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1 / 3)

佛教以弘揚佛法為己任。為了度化世人,佛光禪師廣建寺廟,開壇說法,他的弟子們在師父的影響下,也努力信征募捐,鼓勵信徒布施積德。

有一次,佛光禪師出外弘法回來,弟子們競相來向禪師報告個人勸募功德的成績。弟子普道得意地說:“師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100兩銀子,作為我們興建大雄寶殿的基金。”

弟子普德也向禪師報告:“師父,城內的陳居士來拜望您,我帶他巡禮各處的殿堂,他答應奉獻給我們全年的道糧!”

寺中的香燈師、知客師等紛紛向佛光禪師報告自己的募捐成果,佛光禪師卻漸漸皺起了眉頭,讓大家停止報告,開示弟子們:“你們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緣太多,沒有功德!”

眾僧不解,問道:“為什麼化緣多了反而不好呢?”

佛光禪師道:“把錢財儲存於信徒,讓信徒富有起來,佛教才能富有。經常要信徒捐獻功德,讚助佛事,無異於殺雞取卵,何其愚癡!等到有一天信徒們不勝負擔,佛教還有什麼護法長城,佛法還怎麼弘揚光大呢?”

佛教提倡布施,要在對方“不自苦,不自惱”的原則下進行,不可硬性募化,一味貪多,傷了世人向善的心。細水方能長流,學佛之人如果心中有禪,不但為自己想,更能為別人想,這才是禪者重悟道、更重慈悲的寬廣胸懷。

物質享受的增加會使人更加快樂嗎?答案是否定的。有資料表明:21世紀初期的美國人,收入比20世紀60年代增加了兩倍,但感覺幸福的人的比例卻下降了六個百分點。所以,財富並不能決定你開心與否,有時甚至還會成為人的心理負擔。

快樂是什麼?快樂就是饑餓時的一塊麵包,是口渴時的一杯白開水。快樂是精神上的滿足,那些無形的精神財富比有形的物質寶藏更能讓人得到快樂。快樂並不意味著擁有更多的物質享受,而是懂得享受已經擁有的一切。否則,即使我們擁有金山銀山也難以有快樂可言。

從前有個國王,他擁有廣闊的領土,無盡的財富,卻整天都處在煩惱之中,幾乎忘記了怎樣去笑。煩惱的國王命令他的大臣們去尋找世上最快樂的人,解開快樂之謎,讓他也能重獲快樂,於是大臣們走向四麵八方,尋找快樂。

大臣們都是身居高位的官員,擁有令人羨慕的地位。但他們互相討論過後,發現沒有人覺得做大臣很快樂:整天和公務打交道,為了國王提出的各種要求而疲於奔命。

大臣們去訪問了工人,工人們整天早出晚歸,做著辛苦的工作,酬勞卻不盡如人意,臉上淨是疲憊的神色,同樣也不快樂。

整天在田野中勞作的農民也同樣有太多的煩惱:辛辛苦苦勞作,還要擔心變化無常的天氣,地裏的收成也不能全歸自己。

最後,大臣們重新聚集起來,經過總結,他們一致認為:世界上沒有活得快樂的人。

就在他們回王宮的路上,看到了一個牧羊人,他穿著破舊的衣服,驅趕著羊群,嘴裏卻哼著輕快的調子,一臉快樂的表情。

大臣們從沒看到過哪個人像這個貧窮的牧羊人一樣快樂,他們將牧羊人帶到了國王的麵前。

國王問牧羊人:“我的子民,你快樂嗎?”

牧羊人笑眯眯地說:“我很快樂啊。”

國王激動地問他:“快告訴我,你為什麼會這麼快樂?你擁有這世上最珍貴的財寶嗎?你不必像我們這樣日夜操勞就能享受生活嗎?”

牧羊人說:“不,陛下,我沒有什麼貴重的財寶,我需要工作來養活家人。”

國王很吃驚:“那麼你能不能告訴我,到底是什麼使你的日子過得如此開心?而我,身為國王,卻整天憂心忡忡,煩惱不斷?”

牧羊人笑著說:“我不知道您為什麼煩惱,陛下,但我能夠告訴您我為什麼這樣快樂。我身體健康,家人平安。我愛我的妻子兒女,愛我的親朋好友,他們也同樣愛我。我在美麗的草原上放牧,自食其力,不欠任何人的錢。這些就是我快樂的根源。”

國王喊道:“幸運的人!你這頂破舊的草帽比我這頂鑲滿珠寶的王冠更有價值,你的草原給你帶來的快樂要比我的王國給我帶來的還多。如果人們都像你一樣快樂,這個世界該是多麼美好啊!”

牧羊人回答說:“哦,陛下,這不是個難題。因為人總是想有多少快樂就能有多少快樂,想要多快樂就能多快樂的。”

國王沉思了一會兒,綻開了笑容:“你說得對,擁有得多不一定就是好的。如果擁有得越多,卻越覺得不夠,煩惱自然就會越多,而知足就能夠快樂。”

國王讓大臣們將這個道理寫在書上,流傳下去:“活在世上本來就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人們所有的痛苦和不快都是由自己內心的不滿足產生的。”

決定你是否快樂的並不是金錢的數量,而是你內心的想法。快樂其實可以很簡單,身體健康,親人平安,生活穩定,能夠自食其力,家人朋友之間相親相愛……最平凡的事物中包含著最溫暖的幸福。

貪心沒有好下場

人們常說“無欲則剛”,人有欲望是正常的,關鍵是要在理智與欲望之間尋求平衡,而不要讓財富成為放不下的甜蜜負擔。

一位香港居士擁有許多金銀珠寶,為了安全,他一直把珠寶放在銀行保險櫃裏。淨空法師到香港講經時,這位居士拉著法師到銀行,去見識見識那些珠寶。到了銀行,經過重重的檢驗,再由守衛護送到保險庫,這才能夠打開保險箱取出金銀珠寶。

這時法師突然說道:“這是你的?就這麼一點點?”

居士聽了,心裏很不痛快。

法師又問道:“這些珠寶放在這裏幹什麼?”

居士說道:“不敢拿回家,拿回家怕小偷;不敢戴在手上,怕人搶劫。隻有放在銀行保險櫃才安全,一個星期我來這裏打開看一下。”

法師毫不客氣地說道:“如果這樣算是自己的,那香港所有銀樓都是我的。”

居士不解地問道:“為什麼?”

“我到那裏去,叫人把珠寶拿出來給我看看、摸摸,然後告訴店員收起來,讓他們保管好。這和你有什麼兩樣?這些珠寶你不敢戴,也不敢放在家裏,怎能算是你自己的?”禪師以問作答。

喜歡豐厚的存款,喜歡閃耀的珠寶,喜歡名貴的物品,擁有它了,那就讓它發揮出本身的作用,支配好它,而不要像個守財奴般,放不下又舍不得。整日背著財富的重擔,眉頭緊鎖,身心疲憊,所能品嚐的也隻是背簍中幾顆幹枯的果子。

在窮的時候,我們隻能充當生存的奴隸,辛苦努力以換來溫飽生活;但當我們逐漸富有了,又轉而成為財富的奴隸,被財富壓迫著。如今,不少人對財富的追求已被欲望的慣性驅使,早已突破了溫飽的界限,卻還停不下茫然的腳步,仍然執迷於數量的積累,最終導致了價值的喪失。

一個人去沙漠中尋找寶藏,可誰知寶藏沒找到,所帶的食物和水卻都已經沒有了。沒有食物,也沒有水,身上更沒有一絲力氣,他隻能靜靜躺在那裏等待死亡的降臨。

在死的前一刻,他向神做了最後的祈禱:“神啊,請幫助我這個可憐的人吧!”

神真的出現了,問道:“你想要什麼呢?”

他急忙回答說:“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是很少的一份也行。”

神於是滿足了他的要求。他吃飽喝足以後,又向神要了一隻帶路犬,以幫助自己找到寶藏。神也滿足了他的要求。

這個人在帶路犬的帶領下,繼續向沙漠深處走去,很幸運,他找到了寶藏,那裏全是各種閃耀著奪目光彩的價值連城的寶貝。他貪婪地將寶藏裝滿了身上所有的口袋。

但是他已經沒有足夠的食物和水來支持他走完剩下的路。他帶著寶藏往回走,由於體力不斷下降,他實在走不動了。這時,他看著也很疲倦的帶路犬,想著寶藏既然已經找到,留它也沒用,倒不如把犬吃掉以支撐自己走出沙漠。

擁有寶藏後的他緊閉家門,喜笑顏開地在家數金子,但就在那天夜裏,他的房子“轟”的倒塌了,他的財富夢還剛開始就被中斷了——他受到了上天的懲罰。

前麵說了那麼多欲望的負麵影響,其實,我們都是凡人,又不可能完全消除欲望。辯證地看,有欲望並非完全是一件壞事,因為欲望可以成為推動我們前進的一種動力。如果人類沒有欲望,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了。但是,欲望如火,可以取暖,亦可以毀人。所以,把握好火候是關鍵,不能被欲望吞噬。

貪心是沒有好下場的,這也是一條人生真理。

誘惑就是地獄門前的廣告

在如今這個五光十色的社會中,權力、金錢、美色如同一把把利劍高懸於我們的頭上,我們在心馳神往的同時,也要警告自己那是有風險的。因此,在誘惑麵前應該適可而止,隻有將自己的欲望控製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才不會葬送自己。

一天,魚爸爸問小魚們:“如果看到魚鉤上掛著一條又肥又嫩、肉質鮮美的蚯蚓,你們會怎麼辦呢?”

小魚們聽了都絞盡腦汁地想辦法,想既能吃到美食又不至於丟掉性命。到底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呢?

小魚A說:“我會咬住蚯蚓的一端,使勁猛扯一下,把蚯蚓從釣鉤上撕扯下來。”

小魚B擺著尾巴,得意揚揚地說:“我會小心地躲開鉤,慢慢吞食蚯蚓。”

小魚C說:“我會猛地吞掉釣鉤上的美食,然後快速將鉤吐出來。”

魚爸爸聽完趕忙搖頭,將它們的答案全部否定了,魚爸爸意味深長地說:“孩子們,不要和誘惑較勁啊,不要總想怎樣吃掉美食,而應該離它越遠越好。”

與此故事所闡述的道理相同,某大公司準備高薪聘請一名小車司機。經過層層篩選,隻剩下三名技術最優良的競爭者。

主考者問他們:“如果懸崖邊上有塊金子,你們開車去拿,覺得能距離懸崖多近而又不至於掉落呢?”

“兩米。”第一位應聘者說。

“半米。”第二位自信十足地說。

第三位應聘者說:“我會盡量遠離懸崖,愈遠愈好。”

結果第三位應聘者被公司錄用了。

現實生活中到處都有誘惑,很多人為了滿足欲望,經不住誘惑而以身試法,以至於落得失去自由或丟掉性命的下場。比如,有些高官因貪汙而紛紛落馬,有些會計人員為了得到好處,公然給公司做假賬,企圖偷稅漏稅。還有些道德敗壞的人,為了金錢,偷竊、搶劫,擾亂社會秩序,也葬送了自己的人生。

誘惑是一個打扮得花枝招展、性感妖嬈的美女,表麵上看起來美若天仙,殊不知,她通常是笑裏藏刀,內心在打你的壞主意。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克製力,抵不住誘惑而失去自我,那麼結果你很可能會遇到麻煩。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個人即將離開人世,他不知道自己死了之後去天堂好還是去地獄好。於是他買了貴重的禮物去看望閻王,想打聽一下是天堂好還是地獄好。閻王見他誠意十足,就帶他到天堂和地獄轉了一圈,由他自己決定。

在地獄門口,他看到一群穿著比基尼泳衣的美女在海灘上嬉戲,十分迷人,他禁不住想入非非,熱血沸騰。然而,在天堂中他看到的卻是一位神聖的不可侵犯的仙女,雖然漂亮,但是無法接近。經過思考,他決定去地獄。

過了一段日子,閻王在地獄碰到這個人,隻見他正在受酷刑,痛苦萬分,慘不忍睹。閻王問:“感覺如何?”那人答道:“太苦了!與我原來看到的一點也不一樣,早知道地獄是這樣,我才不會來呢。”閻王說:“你先前看到的美女是地獄門前的一幅廣告畫。”

確實,誘惑就是地獄門前的廣告畫,如果你沒有理智,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沒有抵製誘惑的心態,很容易被美好的廣告畫誘騙。因此,學會抵製誘惑是走向成熟必須掌握的能力。

方法一:結果比較法

在麵對誘惑時,我們不妨靜下心來,花些時間分析一下:成功失敗都是由因及果的,如果我們把心思放在正道上,即抵製誘惑,我們會獲得什麼,如果我們把心思放在誘惑上,我們會麵臨什麼樣的後果。對比的時候不妨列出一個表,這樣有助於讓我們清晰地認清抵製誘惑的好處。

方法二:強者刺激法

這種方法需要你選定幾個成功的人,比如,比爾·蓋茨,戴爾·卡耐基,李開複等。了解一下他們在誘惑麵前的處事方法,學習他們經營人生的方式,從中提煉出智慧的經驗,寫在紙上,掛在牆上,每天加強意識,刺激自己做正確的事。長此以往,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抵製誘惑,堅定信仰。

方法三:不與無所事事的人交往

多與成功人士、優秀人士和比你強的競爭對手交往。這個效果比把他們的智慧掛在牆上更有效,因為與他們交往的同時,你相當於在看這些人做親身示範,不但激勵你自製,還能教你怎麼自製。他能讓你學到好習慣,同時避免壞習慣表現出來。並且你會發現跟他們相處還能學到很多知識,掌握很多信息,會很快樂。

人心不足蛇吞象

如果你讀過劉禹錫的雜文《鑒藥》,一定會有頗多的感觸。《鑒藥》一文以作者一次吃藥治病的經過,說明用藥必須劑量適中。若超過了一定的分量,便會適得其反。不但不能治好病,還會使病情惡化。從而告誡人們,處理事情必須掌握分寸,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如果超過了適當的分寸,事情就會發生轉化,好事可能也會變成壞事。

無論多麼愛吃的食物,太多也會膩;無論多麼喜歡聽的音樂,聽多了也會悶;無論多麼喜歡的影碟,看多了也會厭;無論多麼喜歡做的事情,做多了也會煩;無論多麼渴望得到的東西,擁有太多了也會倦。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隻饑餓的小老鼠遇到了一隻盛滿大米的米缸,看著白花花的大米,小老鼠興奮不已,每天跳進跳出,想吃就吃。但是缸裏的米一天天地減少,缸口與米之間的距離也一天天地拉大。當小老鼠能力所及的跳起高度低於缸口與米之間的距離時,小老鼠沒能擺脫米的誘惑,仍與往常一樣跳入缸中享受米的美味。但就這一跳,從此小老鼠再也跳不到缸外了。當缸中的米吃完後不久,它便困死於缸中。

怎樣才能做到適可而止呢?適可而止,關鍵在於把握一個度,讓一切恰到好處,不多也不少。

就拿“潔癖”來說,就是講衛生過了頭。講衛生是生活中良好的衛生習慣,隻是有的人不知道適可而止,比如每天下班回家後都要把裏裏外外的衣服換下來,還要放在消毒液中浸泡清洗;擔心放在辦公室的杯子會成為傳染源,於是就頻繁更換杯子;即使隻有自己或家人乘坐的私家車,每天也要用消毒液擦個遍……醫學專家認為,過分的消毒衛生措施是沒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起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給人們在時間、精力上帶來很大負擔。

在對待財富上,也應該秉持適可而止的態度。俗話說,貪心圖發財,短命多禍災。不懂得適可而止,終究是要吃大虧的。

有一個人窮困潦倒得連床也買不起,家徒四壁,隻有一張長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長凳上睡覺。他向佛祖祈禱能給他一個發財的機會,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說:“這個袋子裏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後,裏麵又會有一個金幣,但是隻有當你把這個錢袋歸還給我後才能使用這些錢。”

那個窮人就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整整一個晚上沒有合眼,屋裏到處都是金幣,他這一輩子就是什麼也不做,這些錢也足夠他花了。但每次當他下決心要歸還那個錢袋的時候,就開始舍不得,於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著金幣,直到屋子裏全堆滿了金幣。

可是他還是對自己說:“我不能歸還錢袋,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還應該多一些錢才好!”到最後,結局可想而知,他虛弱得沒有了一絲力氣,終於死在了錢袋的旁邊,屋子裏裝的都是金幣。

人心不足蛇吞象,學會適可而止,做事不要貪得無厭,否則無盡的貪欲最終會毀掉自己。要知道,貪欲跟煩惱和失敗是成正比的。

財富就像海水,喝得越多,反而越渴。永不滿足的欲望不停地誘惑著我們追求物欲的最高享受,然而過度地追名逐利隻會使我們迷失生活的方向。凡事適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股市操作中,掌握行情變化,適可而止地將手持股票拋進拋出,才會獲得較好的回報;在商場談判中,根據實際情況,適可而止,也會收到較為理想的效果,增強談判的成功率;在朋友交往、待人接物中,做到適可而止,可以維持和增進朋友間的友誼;等等。

適可而止就是要選擇在最為合適最為有利的時機,立即停止所做的事情,以達到最佳的效果。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掌握適度的原則,注意分寸和火候,做到“胸中有數”,隻有這樣才能成為生活的高手。為人處世,貴在適可而止,恰到好處。

清心寡欲,索取有度

同樣是花草,有的花草幾日無人照料便會枯萎,可仙人掌卻不是這樣,即便無人照顧,它也能頑強地生存。有人說仙人掌生命力頑強,可實際上與其說它是生命力頑強,倒不如說是所求不多。人也是這樣,如果我們能像仙人掌那樣所求不多,何愁不能活得天高海闊、大道坦然呢?可是現代人更多的還是不知滿足,過分貪婪。

湯瑪斯·富勒說:“滿足不在於多加燃料,而在於減少火苗;不在於積累財富,而在於減少欲念。”

據說上帝在創造蜈蚣時,並沒有為它造腳,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和蛇一樣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自己還快,心裏很不高興,便忌妒地說:“哼!腳愈多,當然跑得愈快。”

於是,它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

上帝答應了蜈蚣的請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腳放在蜈蚣麵前,任憑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隻一隻地往身體上貼去,從頭一直貼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貼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滿意足地看著滿身是腳的自己,心中暗暗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

但是,等它一開始要跑步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製這些腳。這些腳劈裏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隻有全神貫注才能使一大堆腳不致互相絆跌而順利地往前走。

這樣一來,它走得比以前慢多了。

當欲望無窮無盡地產生時,再多的給予都無法填滿,貪多的結果隻會帶來無窮盡的煩惱和麻煩。

貪婪是一種頑疾,人們極易成為它的奴隸。一個貪求厚利、毫不知足的人,等於是在愚弄自己。這樣的人希望自己什麼都能夠得到,殊不知到頭來卻會失去一切。

生活貴在平衡,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不能稍有偏廢。如果過分貪婪,把握不住必要的尺度,就很容易受到傷害。有一則寓言也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同樣的道理。

從前有個特別愛財的國王,一天,他跟神說:“請教給我點金術,讓我伸手所能摸到的都變成金子,我要使我的王宮到處都金碧輝煌。”

神說:“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