讓我們活得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不少這樣的名言警句“什麼樣的人,交什麼樣的朋友”“羽毛相同的鳥,自會聚在一起”“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等等,它們都在說明一個共同的道理——你與之交往的人,和你之間一定有著某些相似的地方,或興趣愛好,或背景身份,或人格品行……正是因為這些或多或少的相似性,你們才會走到一起,擁有共同語言,成為彼此的朋友。

曆史上的韓愈和孟郊就是這樣一對朋友。韓愈、孟郊皆出身貧寒,青少年時期都備受人世艱辛。相似的家世和遭遇,以及他們相投的興趣、相近的詩風,促成了他們篤深的友誼。貞元七年(791),兩人相見恨晚。孟郊是“逢著韓退之,結交方殷勤”。韓愈一見孟郊,則“為忘形交”,此後,韓、孟便形影相隨,酬唱不絕,以怪奇的詩風並稱於中唐詩壇。

朋友是我們在世界上的“投影”,我們選擇了與自己有著相似性格、背景、人品的人,從他們的身上就能看到我們的未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有什麼樣的朋友,就有什麼樣的未來。在這個理論上,交一些誌同道合、品德高尚的朋友,會使我們受益終生,一輩子受益。

他是位音樂愛好者,同時對天文學也充滿特別的興趣,一有空他不是沉浸在音樂裏,就是對著天空發呆,因此,在同學中,他被視為一個不善交際的人。

在一次孤獨無聊中,他爬到教學樓的頂層,大喊:“有人嗎?有人嗎?”果然,在屋頂的另外一角,露出來一個頭說道:“有人啊!”這是一個比他低兩個年級的一位金發男孩,他似乎也是一個孤獨的人,帶著隨身聽,孤獨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就這樣,他們相識了。因為他有一位當圖書管理員的父親,金發男孩經常會通過他借一些最新的電腦書。在借書還書的過程中,他發現金發男孩非常聰明,並且計算機也特別棒,於是就經常跟他出入於學校的計算機房,與金發男孩一起玩編程遊戲。從“三連棋”一直玩到“登月”,臨畢業時,他也成為學校裏僅次於金發男孩的計算機高手。

1971年春天,他考入華盛頓州立大學,學習航天;一年之後,那位金發男孩進入哈佛,學習法律。兩人雖然不在一個學校,但經常聯係,金發男孩繼續跟他借書,他繼續跟他探討編程問題。

1974年寒假,他在流行電子雜誌上,看到一篇介紹世界第一台微型計算機的文章,興奮異常。因為在中學時,那個金發男孩就經常在他麵前抱怨,計算機太笨重,要是小到家裏能放下就好了。

他拿著那本雜誌去了哈佛,見到那位金發男孩,說:“能放在家裏的計算機造出來了!”金發男孩當時正為是繼續學法律,還是搞計算機而苦惱,當他看到雜誌上那台電視機大小的計算機後,說:“你不要走了,我們一起幹點正經事。”他沒有走,在哈佛所在的城市——波士頓住了八個星期。在這八個星期裏,他和金發男孩沒日沒夜地工作,用Basic語言編了一套程序,這套程序可以裝進那台名為ALTAIR8008的微型計算機裏,並且能像汽車製造廠的大型計算機一樣工作。當他們帶著這套程序走進那家微型計算機生產廠時,竟然得到一個意想不到的答複,給他們3000美元的基價,以後每出一份程序拷貝,付30美元的版稅。他們喜出望外,再也沒有回到學校。三個月後,一家名為微軟的計算機軟件開發公司在波士頓注冊,總經理是那位金發男孩——比爾·蓋茨,副總經理就是他——保羅·艾倫。

現在微軟公司已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巨無霸,總經理已成為人所共知的世界首富。副總經理在總經理的巨大光環下,雖然有些黯淡,但在福布斯富豪榜上也名列前五位,個人資產210億美元。

前不久,有人寫了一本書,稱保羅·艾倫是一位“一不留神成了億萬富翁”的人,其實,若仔細考察一下他的經曆,我們就會發現實在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常言說,你與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來。與一個注定要成為億萬富翁的人交往,自己怎麼可能成為一個窮人呢?“朋友就是我們的另一種未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朋友是你的一麵鏡子,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你自己。有怎樣的你,就有怎樣的朋友;有怎樣的朋友,就有怎樣的你!從朋友的性格、愛好等方麵也可以反映出你自己的性格、愛好等。

把幸福“傳染”給其他人

人生追求幸福,應該是普遍的真理。但人們往往僅從自身的感受出發,那麼幸福一開始也就被錯誤地定義為“我的快樂及我的幸福”。但不幸的是,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沒有獨享的快樂與幸福。快樂與幸福,絕不是僅僅一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沒有朋友分享的快樂,沒有家人共享的幸福,即使你已功成名就,但孤獨感也會令你不堪承受。

有一位富人,家財萬貫,可是他對自己的妻子、兒女很吝嗇,對別人就更是吝嗇。因此,村裏的人給他起了個綽號——“鐵公雞”。更有意思的是他從來不願和別人說他的心事,無論悲喜,都是一個人默默地躲在角落裏。慢慢地大家都疏遠了他,也不願和他多說一句話。

可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他也逐漸感覺到了一個人獨處的不快和孤獨。他試圖去改變這種局麵,卻發現別人離他更遠了。在一個月光清幽的晚上,他走到河邊想一死了之,卻被一個遠道而來的禪師攔住,禪師問他為何想不開,是兒女不孝,還是無依無靠,他說不是。禪師又問了他許多問題,可他一直都在搖頭。最後,他實在忍不住了,就把大家對他的態度說給禪師聽,禪師在傾聽的過程中找到了原因。於是,禪師開導他說:“你看,你現在把你的苦惱告訴了我,說明你讓我分享了你的苦惱。所以,你現在會比較舒服一點。”富人高興地點了點頭。禪師又說:“假如你能把你的快樂與財富和你的親人分享一下,你同樣也會感到快樂。你先前的不快樂和被大家疏遠,是因為你把一切都看得太嚴、太緊,不願讓別人與你分享。所以,你就把自己慢慢關到了一個狹窄的小世界裏,而且這個小世界由於你的原因會越來越小。你要改變這種局麵就必須先從自己做起。”富人恍然大悟,他高高興興地拜別了禪師,回到自己家裏之後,他一改往日的吝嗇和刻薄。慢慢地,大家終於接受了他。

生命的內涵因你的分享而得以豐富和增長。當你把自己的痛苦和幸福吐露給朋友的時候,你的心靈就得到了平靜,你就變成一個更加親切可愛的人。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很令人受啟發。

上帝把一捧快樂的種子交給了幸福之神,讓她到世間去撒播。上帝問:“你準備把這些快樂的種子放在什麼地方呢?”幸福之神回答說:“我準備把它們藏在最深的海底。”上帝聽後搖了搖頭。幸福之神思考了一會兒繼續說:“那我就把它們藏在高山底下吧。”可上帝聽後仍是搖頭。最後,上帝意味深長地說:“你選擇的這兩個地方都不安全啊。你應該把這些快樂的種子藏到人的心裏去,隻有那裏才是不容易被發現的。”

把快樂的種子藏在心裏,才最不容易被人發現。但快樂真的不必隱藏,如果你快樂了,你就應該把快樂盡情地表現出來,用快樂感染別人,把快樂傳給別人,讓別人也幸福、快樂起來。

有一個猶太教的長老,酷愛打高爾夫球。在一個安息日,他很想去揮杆打球,但猶太教規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須在家休息,什麼事也不許做。長老實在忍不住了,決定偷偷打,反正不會有人知道他違反了規定。然而,當長老打第二洞時就被天使發現了。天使生氣地到上帝麵前告狀,上帝就跟天使說會好好懲罰這個長老。於是,從第三洞開始,長老打出了超乎完美的成績,幾乎都是一杆進洞。長老因此興奮莫名。到長老打第七洞時,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啊,你不是要懲罰長老嗎?為何還不見有懲罰?”“我已經懲罰他了。”上帝說。再說這位長老,因為打得神乎其神,決定再打九個洞。打完十八個洞,長老的成績比任何一位世界級的高爾夫球手都優秀,長老高興極了。天使很生氣地質問上帝:“這就是你對長老的懲罰嗎?”上帝說:“正是。你想想,他有這麼驚人的成績和興奮的心情,卻不能跟任何人分享,這不是最好的懲罰嗎?”

上帝的話確實耐人尋味,沒有人分享的快樂無異於是一種懲罰;反之,分享別人的快樂就是對別人的一種給予,也是給別人的一種愛。

痛苦與快樂一樣,也是需要與人分享的。當你長久地把痛苦和悲傷壓在心中時,它就會像一座還沒有爆發的活火山一樣,早晚有一天會爆發。而一旦爆發,力量就是毀滅性的,它可能會把你自己摧毀,也可能把別人摧毀。當你心中有壓抑和痛苦的時候,你需要朋友與你一起分享。而當你和別人分享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心情放鬆了,心靈平靜了,而人的心靈的平靜是一切幸福和快樂的根本保證。

職場中人,往往有著各種各樣的工作壓力。壓力一大,同事間的交流就會減少,甚至還會有一些同事因為工作上的事情,而脾氣暴躁,發生爭吵,造成同事間的不愉快。因此,在繁忙而充滿壓力的工作環境中,更需要我們學會分享快樂、傳遞快樂,誰都喜歡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人。分享也代表著關心和寬容。分享使工作環境成為一個充滿快樂的環境,這不僅有利於身心健康,更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

不錯,我有一份快樂,分給你一些,我還是一份快樂,而你卻也有了一份快樂。喧囂的時代,我們渴望簡單的快樂。而分享是幸福的,是一種美德。當我們把自己的東西拿來與人分享時,我們的胸懷因分享而變得更加寬廣,我們的生活也因分享而變得更加多姿多彩。隻有分享,才能快樂。

人生豐盛,比不上濃濃溫情,而分享的快樂,在於讓溫情一路延伸。一個幸福,與人分享便是兩個幸福、三個幸福,甚至成百上千個幸福,假如真是如此,不就成了幸福的海洋了嗎?

分享是勇於付出、甘於奉獻

愛默生曾說過:“幸福就像香水,不是潑在別人身上,而是灑在自己身上。”讓自己幸福的第一秘方是讓別人幸福。越是助人為樂的人就會越快樂。因為你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也在不同程度地滿足了個人願為他人分憂解難的良好心願,同時內心也會體驗到一種喜悅和快樂。在幫助別人解除困惑、放鬆精神的時候,我們自己的精神境界會得到升華,心靈也能得到充實。

美國作家歐·亨利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中有這麼一個故事:病房裏,一個生命垂危的患者,從房間裏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樹葉一片片地掉落下來。患者看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悄然與患者分享自己精湛的畫藝,最後的一片葉子也始終都沒有掉下來。隻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患者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人總是從關照他人中得到自己的幸福,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無不透視著這一人生哲學。拒絕冷漠,拋棄虛偽,遠離邪惡,分享就會成為一顆寶石,為你散發出人生的絢麗繽紛。

一個老人在高速行駛的火車上,不小心把剛買的新鞋從窗口掉了一隻,周圍的人備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隻鞋也從窗口扔了下去。這舉動更讓人大吃一驚。老人解釋說:“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已經沒有用了,如果有誰能撿到一雙鞋子,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在工作中,有時為他人作嫁衣也別有一份成就感,並且一定會為你贏得更多的朋友,這自然會使你的工作更加快樂。這也是“雙贏思維”的一種體現。

另外,分享還是發現個人潛力的好方法。你可以看見自己的心靈窗戶嗎?知名的“周哈裏窗戶理論”指出,每個人的內在都像一扇窗,分成四個方塊:

第一塊是自己看得到、別人也看得到的那部分;

第二塊是自己看得到、別人看不到的那部分;

第三塊是別人看得到、自己卻看不到的那部分;

第四塊則是自己和別人都沒有看到的那部分。

和人分享的時候,第二塊和第三塊會越來越小,第一塊則會越來越大。因為在分享過程中你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別人也會把他所看見的部分告訴你。

一個人越是在麵對困境時,越容易找到解決方法。長時間下來,一個樂於分享的人跟一個隻會埋頭苦幹的人比起來,差別會越來越明顯。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許多好點子、好的做事方法、好的觀念,都是透過真誠分享才能獲得的。僅靠一個人絞盡腦汁,不是那麼容易做出成績的。

分享是勇於付出、甘於奉獻。以信任為根、理解為葉、真誠為莖、協作為花,才能結出快樂的果實。分享是用心傾聽、真情相擁。將痛苦化風、忌妒化雨、狹隘化水、自私化雲,才能與同事成為出色的搭檔。

一個懂得分享的人,是有愛心和責任心的人;一個懂得分享的人,是在生活中知冷暖知風雨的人;一個懂得分享的人,是人格高尚和有著博大無私的愛的人。樂於分享,會將個人的世界變大,因為你在與人分享的同時,也會得到別人的回饋。與不同的人分享,你將會得到不同的受益。

這就好比當你擁有六個蘋果的時候,如果你把六個蘋果全都吃掉,你也隻吃到一種味道,那就是蘋果的味道。如果你把六個蘋果中的五個拿出來給別人吃,盡管表麵上你失去了五個蘋果,但實際上你卻得到了其他五個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後你還能得到更多。當別人有了別的水果時,也一定會和你分享,你會從這個人手裏得到一個橘子,那個人手裏得到一個梨,最後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種不同的水果,六種不同的味道,六種不同的顏色,六個人的友誼。

這就是分享,這就是分享所體現的“多贏”哲學,也是一種幸福哲學。不要因為瑣事影響愛情

浪漫一直都被人們定義為鮮豔似火的玫瑰,親密熱情的擁吻,燭光晚餐的情調和花前月下的呢喃。其實,除此之外,世上還有一種最能打動人心的浪漫,那就是寬容。

有人做過調查,之所以人們會把婚姻當成是愛情的墳墓,就是因為很多男女在走入婚姻後才意識到:原來人們在沒結婚之前,都覺得對方會為自己而改變,而結婚之後,卻發現這幾乎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才會因為失望而導致原本美滿的婚姻出現裂痕。

王希維和趙宇航在談戀愛的時候,他們就對對方的某些生活習慣心存不滿。王希維嫌棄趙宇航不愛幹淨,總是把屋子弄得亂糟糟,把東西丟得到處都是,常常不是找不到這個就是找不到那個,害得她要經常去幫他收拾殘局。而趙宇航則希望王希維更加溫柔一些,不要總像個老媽子一樣在他的耳邊囉唆個不停。

雖然他們都對對方存在著不滿意,但出於三年的感情積累和對彼此婚後生活的期待,他們最終還是選擇牽手走到了一起。王希維心想,結婚後有了責任感,或許趙宇航就不會再這樣邋裏邋遢了。而趙宇航則認為,王希維總有嘮叨煩了的那一天,會就此放過自己。

然而,他們的願望最終都泡了湯。雖然王希維一再提醒趙宇航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還威脅說如果他不思悔改就選擇離婚。趙宇航也表示自己實在厭煩了王希維的瑣碎,再這樣下去即使王希維不選擇離婚,自己也會選擇離家出走。然而,這樣的威脅並沒有使他們的生活發生多少根本性的變化,改變最多隻會持續一個星期,之後便又重新恢複了老樣子。

在經曆了無數次的鬥爭和無數次的失敗之後,他們彼此終於意識到大概永遠都不可能成功地改造對方了。

所有的男女在選擇結婚的那一刻就應該明白,婚姻不僅意味著終生不離不棄的承諾,意味著無限浪漫的愛情,意味著相攜相伴的美好,意味著柴米油鹽的瑣碎……更重要的是,它還意味著對對方的包容和接納。

結婚後的生活,是雙方不斷地適應、接納對方,理解對方,鼓舞對方的過程,所以任何一個人都不要試圖去改變對方,因為他的習慣早已是根深蒂固了,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假使你選擇了一個人,就要認定自己是愛他現在的模樣,而不是經過你改造後的模樣。千萬不要試圖讓對方放棄他自己的立場和個性去適應你,而是應該排除自己的狹隘與固執,以一種豁達的胸懷去包容和接受對方的一切,這樣才有利於一個家庭永遠朝著幸福的方向發展。

除去接受,妥協也是婚姻生活中的另一種浪漫。在一起的時間久了,再相愛的夫妻也會像勺子和鍋一樣,不論是攪飯還是盛飯時,都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相撞。若是次次都認真計較,那爭吵就會成為家常便飯。

有一對夫妻,曆經了很多周折才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不久之後,他們的婚姻就走到了盡頭。而導致他們離婚的原因卻出奇的簡單,就是因為他們擠牙膏的方式不同。妻子覺得應該從底部往上擠,這樣才不至於浪費,而丈夫卻覺得這樣太過麻煩,不如隨心擠來得痛快。於是,為了這樣的小問題他們一次又一次地爭吵,卻沒有一個人肯低頭妥協,在矛盾的不斷激化中,最後隻好選擇了分手。

這樣的結局讓人覺得遺憾的同時又感慨萬千。實際上,引發夫妻爭吵的瑣事還不僅僅隻是擠牙膏的問題,還有可能包括睡覺前誰去關燈,早上由誰早起準備早餐,誰去接那個吵醒美夢的電話,誰在孩子的作業本上簽名,等等。如果我們不懂得寬容和妥協,那麼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會被我們拿來當成折磨彼此心靈的理由,直到使得最初的愛戀煙消雲散為止。

仔細想想,其實沒有什麼是值得真正較真的事情。如果我們在戀愛之時因為擠牙膏方式的不同而麵臨分手危機,那我們大概都會主動與對方達成共識。但為何一旦邁進了婚姻,這種忍讓的精神就蕩然無存了呢?

諸如擠牙膏之類的問題的確是一件再小不過的事,如果不能接受對方的行為方式,與其去無休止地爭吵,選擇每天早上為對方擠好牙膏不是更好嗎?然而,婚姻中的我們卻常常會忽略這樣的解決之道,而去無比苛刻地要求對方。往往要等到情感出現裂隙、帶來損失的時候,才會發現愛的包容對於所有的問題都是成本最小的解決之道。

戀愛的時候,畢竟是在挑選相伴一生的人,所以我們堅持一點自己的立場沒錯。而結婚則是選擇了一條既定的路,不論路上有多少風雨、坎坷和不幸,我們都要與對方攜手走過,所以請對身邊的那個人寬容一點。

一個女孩在披上婚紗時問她的母親:“媽媽,你是怎麼和爸爸一輩子都過得這麼幸福的?快教教我在婚後把握愛情的秘訣吧!”

“不要去想這個問題,媽媽可以告訴你,愛情是無法去把握的。”母親認真地說道。

“為什麼?”女孩不解地問道。

隻見母親慢慢蹲下身子,從地上捧起一捧沙子,拿給女兒看。女孩發現母親手中的那捧沙子圓圓滿滿,沒有一點撒落。之後,母親握住拳頭,試圖用力將沙子攥緊些,卻發現沙子居然順著母親的指縫漸漸滑落了下來。母親的手握得越緊,沙子就滑落得越多。

這一下,女孩頓時明白了母親的意思。

愛情是美麗的、激揚的,但是如果沒有寬容的依托,它就不過是曇花一現,來得快去得急。沙子是這樣,婚姻也是如此,通常都是你計較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而如果選擇用一顆廣闊而包容的心去對待對方,那愛情就會像捧在手裏的沙子一樣圓圓滿滿。所以說,愛的極致是寬容。當你深愛對方時,你就必須懂得如何以寬廣的心去包容對方的一切。

記住,當你走進了婚姻的城堡後,就不要再奢望對方能夠像戀愛時那樣時時把你放在心上,也不要奢望對方像戀愛時那樣處處都對你千依百順。而你,也沒有必要再去刻意製造所謂的浪漫以維持愛情的溫度。隻要你把心放寬一點,對對方的要求少一些,那就是世界上最美也最難得的浪漫。

婚姻就像是過獨木橋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兩隻羊同時要過一座獨木橋。窄小的獨木橋上,隻允許一隻羊過去。就這樣,兩隻羊在橋中間相遇,誰也不肯讓步。它們角對著角,為了過橋而打起來,結果它們一起掉到橋下的急流裏,喪了性命。

婚姻就像是過獨木橋,夫妻兩人開始是朝著同一個方向前行,但在一起生活的時間長了,摩擦和衝突讓我們變成了前進方向相反的兩隻羊。我們習慣性地把問題歸咎於對方,指責對方沒有盡到應盡的義務,互不相讓,爭吵不休,像羊一樣角力,而忘了那句富有哲理的話:“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婚姻有個美滿的結局,就在夫妻爭吵的時候,想一想兩隻羊掉下急流的下場吧。

隻有各自退讓一步,我們的婚姻才能前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