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邊是一個有光榮革命曆史的地方。當年清澗起義後,晉西遊擊隊轉戰陝北時就來到了靖邊,在新城、野雞岔等地播下了革命火種。1934年春,謝子長領導的安定革命鬥爭向北發展到了靖邊青陽岔一帶。劉誌丹在南梁組建了陝甘遊擊隊靖邊第7支隊,北上靖邊,在靖邊西部地區開展革命活動。榆林井嶽秀為鎮壓革命,曾派屈子鵬“虎兒子”營駐守靖邊縣城。是年8月,靖邊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在靖邊東部的新莊窪(今青陽岔鎮)成立,並由共產黨員王治邦、謝寶善等人在畔溝、青陽岔一帶先後組織了大刀隊赤衛軍,後改編為陝北工農紅軍13支隊。當年9月,在陝甘遊擊隊靖邊第7支隊的幫助下,靖邊西部的蔣家寺成立了區蘇維埃政府。
1935年4月中華蘇維埃靖邊縣政府(習慣稱西靖邊)在桃梨窪(今屬誌丹縣)成立,設有軍事委員會,同時成立警衛一、二、三連,騎兵連和保安隊等軍事組織,對劉誌丹這一次攻打靖邊,都是一個很大的支持。
對於靖邊城的地形,劉誌丹早就清楚。他知道靖邊縣城是半個城在山上、半個城在溝裏。一開始在陝北鬧革命時,他就帶著隊伍在這一帶過往。當時城內有敵人的一個營,是井嶽秀的部隊,周圍的那些民團武裝,這時也都鑽進了靖邊城。井嶽秀這個營是支正規軍,戰鬥力較強,裝備也好,營長名叫屈子朋,是井嶽秀的幹兒子,號稱西北“王牌”軍。
最讓劉誌丹擔心的還是靖邊城裏敵人的火力配備情況,有沒有發生新的變化。根據以前偵察的情報,劉誌丹已經知道,靖邊城南邊、西邊,還有鍾鼓樓是敵人的主要火力點,城裏的敵人有三個步兵連、一個手槍連、有三門小鋼炮,還新調來了有幾百個人的警保隊。劉誌丹和幾個指揮員商量了一下,決定還是來個長途奔襲,連夜行動,殺到靖邊城再說。於是6月28日,劉誌丹又率紅軍主力揮師北上,連夜奔襲靖邊縣城,並規定了部隊的口令。一般的口令是“堅決”,普通口令是“攔羊的”。
經過一夜的急行軍,部隊進入靖邊縣的青陽岔,再往前走60裏,就到水腦界了。於是部隊停下來稍事休整了一下,第二天夜裏又來一個長途奔襲,終於兵臨城下,逼近靖邊縣城了。
劉誌丹率陝北紅軍主力來到靖邊縣城後,就開始了艱難的攻城戰。靖邊縣城西山寨是個製高點,火力足以控製全城,地形對紅軍攻城極為不利。守城敵軍就是憑借這個製高點,負隅頑抗,戰鬥十分激烈。當時紅軍主力與地方赤衛隊緊密配合,經過幾輪反複強攻,終於炸毀了西山寨,摧毀了守軍的這個火力點,最後全殲了靖邊城守軍一個營,擊斃了營長屈子鵬,勝利攻下靖邊縣城。
靖邊縣城的老百姓,為了感謝紅軍的救命之恩,特地為這次攻打靖邊的戰鬥編了一首民歌。當劉誌丹帶著紅軍撤走時,老百姓列隊歡送,唱起了這首新編的民歌:
紅纓杆子長,人馬鬧嚷嚷,
走一回靖邊,提了一回槍。
靖邊包圍定,老劉在前行,
造了個雲梯,上呀上了城。
上到城牆上,隊伍站兩行,
格巴巴的提了,一呀棚子槍。
炸彈打得凶,煙氣冒空中,
機關槍打開呀,一呀一窪聲。
打開監牢門,罪人放出城,
勞苦的群眾,都呀都歡迎。
老劉指揮能,炮打屈子鵬,
歇兵整三天,回呀回了營。
回到咱後方,各團補弟兄,
補起了弟兄,鬧呀鬧革命。
一連打了三個硬仗,劉誌丹決定返回安定。動身以前,把繳獲的物資就地分配,給當地的遊擊隊和赤衛軍都補發了新武器、新衣服,剩下拿不了的就全部發給紅軍戰士,又把多餘的衣服送給當地的老百姓。
紅軍出發後,走到半路上,又有一批靖邊的老百姓攆來了,他們一定要跟著紅軍走。最後問清楚了情況,就把這些人都收進紅3團和義勇軍。經過這麼一補員,隊伍裏又出現一片雜色的服裝。返回安定的路上,劉誌丹和其他領導同誌都下了馬徒步行軍,把自己的馬讓給了傷員。劉誌丹一邊走,一邊和部隊的同誌商量,他說:“紅軍發展得很快,什麼都要增加。幹部需要專門訓練、提拔補充,解決服裝要辦被服廠,修理武器,得有兵工廠。下寺灣雖有,可遠水不解近渴,陝北也得辦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