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3 / 3)

隨緣自適,煩惱即去

人活於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人生無常,道路曲折,即使已經確立了堅定的目標,做了最大的努力向目的地行進,也有可能遭遇未知的風暴,被生活之舟載到預想之外的地方。

生命中變數太多,誰能對未來有著十分的把握呢?與其怨天尤人,倒不如在已有的條件中去發現意義和樂趣。佛語雲:“隨緣自適,煩惱即去。”以平常心對待多變的世事,從容地麵對生活,隨遇而安,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曾看到這樣一則故事:有人到寺廟裏去,看見菩薩坐在上麵,就問:“菩薩,您在想什麼?”

菩薩說:“我什麼也沒有想。”

那人又問:“那您的眼神為什麼讓人猜不透?”

菩薩安詳地笑著,說:“我的心明靜得像水,可以清澈見底。我什麼也沒有想,也不受外界情況變化的影響。所謂的七情六欲,隻是你們隨對事物的好惡或高興或悲傷,而我除了吃的外,認為別的都是身外之物。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可以成為聖人了。一個人剛生下來時,什麼都沒有,如果他能隨遇而安,當勞作時勞作,當休息時休息,能心情快樂,助人為善,那何愁不如彭祖活800歲呢?”

人們總是容易被欲望牽引情緒,得之則喜,失之則悲。“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雖簡單易懂,卻難以實行在自己身上。佛與凡人的區別就在於佛無欲無求,能夠隨遇而安,而人的欲望太多,難免患得患失。

《菜根譚》上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緣動則心動,心動則緣起,佛家多講隨緣,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說。佛家講求的“隨緣”不是隨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隨順當前環境因緣,從善如流;“不變”也不是墨守成規、冥頑不化,而是要擇善固守,不模糊立場,不喪失原則。

“有緣即往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隨緣,莫攀緣”,不要強求不屬於自己的緣分。如果人們能夠放下對得失的執著,心能如佛一樣明靜清澈,做到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獲,明白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人生哪裏還會有什麼煩惱可言?

隨遇而安要順其自然,隨緣,隨遇,隨心而動,不能違背常理。陸賈《新語》雲:“不違天時,不奪物性。”不能因人的欲望而違背天理,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在遷流變化的無常中安身立命,隨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則下持守不變,在小細節處隨緣行道,自然能隨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從前,有一位老和尚,身邊聚攏著一幫弟子。有一天,他吩咐弟子們每人去南山打一擔柴回來。

弟子們準備好工具匆匆走向南山,行至離山不遠的河邊卻都停住了,隻見洪水從山上奔瀉而下,平日裏能輕鬆蹚過的小河水量暴漲,水流洶湧,無論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弟子們目瞪口呆,卻也無計可施,隻得回去。

無功而返,弟子們都有些垂頭喪氣,唯獨一個小和尚坦然相對。

老和尚問他,為什麼沒有完成師父的囑托還毫不沮喪。

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師傅說:“過不了河,打不了柴,見河邊有棵蘋果樹,我就順手把樹上唯一的一個蘋果摘來了。”

老和尚責問他:“出家之人怎能妄取無本之果。”

小和尚答道:“師命有所不從,皆因塵緣不清造化弄人,我得無本之果,使之皈依佛門淨地,不為俗世玷汙。雖初衷未果,然棄不期之期,得天意而順其自然。”老和尚暢然,明白小和尚已經參悟到佛道的根本: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後來,老和尚將自己的衣缽傳給了這個小和尚。

人生真正的自由其實就是隨遇而安,山上有柴就打柴燒飯,打不到柴,路邊的蘋果也是意外之喜。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一種安詳恬淡的心態和一種處變不驚的風範。

萬事隨緣,隨順自然,這不僅是禪者的態度,更是我們尋求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隨遇而安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平和的禪境。凡事不妄求於前,不追念於後,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放得下寵辱,才能得到安詳自在。

隨遇而安的“隨”不是跟隨,而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也不是隨便,而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遇而安是一種胸懷,一種成熟,是對自我內心的自信和把握。懂得隨遇而安的人,總能在風雲變幻的生活中收放自如、遊刃有餘;總能在逆境中,找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

隨遇而安,建立在對現實正確、清醒認識的基礎上,既是“聚散離合本是緣”的達觀,又是“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更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學會了隨遇而安,你就會發現,無論天空中是陽光燦爛,還是陰雲密布,無論生活的道路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是會擁有一份平靜和恬淡。

隨遇而安是智者達觀的行為,是愚者偷懶的借口。一些人認為隨遇而安便不需要有所作為,而隻是聽天由命即可,把隨遇而安當做逃避問題和困難的理由。殊不知,真正的隨遇而安並不是消極的隨波逐流,而是充滿智慧的積極的人生抉擇。它不是要人們不思進取,安於現狀,而是主張以豁達的心態來反觀世界,要求人們認真過好每一天,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盡職盡責,為人造福、為己立德,這樣我們就不會為世事所困擾,做個真正快樂的人。

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2008年5月12日,汶川遭受了巨大的創傷,一場地震帶走了許多人的生命。當李小姐得知這個事情後一直不停地試圖與身在四川綿陽的一位好朋友取得聯係。兩天後,她們終於通上了電話,那位朋友開口和她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活著真好!”然後,朋友又說:“經過這一次,讓我們明白了,其實生命不是必然的,能幸運地活下來是多麼幸運,我一定要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生活。”

是呀,活著真好,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不要因為我們還沒經曆過生死,就把生視之為理所當然。實際並非如此,因為這個世界並不安全,充滿了變化多端,能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恩寵,對此我們應該感謝上蒼。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命都會從出生、成長、成熟到衰老,最後壽終正寢,與草木同腐,這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生命過程,我們也習慣了如此。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說,當生命一旦遇到變化,偏離了原來的軌道,裸露出生命脆弱的本質時,能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幸福。

汶川地震期間,有一位在地震廢墟中掩埋了50多個小時的男子被探查到還有生命跡象,救援人員盡全力對他進行救援,但巨大的石板壓在他的左腿之上。而在這塊石板之上是一棟搖搖欲墜的樓房,如果一味拉出這位男子,有可能會導致整棟房子倒塌,而對樓裏其他的生命跡象造成破壞性的毀滅。男子的妻子一直守在他的身旁,對救援人員哭喊著:“求求你們,救救他,他不能死!”

後來,這名男子被成功地救出,在這棟樓的廢墟中還救出了幾位老人和女人。隻是,那名男子被當場鋸掉了左腿。

後來,有媒體再次去采訪這名男子時,隻見妻子依舊陪護在他身旁。妻子看起來一點也不悲傷,給他擦身子、按摩身體,喂他吃飯、和他說話……她的嘴角和眼角都是往上抬著的,臉上看不到任何痛苦。她說:“哪怕失去了一條腿,可隻要他還活著,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幸福。”

是呀,還有什麼能比在災難中保存生命更重要、更美好呢?還有什麼能比活著更快樂、更幸福呢?生命是極為美好的,處在平安之中的我們卻常常忽略了這一點。隻有那些曾經真正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人,才能深刻感悟到其中的真諦,更為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這就是為什麼海明威在飛機失事、死裏逃生後讀到關於自己的訃告時說:“一個人有生就有死,但隻要你活著,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為什麼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舉行婚禮時,見到丈夫荷西送給她的禮物是從沙漠中揀來的一副駱駝的骷髏竟會欣喜若狂。因為他們都曾經到達過死亡的邊緣,都麵臨過即將失去生命的驚恐,因此,懂得珍愛……

人正是知道了死,才掂出了生的分量。盡管我們長途跋涉之後,叩開的依舊是死亡的大門,但還是應該去抓住生的每一瞬間,發掘出生命的價值。

今天我們平安地活著,太陽照著我們,春風拂著我們,自由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這難道不是最大幸福嗎!

化繁為簡,還原生活本真

“人的內心就像一棟新房子,剛搬進去時,都想著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裝飾擺在裏麵,結果到最後發現這個家擺得像胡同一樣,反而沒有能讓自己舒服待著的地方,於是開始想著舍棄或丟棄一些不需要東西……”

這段話印證了一個主題:人生的前階段,我們也許都在用加法生活,都在努力追求經驗、財富、情感、名譽等。但到一定層次後,要學著用減法平衡生活,人的心靈如果被所得堆得太滿,最後就會為所得所累。

也許,我們減去的旁枝末節越多,保留的主幹就會越清晰,邁向成功和成熟的可能性就會越大,擁有的快樂也會越多。

隻是,懂得用減法生活的人並不多。

原曉娟,一個已離我們而去的才女。在她短暫的生命裏,曾參與創辦《婚禮》雜誌;參與創辦《信息與家庭·美食》雜誌,任主編;參與創辦時尚集團第15本雜誌《美食與美酒》,任編輯部主任。她以“鼠尾草”為筆名,在新浪及搜狐網上創立的博客“花花世界”受到廣泛歡迎。2006年11月,“花花世界”參加德國之聲全球博客大賽評選,獲得“國際最佳博客”和“中文最佳博客”的美譽。此前,她曾參加新浪博客大賽,獲得最佳私人日誌一等獎。

她很優秀,並執著於完美,一刻不停地追趕。可在其成功的背後,艱辛是可想而知的。她不停地在為人生做加法的時候,卻失去了最為可貴的健康——34歲時,她被醫院確診為胃癌晚期。

工作超時、壓力超載、身體超負,不僅會使我們無法及時享受辛勤工作的成果,反而會使我們如鮮花般凋謝,早早地失去了自己的健康。

也許我們都還健康著,所以忽略了很多其他東西。其實,生命有時很脆弱,一不小心,我們就會被它輕易背叛。

佛家有一個觀點:“有求皆苦。”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所求太多、太繁雜。作為凡夫俗子,我們雖然做不到“無求自安”,但是起碼可以采取“減法”——當自己痛苦的時候,要勇於刪除一些需求。

當今許多媒體在大力提倡“慢生活”這個概念,其實,也就是在倡導用減法平衡生活,順應人體生物鍾節律,慢慢享受生活,還生活一個真實狀態。

楊瀾是最受大眾喜歡的女主持人之一,我們喜歡她不僅因為她擁有優雅的氣質和睿智的談吐,更因為她擁有懂得平衡生活的智慧。

楊瀾在自己18年的電視生涯中,前15年一直在做加法。當她做了主持人後,就問導演能否讓自己寫台詞;寫了台詞,就要求導演讓自己做一次編輯;做完編輯就問主任能否做一次製片人;做了製片人,就想能否同時負責幾個節目;負責了幾個節目,就想能否創辦個頻道。她就這樣一直做著加法,“加”到後來創辦了陽光衛視。

2000年,由於最初的策略、定位有偏差,楊瀾在香港創辦的陽光衛視遭遇到挫折。她經過冷靜的思考,豁然明白,自己的優勢可能隻有一兩項,人生中也不可能什麼都能得到。於是她在做完一係列的加法後,開始了人生的減法。

楊瀾說她需要一個平衡的生活,學會減法恰好能給她這種平衡。因為隻有學會減法的人,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到生活的幸福所在。

今天的楊瀾把自己定位於一個懂得市場規律的文化人,一個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在做好主持工作的同時,積極從事更多社會公益方麵的活動,讓自己的心靈平靜而幸福。

時間越往後退,生活越清楚,減法讓生活的重心突出,讓自己更易取得成就。

其實,人生不應該太滿。太滿便沒有空間去享受生活,會讓心靈過快地衰老。過簡單生活、主動摒棄一些東西是種成熟的心態,因為那是我們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不要什麼的表現。減少並不意味退步,隻是意味做了合理的減法,化繁為簡了。

化繁為簡做減法也不是懶惰的不思進取,而是主張剔除生活中可有可無的負累,不被名利所左右,不被物欲所驅逐,不讓生活終日忙忙碌碌,不讓健康跟不上我們的步伐。

很欣賞於丹老師說過的一段話,她說:“人一過而立之年,就要學著用減法生活,也就是說,一個人在30歲之前是用加法生活的,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所需要的東西。30歲以後,人就應該開始學著用減法生活,也就是學會舍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

不想做的事情就應該拒絕,不想交的朋友就應該舍掉,不想掙的錢就應該不要……還原生活的本真,真實體驗生活中的自由、輕鬆和屬於生命自身的意義。有節奏地適當放慢腳步,給生活多做減法,生活才會從容,身心才會舒暢。欲望無止境,滿足在將來

還記得我們年少時候的夢嗎?想考所好大學,找份穩定的工作。可當好大學、穩定的工作都有了之後,我們又在夢想什麼?LV的包?豐厚的股票收益?即使這些東西一樣樣都實現了,但新的夢又在不斷地產生,自己的公司,上流的生活……夢想好像永無止境,我們的心永遠在不滿足狀態。

可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打開心靈觀注過自己的東西?我們曾經那麼渴望想得到的東西,現在得到了,然而為什麼還不快樂?因為我們又開始創造出新的欲望,開始期待新的未來。沒錯,剛開始我們也許隻是夢想得到一千元,但一千元得到之後就開始夢想一萬元,得到一萬元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十萬元,得到十萬之後呢?就是百萬、千萬……

人是很奇妙的動物,因為我們內心無時無刻不充滿著無限的欲望,無時無刻不在奮力地將欲望收繳於自己囊中,卻沒有一個真正滿足和快樂的時候。

有一個老人在自家門口的一塊空地上,豎起一塊牌子,上麵寫著:“此地將送給一無所缺,全然滿足的人。”

一名富有的商人,騎馬經過此處看到這個告示牌,心想:“此人既要放棄這塊土地,我最好捷足先登把它要下來。我是個富有的人,擁有一切,完全符合他的條件。”

於是,他叩門說明來意。

“你真的全然滿足了嗎?”老人問道。富人自信地回答:“那當然,我擁有我所需要的一切。”

“果真如此,那您還要這塊土地做什麼?”

我們常以為,若能得到更多的錢、更大的權力、更高的名位、更大的成就,就會滿足。但當我們得到這些目標時,我們還是不滿,因為永遠都有下一個更遠的目標在前麵等待我們去完成,這就是欲望。

欲望隨著人的年齡、知識層次、所處的地位以及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就一個人而言,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欲望,當一種欲望滿足以後,新的欲望又會產生。欲望的產生永遠比滿足欲望的手段跑得快,欲望的滿足隻存在於心願達成時的那一刻。在滿足的那一刻之後,人們就對它再也沒有興趣了。

對西方曆史文化有研究的人,對於古代猶太國極盛時期的君王所羅門,有很深的印象。所羅門被稱為充滿智慧的君王,他領導的猶太國國強民富。他個人的聰明才智,超過曆代的學者智士,他的財富名位也是他人望塵莫及,可以說要什麼有什麼,物質的享受算得上達到了極點。但是,所羅門他滿足了嗎?他是否感覺到自己得到了真正的幸福呢?我們看看他自己寫的一段話就能明白:“空虛而又空虛,萬事全是空虛。太陽底下沒有一件可以留念的東西。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大地仍然常在。”所羅門又描寫道:“智能愈多,煩惱愈多。學問越廣,憂慮越深。”從所羅門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世間的一切都不能滿足他,都不能使他幸福。他那麼的充滿智能,又是一位極有財富的君王,尚且不能滿足於現實,何況我們一般的人呢?

可見,欲望是本能,欲望的本質是不滿足。人人都是如此,無論你家徒四壁,還是富可敵國。但隻要我們不過分放縱自己的欲望,成為欲望的奴隸,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排斥欲望,從另一個角度看,適當的欲望能促進我們過得更好。

試著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欲求是什麼,什麼樣的生活適合自己,根據心靈真正的聲音去找尋想要的生活。不要看到別人有什麼就想要什麼,也不要因為別人擁有了什麼就一定要比他的好。如果這樣,此生我們恐怕都填不滿這個欲望的深淵。

我們可以給人生設定一小步一小步的方向,每當實現或得到時,就好好珍惜和把握,滿足得到,活在當下,不要無期地盼望著未來,而把現在當做無用的泥土踐踏。

欲求太多會使我們錯失當下,而如果我們不能夠活在當下,那我們的不滿、我們的痛苦將永無止息,找不到盡頭。

我們可以試著去調整自己的心態,與其為達不到那些無窮無盡的欲望目標而痛苦不已,不如調整自己的心理期限。知足者常樂,不知足者則一天也不會快樂。

聰明反被聰明誤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人往往因太看重眼前的利益,該放棄時舍不得放棄,結果鑄成大錯,甚至悔恨終生。想一想,世界上有多少人為了錢財,夫妻離異,兄弟反目;有多少人為了升官發財,朋友相殘,同事相害;又有多少人為了貪欲而厄運臨頭!

以前,獵人用一種椰殼做成的工具捉猴子。獵人先把椰子挖空,椰子上留一個小洞,洞口大小恰好能讓猴子空著手伸進去。獵人再往空椰殼裏放一些稻穀等食物,然後用繩子把椰殼的一端綁起來,固定在地上或樹上。

猴子聞香而來,就會將它的手伸進去抓食物,而且會盡可能地多抓食物。但是當猴子前爪抓滿了稻穀時,握緊的爪子就被卡在椰殼中“難以自拔”。這時,獵人就會乘機拉緊繩子,把被椰殼卡住前爪的猴子拉到自己身邊。此時,如果猴子足夠聰明,立刻放棄手中抓住的稻穀,它就可以輕易地脫手,不被獵人捕捉到。

但是,猴子畢竟是猴子,它不舍得已經抓到手裏的稻穀。因此,伸進椰殼的前爪掙脫不了獵人的誘惑,最終隻能被獵人捕捉。

俗話說得好,“聰明反被聰明誤”,那麼是什麼原因使自以為聰明的人,在某些時候變得像故事中的猴子一樣愚蠢呢?每個人都可能會羅列出一係列的理由,不過真正的原因就是貪欲的膨脹。貪欲的膨脹,使簡單變得複雜,輕鬆變得沉重,最後使人越陷越深,困在貪婪的泥潭之中無法自拔。

與動物相比,人類自然是更為理智、更為聰明的。但是,在麵對利益誘惑時人們卻也可能會表現得不夠理智、不夠聰明。有時太貪婪,所以毀了大好前程;有時明知是圈套,卻因為抵禦不住誘惑而落入陷阱。很多時候人們不是輸在不精明,而是輸在自己的貪欲太盛上。因此,人僅有聰明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足夠的理智抵禦自己的貪欲,在麵臨危機時能夠果斷地放棄。其實,如果我們能夠放棄一時的私利,一定能認清那些潛在的危險。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寫了一本寓言故事集《呆子伊凡》,其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個老魔鬼看到人間的生活過得太幸福了,他就想去搗一下亂,要不然魔鬼就無法存在了。

他先派了一個小魔鬼去給一個農夫搗亂,因為他看到那個農夫每天辛勤地工作,雖然收獲少得可憐,但農夫還是那麼快樂,也非常知足。

小魔鬼就開始想,要怎樣才能把農夫變壞呢?他就把農夫的田地變得很硬,讓農夫知難而退。那農夫辛苦了半天之後,略微休息了一下,仍繼續勞作而沒有一點怨言。小魔鬼看到計策失敗,隻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個小魔鬼前去。第二個小魔鬼想,既然讓他更加辛苦也沒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擁有的東西吧。於是那個小魔鬼就把農夫午餐的麵包和水偷走。他想,農夫又累又餓,可麵包跟水都不見了,這下子他一定會暴跳如雷的。

農夫又渴又餓地來到樹下休息,想不到麵包跟水都不見了。農夫想也許是哪個可憐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塊麵包跟水吧,如果這些東西能讓別人得到溫飽的話,那就好了。這次小魔鬼又失敗了。

老魔鬼覺得很奇怪,難道沒有其他辦法能使這農夫變壞嗎?這時第三個小魔鬼出來了,他對老魔鬼講:“我有辦法,一定能把他變壞。”

第三個小魔鬼先去跟農夫做朋友,農夫很高興地和他做了朋友。因為魔鬼有預知的能力,小魔鬼就告訴農夫,明年會有幹旱,教農夫把稻種種在濕地上,農夫便照做了。結果第二年別人顆粒無收,隻有農夫的收成滿滿,他就因此而富裕起來了。

魔鬼每年都對農夫說當年適合種什麼,三年下來,農夫就變得非常富有了。魔鬼又教農夫把米拿去釀酒販賣,又賺了更多的錢。慢慢地,農夫開始不工作了,靠著販酒獲取大量金錢。

有一天,老魔鬼來了,小魔鬼告訴老魔鬼說:“您看,我現在要展現我的成果,這農夫現在已經有豬的血液了。”隻見農夫辦了個晚宴,所有富人都來參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點,還有好多的仆人侍候。他們非常揮霍地吃喝,衣裳零亂,醉得不省人事,開始變得像豬一樣癡肥愚蠢。

“您還會看到他身上有著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說。這時,一個仆人端著葡萄酒出來,不小心跌了一跤。農夫就開始罵他:“你做事怎麼這麼不小心!”

“唉!主人,我們到現在都沒有吃飯,餓得渾身無力。”

“事情沒有做完,你們怎麼可以吃飯!”

老魔鬼見了,高興地對小魔鬼說:“唉!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怎麼辦到的?”

小魔鬼說:“我隻不過是讓他擁有的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這樣就可以引發他人性中的貪婪。”

善良的農夫最終還是沒能經受住貪婪的考驗,落入第三個小魔鬼的圈套,暴露出人性的弱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扇貪婪的大門,如果你不小心打開了,就會造成不可想象的後果。貪婪是一種不良的道德品質,貪婪的人以個人無窮盡的貪欲為出發點,並依照其看待和指導自己的一切及同周圍人的相互關係。我們需要格外留意貪婪的侵蝕,否則它就可能蠶食了你平實的幸福生活。

適當的留白也是一種美

如果我們留心就不難發現,許多書畫大師在宣紙上題字作畫時,都習慣留下寥寥數筆,在筆墨的空白處都蘊涵著怡人的美感。他們將這種手法稱之為“留白”,認為寫字作畫的妙處不在於留墨,而在於寫白。這種空白之處,不是一片虛無,而是實處的延續和襯托。如果沒有空白的襯托,也就看不到線條的靈動和變化之美。所以書法大師往往都是留白大師,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卻習慣性地將生活充斥得滿滿當當,不留一點空隙,似乎這樣才算是充實,才算是安心,才算是生活得有意義。而對於生活中所出現的缺憾更是不能容忍,一有令自己感到不完美的地方,便壓力劇增、惶恐不安。其實,適當的缺憾和留白也是一種美,隻是我們常常會在專心趕路的時候忽略它的價值。

有一個住在偏遠山區的挑水工,每天以給富裕人家挑水來維持生計。他每天都是將兩個水桶掛在扁擔兩頭,然後在水源地和村子之間穿梭往來。

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兩隻水桶由嶄新變得破爛不堪。終於有一天,挑水工發現其中的一隻水桶裂開了一道小縫,而另外一個水桶卻依舊完好。此後,每次挑水時,完好無缺的水桶總是能將滿滿的一桶水從溪邊運送到主顧的家中,但另外一隻破裂的水桶卻隻會剩下半桶水。為此,挑水工每天都得比原來多跑好幾趟才能完成任務。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雖然挑水工還是一如既往地哼著小曲行走在熟悉的路上。可那隻破了的水桶卻感到羞愧不已,覺得自己沒有盡到職責而有愧於主人。

一天,當挑水工再一次像往常一樣來到水源處打水時,那隻裂了縫的桶終於開口了:“主人,對不起,我必須向你道歉,因為我感到很慚愧。”

挑水工聽後十分不解:“為什麼呢?你有什麼好慚愧的?”

“你每天都那麼辛苦地挑水,而我卻不爭氣地裂了縫,害得你每次都隻能送半桶水到主顧家,還要來來回回地多跑很多趟。這都是我的錯啊!”破水桶更加羞愧了。

挑水工聽後,拍了拍破水桶,笑了起來:“這沒什麼,你之所以感到難過,是因為你沒有留意你在路上所留下的成就。”

“成就?是什麼?”

“走,這一趟你留意看一看我們走過的路,你就會知道了。”挑水工說著便將它擔在肩上起程了。

一路上,破水桶突然發現,在他們每天都必經的那條原本光禿禿的小路旁,不知何時竟然長出了許多美麗的野花。

“這些花好漂亮啊!”破水桶不禁讚歎道。

“對啊,可這正是你的功勞啊!你每回都漏出一些水,所以才澆灌出了這些美麗的花朵。而它們也讓我的心情感到無比舒暢,所以我還得感謝你呢!”

人生很多時候就像是這隻破水桶,難免會有一些缺陷或者瑕疵。隻要不是關係重大的問題,我們就沒有必要為它而感到難過,或者費盡心思地去補救它。當我們換一種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它時,或許就能看到這些缺憾背後所澆灌出來的完美之花。

維納斯之所以能夠成為盧浮宮的鎮館之寶,除了因她安詳而又動人的麵容,還因為她的斷臂之“痛”。斷臂不但絲毫無損於她的詩意與美感,反而給人們增添了更多猜測和想象的空間。

身處塵世,我們往往被眼前的得失、功利和欲望所蒙蔽、驅使,工於算計,疲於勞碌,不懂得給生活留下一段能夠緩解身心或者寬宥傷害的空白,不明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道理,以致非但沒有得到更多,反而失去了原本應有的快樂。

很多相愛的男女之所以會分手,並不是因為不相愛,而是因為愛得太深。這種過於極致的愛戀,驅使他們對對方采取各種嚴守緊盯的戰術,幾乎是寸步不離、處處關心,但最終卻得到了分手的結局。他們不懂得給對方的生活和感情留白,抹殺了彼此之間的安全距離,才會弄得自己疲憊不堪的同時也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

所謂“物極必反,月盈則虧,水滿則溢”,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亦然。無論是愛情還是生活,我們的痛苦往往都源於過高的追求和過於緊密的關係。我們在無休止的要求和嚴防死守中丟失了愛情的甜蜜,也會在同樣的狀態下丟失工作之外的歡愉。那麼,何不把空間都放寬一些?允許生活有空白,也學會去為生活創造空白。

水墨留白,更彰顯磅礴的氣魄。而人生正如一張宣紙,心靈上的留白,可以讓人更加豁達充盈;生命中的留白,則讓自己有了足夠的緩衝餘地。

所以,學會給生活留白吧!這是一種聰慧優雅的人生境界,也是善待自己、珍惜人生、享受生命的體現。不要把話說得太滿,不要把事做得太絕,不要追求無止的欲望,更不要貪圖所謂的完美讚賞。這樣才能張弛有度,遊刃有餘地享受雅致簡約的生活。

知足就能夠快樂

作家畢淑敏曾說過:“幸福是一種心靈的感覺,是不可以通過指標數據去量化的。”我們開心的程度,跟錢財的多少是不成正比的。有的人家財萬貫,但每天還是憂心忡忡;有的人並不富裕,但對生活充滿了樂觀自信,所以笑容時常掛在臉上。

為人處世,切忌貪婪。須知,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越多越好,人的心應該有個“度”。隻有抑製自己的欲望,才能脫離苦難,獲得長久的安寧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