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麼是心血管神經症?(2 / 3)

8.吸煙煙草中的尼古丁會使小動脈收縮,使血壓升高。

高血壓患者為何常做腎髒檢查?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尚不明確,而繼發性高血壓則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包括:①腎髒本身疾病,如急、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紅斑狼瘡性腎損害等。②內分泌疾病,如嗜鉻細胞瘤、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綜合征等。③血管病變,如主動脈狹窄、多發性大動脈炎等。④顱腦病變,如腦部創傷、腫瘤等。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必須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如果短期內出現血壓明顯升高,進展又快,但降壓藥對其效果不好,尤其是青壯年患者,應警惕繼發性高血壓的存在。其中,腎髒疾病導致的繼發性高血壓病最為常見,腎髒本身的疾病及腎髒血管的異常均可引起血壓升高,如急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泌尿係結石、先天性或繼發性的腎動脈狹窄等。在掌握症狀、體征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通過彩超檢查腎髒、腎髒血管及腎上腺等泌尿係統來進一步明確。如彩超檢查對明確診斷尚存在困難,可行腎髒CT或核磁共振,當懷疑腎髒血管病變時以血管造影為最佳。

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在治療上有什麼不同?

原發性高血壓一經確診需要終身服藥,其治療側重於穩定血壓,減少血壓波動,減少對心、腦、腎等部位血管的損傷,即減少腦卒中、高血壓性心髒病、腎功能損害的發生率。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包括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製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α受體阻滯劑等。非藥物治療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於身體健康的行為和習慣,如限製鈉鹽、合理膳食、控製體重、戒煙限酒、適當運動等,非藥物方法可通過幹預高血壓發病機製中的不同環節使血壓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並可輔助減少心血管並發症。

繼發性高血壓則側重於控製原發病,如腎髒本身疾病引起的高血壓要及時治療蛋白尿、血尿、腎功能不全,腎動脈狹窄者可以采用介入治療,腎上腺有腫物者采用手術切除治療等。通過這些針對原發病的治療,可能不再依賴降壓藥物即可使血壓達標,無須終生服藥。

常用的降壓藥有哪些?

1.利尿劑利尿劑通過作用於腎髒,排出體內多餘的鈉來達到利尿降壓的作用。降壓作用較弱,起效較緩慢,主要適用於容量依賴性高血壓、老年人收縮期高血壓和高血壓伴心力衰竭。長期服用可致電解質紊亂,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故應在醫師的指導下合理應用。常用藥物有呋塞米、雙氫克尿噻等。

2.β受體阻滯劑適用於心率較快,合並有心絞痛、心肌梗死後的高血壓患者,不宜用於合並有支氣管哮喘、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及心力衰竭急性發作期的高血壓患者。切勿驟然停藥,以免引起反跳現象,使血壓異常升高。常用藥物有美托洛爾、比索洛爾等。

3.鈣通道阻滯劑其降壓迅速,作用穩定。短效製劑不良反應較多,常見的有顏麵潮紅、心率快、頭痛、腳踝部浮腫等。故提倡長效製劑的應用。常用藥物有硝苯地平緩釋片、氨氯地平片、非洛地平片等,該類藥物一般對老年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低腎素活性的高血壓患者療效較好,且不影響血糖和脂質代謝,還能使腦卒中、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降低。

4.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製劑具有較強的降壓作用,可逆轉血管壁和心髒的重構,對心髒和腎髒均具有保護作用。適用於伴有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大、心肌梗死後等高血壓患者使用。常用藥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5.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其降壓作用穩定,可與大多數降壓藥物聯合,具有保護腎功能、逆轉左室肥厚、抗血管重塑等作用。孕婦和腎動脈狹窄、腎功能衰竭患者禁用。常用藥物有纈沙坦、厄貝沙坦等。

6.α受體阻滯劑降壓效果確切,但其體位性低血壓及首次服用出現的低血壓反應使其應用受到限製。

7.複方製劑如複方羅布麻片、複方降壓片等降壓作用溫和,價格較低,但其藥理及代謝機製現在不是很明確。目前發現複方降壓片、降壓0號中,由於主要成分為中樞交感神經抑製劑利血平,因此對已有抑鬱症傾向者,尤其是更年期及老年患者應慎用。

高血壓患者應如何降壓?

一是治療藥物應從小劑量開始,盡量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二是要聯合用藥,減少不良反應,同時可增強降壓作用,現常用聯合用藥有: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製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利尿劑等,具體如何選擇還要根據病情靈活調整。三是若用藥後血壓控製不好或者藥物的不良反應患者不能忍受,應改用另一種不同類型的降壓藥。四是盡量選擇長效製劑以減輕血壓波動,減少血管損傷。

血壓控製到多少才算適當呢?一般單純隻有高血壓時,收縮壓控製在140毫米汞柱以下,舒張壓控製在90毫米汞柱以下。若合並有冠心病、糖尿病等,收縮壓應控製在130毫米汞柱以下,舒張壓控製在80毫米汞柱以下。對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超過1克的患者,血壓應控製在125/75毫米汞柱以下為宜。

有時患者血壓正常,但仍有頭暈等不適症狀,可通過中藥來調理,效果不錯。高血壓病屬於祖國醫學中的“眩暈”,分為以下五種證型:

1.肝陽上亢證主要症狀為眩暈、口苦、舌紅苔黃、急躁易怒,遇到煩心勞累之事則症狀更重,有時伴有失眠多夢,睡眠質量差。首選天麻鉤藤飲加減,成藥有龍膽瀉肝丸、當歸龍薈丸、天麻鉤藤衝劑、腦立清等可選擇。

2.氣血虧虛證主要症狀為眩暈、勞累及活動時加重、乏力、不想活動、食少,偶有腹脹、舌淡苔薄白。首選歸脾湯加減,成藥有歸脾丸、補中益氣丸等可選擇。

3.腎精不足證主要症狀為眩暈,多見於老年人,日久不愈、精神差、腰酸腿軟、怕冷、舌淡苔白、眠差,根據病情成藥有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腎氣丸、右歸丸等可選擇。

4.痰濕中阻證主要症狀為眩暈,伴有混沌不清醒、頭重,可伴有惡心胸悶、舌苔白厚膩,多見於肥胖患者或夏季感受暑濕之氣,首選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成藥有橘紅丸、藿香正氣丸、參苓白術散、附子理中丸等可選擇。