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當場被打死的趙連璧,更是一大冤案。
趙連璧小名二娃,陝西省保安(現誌丹)縣白沙川人,家庭成分貧農,本人出身苦工,幼年時期給地主放羊,青年時期農忙時給地主種地打短工,農閑時期以打獵為主,後來因地主逼債,就於1929年逃到合水縣太白鎮黃毓麟的民團中當了兵,1930年太白鎮民團編為隴東民團軍第24營,黃毓麟成了第24營營長,趙連璧在該營第一連當了班長。同年10月1日,劉誌丹領導太白鎮起義,在太白鎮奪槍,消滅民團軍黃毓麟的第24營時,趙連璧從中積極內應,除了向遊擊隊及時提供情報外,還在民團內部進行鼓動和宣傳,團結了一大批民團士兵。劉誌丹太白起義後,見趙連璧很勇敢,很有活動能力,就給了他幾支槍,要他在太白地區組織遊擊隊。不久,趙連璧就動員了幾十個貧苦農民,又收繳了民團軍第24營殘部和當地民團的三四十支槍,使他的隊伍一下子發展到100多人,後來編為劉誌丹領導的陝甘邊界遊擊隊第三連,趙連璧任連長。
1931年1月,劉誌丹率陝甘邊遊擊隊進至寧縣張皮原時,被陳國璋的一個旅包圍,經過幾小時的激戰,在突圍時,趙連璧的第三連被敵衝散,損失很大。趙連璧突圍後與部隊失去聯係,他隻帶著幾個人回到合水山區,然後又集合那些陸續回到山區的戰士四五十人,憑著手中的十幾支槍,仍然在合水山區堅持遊擊戰爭,後來在戰鬥中又繳了當地民團的二三十支槍。到1931年夏天,趙連璧領導的隊伍又恢複到100多人。當時軍閥陳國璋派人想收編他,給他當營長,被他嚴詞拒絕。趙連璧說:“我寧願跟劉誌丹當兵,也不跟陳國璋當營長。”
趙連璧打仗勇敢,槍法好,群眾稱他“神槍趙二娃”。例如:1931年春他帶兩個戰士在合水葫蘆河活動時,被當地民團四五十人包圍在一個窯洞裏,他手持駁殼槍衝出窯門,一槍一個,一口氣打死了7個敵人,其餘的敵人嚇得四散逃命。他們就隻有3個人,卻收繳了敵人十幾支槍。後來合水縣民團隻要一提起趙二娃,都要膽怯三分。就是這樣一個對革命有著堅定信念的人,卻在“三嘉原事件”中被錯殺了!
在劉誌丹的第二支隊中,像趙連璧、楊丕勝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可惜有些人後來卻因此而離開了革命隊伍,甚至投向了敵人。
事隔54年後的1986年,中共中央才對當年發生在陝北的“三嘉原整編事件”作出了結論。結論認為,如果是隊伍成分不純,作風紀律不好,按照黨的建軍原則進行整頓是必要的。但是,在一般情況下,采取一部分人繳另一部分人槍的辦法,特別是在劉誌丹和謝子長兩位主要領導的意見沒有取得一致的情況下,突然采取繳槍的辦法,甚至還打死了人,不論是誰的決定,都是不對的,更不能說是完全正確的。好在這支隊伍中許多同誌能以大局為重,能始終堅持革命,為西北革命和紅軍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劉誌丹同誌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三嘉原整編事件”之後,“西北反帝同盟軍”再一次進行改編,於1932年2月12日在三嘉原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遊擊隊設立總指揮部,謝子長任總指揮,李傑夫(後叛變)任政委,楊重遠任參謀長。劉誌丹離開部隊赴省委彙報工作。隨後在渭北搞兵運,到4月中旬又返回陝甘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