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4月24日,中共陝西省委書記杜衡來陝甘遊擊隊巡視,在旬邑宣布撤銷遊擊隊總指揮部,將部隊改編為三、五兩個支隊,這時劉誌丹已經回到了陝甘邊,就被任命為三支隊隊長,閻紅彥擔任五支隊隊長。4月下旬,劉誌丹率領三支隊在永壽、乾縣一帶活動。21日,他率領三支隊從旬邑出發,分兵兩路,一路派騎兵攻打永壽監軍鎮,殲敵20餘人;一路派步兵直達禮泉五峰山與騎兵彙合。4月底,又率部襲擊永壽常寧鎮與禮泉南坊、叱幹民團,消滅敵人300餘人,繳槍50餘支。
5月10日,陝甘遊擊隊三、五支隊集結於旬邑清水原。為了軍事上能統一指揮,中共陝西省委決定重建陝甘遊擊隊總指揮部,劉誌丹任總指揮。這時,敵人派出幾個旅的兵力,重兵進剿陝甘遊擊隊。當時,中共陝西省委就指示遊擊隊立即北上。劉誌丹主持召開隊委會議,分析了敵情,認為分駐中部(今黃陵)、宜君、洛川之敵的86師256旅511團戰鬥力弱,又離榆林、西安都比較遠,增援不易;再說這一帶又是山區,遊擊隊在群眾中又有一定的影響,利於作戰,於是決定向該地區行動,消滅敵511團。於是在5月15日晚上,劉誌丹指揮遊擊隊奔襲旬邑馬欄鎮,一舉殲滅國民黨86師511團的一個營部、兩個連和民團的一部分,繳槍200餘支。
5月17日,劉誌丹又率領遊擊隊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在一天之內又連殲楊家店守軍511團兩個連和焦家坪、五裏鎮兩地的民團共500餘人,繳槍400餘支。戰鬥結束後,遊擊隊就在五裏鎮一帶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糧食,擴大紅軍,隊伍迅速發展至1500餘人。
5月20日,遊擊隊向東挺進,繼續向敵進攻,殲滅了白水縣及中部縣民團百餘人。隨後,部隊在宜川英旺鎮殲國民黨軍86師一個營,繳槍300餘支、彈藥兩萬餘發。
在此次反“圍剿”中,劉誌丹和他領導的陝甘遊擊隊,依靠地方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支持,運用遊擊戰術,在半個月之內,挺進數百裏,打遍了五個縣,參加大小戰鬥9次,8次獲得勝利,並殲敵1400餘人,繳槍1200餘支,粉碎了國民黨當局的重兵進剿。直到這時,國民黨軍86師才嚐到了陝甘遊擊隊的厲害,就由進攻轉入防守,而中部、宜君、洛川等地的反動民團,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1932年6月1日,黨中央在上海召開了有滿洲、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六個省委負責人參加的“北方會議”,決定將陝甘遊擊隊改編為紅26軍,並決定派杜衡(曾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為紅26軍政委。
就在這時,由於身為三支隊二大隊長的高崗在戰鬥中臨陣撤退,使陝甘遊擊隊在甘泉臨真鎮戰鬥中失利。劉誌丹立即率遊擊隊自富縣向東轉移,在集義鎮消滅民團一部,進至韓城的上官莊,發動群眾,幫助地方黨組織建立了50餘人的赤衛隊。原計劃在此開辟根據地,但因遭強敵襲擊,傷亡較大,被迫退至甘肅寧縣麻子掌,部隊在思想上一時陷入混亂,在行動方向上發生了到底是南下三原還是北上陝北的爭執,雙方相持不下。
為此,陝甘遊擊隊總指揮部就在甘肅省寧縣麻子掌召開會議,統一了思想,確定了部隊行動方向,作出了以橋山山脈為依托,就地開展遊擊戰爭,等待時機向南發展的決定。同時將三、五支隊改編為兩個步兵大隊和一個騎兵大隊,閻紅彥任陝甘遊擊隊總指揮,劉誌丹任二大隊大隊長兼政委。
7月下旬,中共陝西省委派常委李艮到陝甘遊擊隊任政委。李艮到後,推行“左”傾錯誤,不顧敵人準備“圍剿”遊擊隊的嚴峻形勢和劉誌丹、閻紅彥等人的反對,在正寧南邑村連續召開幹部會議,空談創造新蘇區和紅26軍(此時,中央已同意陝西省委建立正規紅軍的意見,番號為紅26軍),批評劉誌丹、閻紅彥等所謂的“機會主義領導”,並限定20天內,在正寧五頃原完成土地改革和建立政權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