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病多緩慢,最初檢查時發現心髒擴大(以心腔擴大為主),早期可以無症狀,或表現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一段時間後症狀逐步出現,這一時期有時可達10年以上。逐漸發展,可出現心力衰竭,其中以氣急和浮腫最常見。可先有左心衰竭,出現心慌、氣急、不能平臥。最初在勞動或勞累後氣急,以後在輕度活動或休息時也有氣急,或有夜間陣發性氣急。然後出現右心力衰竭,表現出肝髒腫大、浮腫、尿少。也可起病即表現為全心衰竭。胸部隱痛或鈍痛,典型心絞痛少見。由於心髒排血量減少,腦供血不足而頭暈或頭痛,甚或暈厥。這類患者心髒內多有附壁血栓,一旦血栓脫落可致肺、腦、腎、四肢等動脈栓塞。心律失常較常見,尤其室性早搏多見,心房顫動發生率為10%~30%,也可有各種類型程度不等的傳導阻滯。患者可因心律失常或動脈栓塞而突然死亡。
如何治療擴張型心肌病?
擴張型心肌病的治療主要針對臨床表現對症治療。
(1)休息及避免勞累必須十分強調,如有心髒擴大、心功能減退者更應注意,宜限製體力活動,低鹽飲食,預防呼吸道感染等誘發因素,以免病情惡化。
(2)心力衰竭者治療原則與一般心力衰竭相同,采用強心藥、利尿藥和擴血管藥。
(3)心律失常者需用抗心律失常藥。
(4)預防栓塞性並發症可用口服抗凝藥或抗血小板聚集藥。
(5)改善心肌代謝的藥物,如維生素C、三磷酸腺苷、輔酶A、環化腺苷酸、輔酶Q10等可作為輔助治療。
對長期心力衰竭,內科治療無效者應考慮做心髒移植,術後積極控製感染,改善免疫抑製,糾正排斥,1年後生存率可達85%以上。
什麼是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為特征。根據左心室流出道有無梗阻可分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其特征性表現為非對稱性室間隔肥厚,也可見均勻肥厚型、心尖肥厚型、左心室側壁肥厚型、左心室後壁肥厚型和右心室肥厚型等類型。此病在我國的患病率為180/10萬,30~50歲多見,是青年人猝死的常見病因之一。
肥厚型心肌病的臨床表現是什麼?
1.呼吸困難勞力性呼吸困難,嚴重時呈端坐呼吸或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
2.心絞痛常有典型心絞痛,勞力後發作。胸痛持續時間較長,用硝酸甘油含服不但無效且可加重。
3.暈厥與頭暈多在勞累時發生。血壓下降所致,發生過速或過緩型心律失常時,也可引起暈厥與頭暈。
4.心悸患者感覺心髒跳動強烈,尤其左側臥位更明顯,可能由於心律失常或心功能改變所致。
如何治療肥厚型心肌病?
治療的目標為控製症狀和心律失常。現用的治療包括:
(1)β受體阻滯劑使心肌收縮力減弱,減輕流出道梗阻,減少心肌氧耗,增加舒張期心室擴張,且能減慢心率,增加心搏出量。鈣通道阻滯劑既有負性肌力作用以減弱心肌收縮,改善心肌順應性而有利於舒張功能。β受體阻滯劑與鈣通道阻滯劑合用可以減少副作用而提高療效。
(2)抗心律失常藥用於控製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與心房顫動,胺碘酮較常用。藥物治療無效時考慮複律治療。
(3)對晚期已有心室收縮功能損害而出現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其治療與其他原因所致的心力衰竭相同。對診斷肯定,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考慮手術治療,做室間隔肌縱深切開術和肥厚心肌部分切除術,以緩解症狀。
近年來,試用雙腔永久起搏器作右心室房室順序起搏,以緩解梗阻型患者的症狀。
什麼是主動脈夾層?
主動脈是人體內最粗的一根動脈,從心髒發出後,在胸部稱為胸主動脈,到達腹部後則稱為腹主動脈,主動脈由緊貼在一起的三層組織構成,分別稱作內膜、中層和外膜。所謂主動脈夾層,就是由各種病理因素導致主動脈內膜撕裂,在血流的衝擊下逐漸剝離形成夾層,使主動脈形成“真腔”和“假腔”,血流通過內膜破口進入“假腔”。如果剝離過於嚴重或者“假腔”內壓力過大,可使主動脈外膜呈瘤樣擴張,因此得名“主動脈夾層動脈瘤”。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雖然擁有“瘤”的頭銜,但實際上與我們平時所說的“腫瘤”卻有著天壤之別。腫瘤是細胞的異常增生,常常是惡性的,比如癌症;而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是動脈的異常擴張所致,它既不是惡性腫瘤,也不是良性腫瘤,但它破裂致死的凶險度卻超過任何腫瘤,搶救成功的機會很小,幾分鍾就可能死於失血性休克。另外,由於主動脈夾層形成後,可影響全身重要器官的供血,如心髒、大腦、內髒器官等,也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主動脈夾層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主動脈夾層主要好發於45~60歲的中老年人,男女之比約3∶1。其病因很複雜,常見的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外傷、炎症、遺傳異常等。其中,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是絕大多數中老年患者的發病原因。據統計,80%~90%的夾層動脈瘤患者合並有高血壓,且發病時一般已有10~15年的高血壓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