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儒家總論(2 / 3)

夫《周禮》以師與儒並言,則儒本為掌教育者,此正與司徒所掌同。孔門以教育為職誌,故名為儒家,孔子勉子夏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孔門之自稱為儒,乃其確證,《禮記·儒行》篇記魯哀公問儒行於孔子,孔子亟稱之。是孔子之自認為儒也。《荀子》有《儒效篇》,盛稱周公、孔子為大儒之效,《非十二子篇》斥子張、子遊為賤儒,皆孔門自稱為儒之確證。《墨子·非儒篇》專攻擊儒者之禮,且有明斥孔丘之名者,而江瑔為泛指,豈於《禮記·儒行》、《墨子·非儒》二篇,止見其名而不讀其書邪?《韓非子·顯學》亦稱自孔子之死,儒分為八,是異家亦以孔門為儒也,而江瑔非之,何邪?

第三節 流 派

《史記》稱孔子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其見於《論語》者則孔子時已有分派矣。孔子曰: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先進篇》)

是在孔子時已分為四派矣。

《非子·顯學篇》雲:

自孔子之死也,儒分為八: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趨舍相反不同。

《群輔錄》雲:

夫子沒後,散於天下,設於中國,成百氏之源,為綱紀之儒,居環堵之室,蓽門圭竇,甕牖繩樞,並日而食,以道自居者,有道之儒,子思氏之所行也。衣冠中,動作順,大讓如慢,小讓如偽者,子張氏之所行也,顏氏傳《詩》為道,為諷諫之儒。孟氏傳《書》為道,為疏通致遠之儒。漆雕氏傳《禮》為道,為恭儉莊敬之儒。仲梁氏傳《樂》為道,以和陰陽,為移風易俗之儒。樂正氏傳《春秋》為道,為屬辭比事之儒。公孫氏傳《易》為道,為潔淨精微之儒。

此八派之書,多已不傳。惟孟、荀二家,實為孔門之兩大宗派。而曾子、子夏、子遊皆不在八派之內者,胡適謂此諸人都是孔門正傳,言必稱師,故不別立宗派,(參考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一二四頁)隻有子張和漆雕開與曾子一班人不合,故別成學派,理或然也。

第四節 評 議

《漢書·藝文誌》雲:

儒家者流,……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際,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嘩世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寢衰。此辟儒之患。

此論儒家之長,及其末流之失,良為甚允。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雲: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此以博為儒者之短,蓋自孔子博文約禮為教,孔子死後學派之流別益紛,中經秦火,漢儒整理叢殘,尤多牽傳,故《漢誌》雲:

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六藝略》)

此可見秦漢以後儒學之失。

第五節 家 數

《漢書·藝文誌》所誌周秦儒家如下:

《晏子》八篇。(名嬰,字平仲,相齊景公,善與人交,有列傳。師古曰:有列傳者,謂《太史公書》。)

存。詳後。

《子思子》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孫,為魯繆公師。)

殘。《史記·孔子世家》雲:“子思作《中庸》”。《隋書·音樂誌》雲:“《禮記·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今存《禮記》中四篇,亦多後人所加。”清黃以周有《子思子》輯本。

《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

殘。晃公武《郡齋讀書誌》雲:“《隋誌》,《曾子》二卷,目一卷。《唐誌》,《曾子》二卷。今此書亦二卷,凡十篇,蓋唐本也。視漢亡八篇,視隋亡一篇。考其書已見於《大戴禮》。其書蓋門人所記。”清阮元有《曾子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