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1月8日,當年參加攻城的紅一團政委張達誌,也對攻城戰鬥進行了回憶。張達誌的回憶與賀晉年的回憶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張達誌認為攻城失利的原因,主要是當時僅聽了橫山遊擊隊負責人曹動之的一麵之詞,對縣城的情況偵察得不好,對城牆的高度掌握得不夠詳細具體。當時是說有一處城牆很低,結果沒有找到那個地方,致使紅軍部隊登城雲梯準備得不當,尺寸相差有一丈之多,所以雲梯雖然架上去了,人也都到了城牆根底下,經多次攀登還是沒有上去。後因被敵人發現了,我軍隻好實行強攻,攻了一上午,還是沒有成功。這時村子周圍的敵人也都進了城,使城內防守的力量更加強大了,所以中午過後,攻城紅軍就隻好撤退了。
雖然這兩位曾擔任主攻的指揮員,在近五十年後的回憶中有些細節上的差異,但當年整個攻城的情況,還是很清晰地呈現在了後人的麵前,戰鬥失利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後來有人把攻打橫山失利的責任全部推到高崗的頭上,這也是不準確的。
對於橫山戰鬥的評價,賀晉年與張達誌這兩位當事人曾經做過如下很有說服力的分析。
賀晉年說:這次戰鬥雖然失敗了,但是有力地打擊了北線的敵人。其主要教訓是,我軍事先沒有對地形進行很好地偵察,致使對敵據點地形情況了解得不夠,使登城的雲梯準備得短了。
張達誌說:在這次戰鬥中我們雖然失利了,同時也犧牲了一些同誌,如紅一團有一個連長梁文有和一個通訊員等,但這次戰鬥的打法和布局都是完全正確的。戰士們的士氣是旺盛的,群眾的情緒是高昂的。在戰鬥中,全體指戰員都表現得非常勇敢,群眾對我們的戰鬥也十分支持,他們給我們送水、送飯,掩護傷員,掩埋犧牲的同誌,因而有力地打擊了敵人。但不足的是戰前沒有很好地進行地形偵察,致使登城的雲梯準備得短了,使這次戰鬥沒有獲得成功。
打橫山城是西北紅軍在第三次反“圍剿”中進行的一次比較大的戰鬥,也是劉誌丹在第三次反“圍剿”中親自指揮的、唯一一次沒有取得勝利的戰鬥。雖然打橫山本身是失利了,但這次戰鬥的意義如賀晉年、張達誌等所言,仍然是很大的。如果當時紅軍不來打橫山,而是按照文安驛會議的決定,去打瓦窯堡或者是清澗縣,部隊的損失可能會更大。
但是可惜的是,劉誌丹親自指揮的這場既有意義又有教訓的典型戰鬥,無論在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的《劉誌丹傳》中,還是在全國黨史人物研究會編寫的《中共黨史人物傳·劉誌丹》一文中,都沒有任何的記載。(以上資料來源於 《高崗傳》)
橫山戰役之後,徐海東和程子華等人率領的紅25軍,由鄂豫陝蘇區西征北上先期到達了陝北。劉誌丹親自起草了《為歡迎紅25軍給各級黨部的緊急通知》,並派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勳、陝甘邊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劉景範前往保安瓦子川熱情迎接。
1935年9月18日,紅25軍和陝甘紅26軍、紅27軍在永平鎮勝利會師,並舉行了盛大的聯歡會。在會上,劉誌丹和徐海東同誌先後講了話,號召大家親密團結,攜手並肩,粉碎敵人的第三次“圍剿”。同時成立了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駐西北代表團,朱理治任書記。會師後,中央北方局派駐西北代表團在永坪鎮召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陝省委聯席會議,決定撤銷西北工作委員會和鄂豫陝省委,成立中共陝甘晉省委,由朱理治任書記,郭洪濤任副書記,並改組了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由聶洪鈞任主席。
同時,為統一指揮這三支紅軍,還將紅25、26、27軍改編為紅15軍團,由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劉誌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高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任政治部副主任。紅15軍團下轄3個師,將紅25軍改編為75師,紅26軍改編為78師,紅27軍改編為81師。
紅15軍團成立後,為了粉碎敵人的進攻,中央代表團和陝甘晉省委召開了軍事會議。會上,有的同誌主張從北路開刀,先吃掉敵人兩個雜牌師;還有的同誌認為,敵人大軍壓境,吃掉一路雜牌軍,對整個戰局影響不大,要打就先打敵人主力東北軍。最後,徐海東同誌果斷決定先打張學良的東北軍。
會後,程子華同誌留在永平動手術治療養傷。徐海東和劉誌丹同誌揮師南下,率領紅15軍團團以上幹部到延安周圍察看地形。當時延安有張學良東北軍的兩個主力師,外加其他地方武裝,有一定實力。根據我軍的兵力和武器裝備情況,強攻延安不行,於是軍團領導決定把敵人調出來打。延安有這麼多敵人部隊,不能沒有供給,所以如果用一支部隊包圍佯攻甘泉,切斷敵人南北交通線,必然引敵增援,而且,敵人從延安來的可能性更大。就這樣,一個調虎離山、圍城打援的作戰計劃定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